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仁爱和兼爱区别(仁爱还是兼爱)

2023-05-25 07:06:05西部百科1

仁爱还是兼爱

仁爱:出自《淮安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兼爱: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通过以上的两个主张看,个人感觉兼爱更适合当今社会。

仁爱兼爱区别

15分钟带你读懂《兼爱》

——《兼爱》课堂记录

临近期末,课时异常紧张。带着孩子们尝试在15分钟内解读《兼爱》,顺带在期末考试前传授了一条作文最简求生路径:

大家读完《兼爱》觉得写得怎样?一个学生窃窃的说出:啰嗦!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我说,深有同感。那我们来看看,咱们要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你觉得用那几句话就够了?做一下压缩语段。很快学生找出来四句话: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有个学生很大声的说:都不用,留标题就够了:要兼爱!

大家的眼光都很犀利。

如果我们扒皮抽筋,发现墨子反反复复说来说去,其实也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不相爱所以天下才会乱,所以要治乱就得兼相爱。

好的,那我们来看看墨子是怎么把这一句话拉扯成800字的作文的。

于是我们复盘了一份考场上保命的作文招数。

第一段: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对此,墨子先讲道理,正一句,反一句;再打个比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正一句,反一句;再来个反问,强调一下观点,正一句,反一句。

一句话变成了一段话,大家看明白了吗?学会了吗?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承上启下,指出问题的根源。下面要开始分析了。怎么分析呢?分类讨论!分了几类?三类!父子君臣兄弟之乱,源自不相爱;盗贼之乱,源自不相爱;家国之乱源自不相爱。

其中“父子君臣兄弟之乱,源自不相爱”说得最多,反复说了两次!是重复吗?

不,太令人惊讶了,这里面还有递进关系!子爱父,弟爱兄,臣爱君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反之也是乱!也是同样原因的乱!这,你们可不一定知道了吧? :)

我们再细细想想,如果像我这样表达,你们会不会觉得很没内涵,蜻蜓点水,味同嚼蜡不足以让人信服?为什么就源自不相爱了呢?

很好!自爱!自爱才是墨子要攻击的重点!自爱所以自利,自爱自利所以才会亏人,所以才会乱!

墨子在说谁?

儒家!天哪,他居然在攻击儒家!

儒家的爱就是这样推己及人的!爱自己-爱家人-爱家-爱国-爱天下。差序格局不就是这样吗?可是墨子认为,爱一旦有了差别,就会产生乱!所以,墨子说爱无差等!

多么深刻的墨子!平淡之下居然还暗藏杀机!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畅想一下美好生活!假如……再循着第二段的轨迹重新走一遍!再也没有不孝不慈!再也没有盗贼!再也没有相乱家、相攻国!多么美好的天下!

好了好了,可以打住了!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总结一下,你说要治理好天下是不是得鼓励兼爱?这就是我的观点。

墨子就说完了。

回过头来我们检视一下:这符合我们对优秀作文的要求吗?

有没有论点?论点非常鲜明:要兼相爱!

有没有论据?虽然没有事实论据,但列举了大量的现象作为支撑。

有没有论证?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假设论证。

文章也很有现实针对性:整篇文章针对统治者要治乱的愿望,顺便还针对了一下儒家“仁爱”的思想,虽然没有直接进行驳论,但将之作为了“乱”的源头,更为辛辣!

到此,你还觉得墨子是个头脑简单絮絮叨叨不知所云的家伙吗?

同学们,墨子到底做了什么呢?大家再好好咀嚼一下?你从中间能不能得到一份简单清晰的考场作文保命秘笈?

请大家课后再看看提供给大家补充课件,巩固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在那里,你还会看到一个更让你惊讶的墨子!

仁爱兼爱博爱

去看看易中天老师讲的诸子百家。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对天地君亲师的爱以及对旁人的爱各不相同,有优先顺序;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对全人类一视同仁地爱,没有优先顺序,不承认等级差别。相同点是都提倡要有爱心。

仁爱兼爱议论文

墨子把最广博的爱称作“兼爱”,把推行兼爱主张的知识分子称作“兼士”,把实施兼爱方针的国君称作“兼君”,把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王称作“兼王”,等等。

他还把与“兼”相对立的则称为“别”。墨子说:“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

墨子说得很明白,顺应天意者为“兼”,即兼爱之士;不顺应天意者为“别”,也就是偏颇之士。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不论亲疏远近都要相爱,这倒有点类似孟子讲的“无父”之爱,不分血缘亲疏、不分地域远近、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爱天下人如爱己身。

仁爱兼爱博爱的区别

首先孔墨二人的“爱”各自的内涵不同。孔子“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爱人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他”,如果利己和利他之间产生冲突,则选择利他。这种利他之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疏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所谓“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的“兼爱”虽然也强调“利他”,但其内涵并非纯粹大公无私的利他,墨子是要同时兼顾爱人与爱己,他认为在爱他人的同时也能使他人爱自己,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的“兼相爱”。墨子并没有设定当爱他人和爱自己产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的情况。这种“兼爱”是没有亲疏之分的,墨子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这种一视同仁的爱被儒家批判为扰乱人伦秩序的“无父”乱象。

其次儒墨实现各自之“爱”的方式不同。孔子主张实现“仁爱”需要通过主体以“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的途径来实现,即通过个人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可以实现仁爱。墨子反对儒家通过“礼”来实现仁爱,他认为“礼”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果,即“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因此他主张对兼爱有实际意义的利益来实现仁爱,即“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仁爱还是兼爱读音

一,不同之处:

1、出处不同

兼爱:“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仁爱: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白话释义:尧立孝顺慈祥仁爱,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兄弟。

2,含义不同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理论性不同

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出于公平主义。

仁爱:儒家的“仁爱”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报恩心理和同情心理。

二,相同之处:

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孔子和墨子都将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

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

仁爱还是兼爱的意思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3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1、 墨家,爱是没有等级和差别的;儒家,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因而儒家仁爱的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在“爱有等级”的原则下发展的。  

2、 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的品德;墨家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  其实,我认为在当今的社会,儒家的仁爱更加的实际一点,一个人很有可能把自己最深的爱给自己的亲人,而给其他人的会少的多 ,应该这样说,人人都有自私之心,他们宁愿把最真的爱给自己的家人,而墨家的兼爱也许会困难很多.我们不敢否认,在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多大慈善家,他们为这个社会的确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几个是愿意为我们的国家出力,所占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但我相信,今天的社会,人人都会把自己的爱施加于他人身上,这样,社会也会有一个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小步,就是这个社会的一大步

仁爱还是兼爱作文

仁爱是儒家的主张,他们讲究的是宗法伦理之爱,有上下等级,远近亲疏的爱,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后再由内而外的推而广之;而(前期)墨家主张的兼爱则是不分尊卑等级,远近亲疏的爱。就可操作性而言儒家的这套东西完爆墨家,因为人性是自私的(把它当做一个中性词),“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明显不可能实现,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再扯远一点,私以为"兼爱"和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博爱口号没什么区别,吹的牛皮太大,大到在先秦时期一点社会基础都没有,大到血淋淋的资本主义用其所作所为打破其所树立的旗帜。所以兼爱的主张被历史淘汰掉就再正常不过。所以说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他们自以为的伟光正的口号只不过是吵冷饭而已。

仁爱兼爱辩论赛

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的区别是孔子的仁爱,就是把自己从近到远,从亲戚到陌生人,有着同样的区别。另一方面,墨子反对儒家“爱有区别”的学说,强调爱的层次没有差别,主张亲疏不分的平等爱。仁爱和兼爱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仁爱兼爱辩论文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孔子主张是仁义;用途是入世,方法是知行合一;理念是学而时习(学是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智慧),时是天时,习是实习实践,意思就是学道选择适合的时机去传道,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用途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包容,不要求一致,道不同不相为谋,和而不同)。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学道、传道授业、解惑,孔子的伦理的道德思想是君臣有尊卑,长幼有秩序。

墨子主张兼爱;用途是行世,方法人道合一;理念是以人为本(墨子讲“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皆平等);作用是平等博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61154.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如何快速提神(如何快速提神写作业)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