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殁和薨区别(薨了和殁了的用法)

2023-05-23 13:30:05生活资讯1

薨了和殁了的用法

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仅表现在朝堂之上,还表现在市井之中。人们生前不但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死后还有崩薨卒死殁之别。这些字代表着古人对死亡的重视程度不同。

卒,这个比较常见,卒本来的意思是终、完结,尽也。《礼记-曲礼上》:“大夫死曰卒。”唐朝时规定三品以上者称“薨”,五品以上者称“卒”,五品以下者皆称“死”。后来文人墨客之间多以卒代死而说或书,而不用在意官品或爵位了。

死通澌,就是说人死之后如冰消澌解。古代对死的说法因等级不同,叫法不同,死是为庶人的叫法,也就是老百姓就叫“死”,最为低下。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此小人为普通人之意。

薨和殁的区别和读音

1、使用对象不同:

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卒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大夫。

崩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天子,即皇帝。

薨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诸侯或皇子。

2、葬礼规格不同:

殁的葬礼规格最为简陋,口含米,新衣一称。

卒的葬礼规格次之,口含贝,新衣五称。

薨的葬礼规格次于天子,口含珠,新衣七称。

崩的葬礼规格最高,口含玉,新衣十二称。

“薨了”

皇后死了古时称为“薨(hōng)”古代对“死”有四种分类:崩:皇帝的死亡薨:皇亲国戚以及皇帝父母儿女的死亡卒:朝臣的死亡死:普通老百姓的死亡确切的说是崩。因为历史上吕后、窦太后、慈禧等人史书上记载均为崩。《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也就是说太妃死了叫薨,太后还是叫崩。

薨和殁的区别解释

在封建社会,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指皇帝的车驾崩了。也有称皇帝之死为“晏驾”、“崩殂”、“弃天下”、“升遐”等。对皇帝之死还有另外一些叫法,如“宾天”、“上宾”或“龙驭宾天”,意思是说,皇帝死后到上天那儿作陪位宾客去了。皇后、皇太后、太上皇之死的叫法与此相同。

而对于诸侯或相当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则称作“薨”。

大夫之死被称作“卒”,这种叫法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的死,才敢称为“卒”。

西周时,“士”这一阶层的人死称为“不禄”,而平民百姓之死则是直言不讳地通称为“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信佛教的人认为人死之后,还有来世,来世中又有天堂(天府)、地狱(地曹)之分。反映在“死”的别称上,就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的死堪称英烈,所以人们就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强盗、土匪等,人们往往称之为“毙命”、“毙”、“殄绝”、“绝”、“入鬼录”、“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了”、“下地狱了”,等等。

佛门弟子之死,则谓之为“舍身”、“圆寂”、“示灭”、“迁化”、“示化”、“化”、“迁神”、“迁形”、“超生”、“捐身命”、“归净土”、“撒手悬崖”、“捐躯归命”、“舍寿”等。道士则用“解驾”、“归道山”、“遁化”等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用的最多,如:亡、殁、没、丧、终、故、殒、逝、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还有一些叫法如:杀、磔(殛)、诛、戮、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方法不同,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薨了和殁了怎么读

古人对去世的称谓,最常见的莫过于崩、薨、卒、死、殁了。在《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足见古人对死亡的重视。

现代最常见对去世的称谓: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意外:遇难、丧身。未成年而死:夭折。高龄而死:登仙。为国为民:牺牲、捐躯、殉国、殉职。和尚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升天

“薨了”什么意思

薨了的意思是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亡,古时专用字。薨拼 音:hōng 部 首 艹笔 画 16五 行 木、基本释义: 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相关组词:薨落 薨陨 薨夭 薨逝 薨世 薨奄扩展资料1、薨世拼音:[hōng shì] 释义:汉字,是杀害的意思。

2、薨奄拼音:[hōng yǎn] 释义:薨殂。指王侯死亡。

3、早薨拼音:[zǎo hōng] 释义:因病或其他因素过早逝世。

4、薨然拼音:[hōng rán] 释义:犹哄然。形容人声嘈杂。

5、贲薨拼音:[bēn hōng] 释义: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或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薨殁的意思

1、“殁”表示死,来源于“没”。读音:mò。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2、殁在古代的用法:

(1)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2)薨殁,指王侯死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薨了和殁了的用法一样吗

殁、卒、崩、薨的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

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卒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大夫。

崩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天子,即皇帝。

薨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诸侯或皇子。

2、葬礼规格不同:

殁的葬礼规格最为简陋,口含米,新衣一称。

卒的葬礼规格次之,口含贝,新衣五称。

薨的葬礼规格次于天子,口含珠,新衣七称。

崩的葬礼规格最高,口含玉,新衣十二称。

扩展资料

古代丧礼制度

古代葬礼讲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祭礼讲求的是对死者的供奉。

丧礼的步骤是这样的:

初丧 → 复 → 设奠立帷堂 → 讣告,为位,为铭 → 吊丧赠禭 → 沐浴 → 饭含 → 袭 → 设重 → 小敛 → 大敛 → 成服

丧礼除了葬前礼,还有居丧。在死者下葬以后,亲属要居丧,也就是守丧,但守丧与守孝不同。

守孝,亦称丁忧。只有父母死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参加庆典,且为官者并须离职,但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而守丧的时间按与死者关系而定。

薨了和殁了有什么区别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主要有三个:

死、亡、逝。

其中,死是最普通的称谓,指人的生命结束了;

亡则是稍微正式一些的称谓,多用于文献或官方文件中,表示人已经去世;

逝则是最高级的称谓,多用于帝王或贵族的死亡,表示其离开人世,归于天堂。

这些称谓的等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

死是最基本的概念,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现实,因此称之为死,是最为普遍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亡则是一种更为正式和庄重的称谓,多用于官方场合,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敬意。

而逝则是一种更为高贵和神圣的称谓,多用于帝王或贵族的死亡,表示其离开人世,归于天堂,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总之,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薨了和殁了的用法相同吗

意思旧称诸侯死亡。

出处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余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 欧阳予倩 《黛玉焚稿》第二场:“﹝ 贾政 ﹞还有一层难处,贵妃薨逝, 宝玉 应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

“薨”字基本含义为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如:虫飞薨薨;引申含义为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古代汉语中,“薨”字有杀害的意思,如《洛阳伽蓝记》:闭太后于后宫,薨怿于下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5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