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太极如何松胯(太极松胯的简单方法)

2023-05-29 12:00:27生活资讯1

太极松胯的简单方法

一动”讲的就是你的中节的部位。就是我们的腰、丹田之处。一动无有不动,就是中节一动,你浑身上下、从内到外全部都在动。我们的丹田和跨就好像汽车的方向盘一样。开汽车时,方向盘一动,整个车身都在动的这种感觉。

重心往哪走,胯就往就哪儿松。松胯、转腰、蹬腿这是我们动作转移重心的一个规律,第一就是松垮,你往哪松就往哪转,就是方向盘的意思,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都在动。

太极拳讲的是一个“s型”的移动,它不是直线运动,你要直线运动的话,只能是肢体的左右转移,就体会不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感觉了。初学者不太容易掌握,其实还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感受得到。

怎么理解“松”?

我觉得松分为两个层次。思想意念的松和肢体的松,在站桩或走架过程中,都要遵循这两个松的原则。思想意念松了,你的骨骼肌肉才能松,你的四肢才能松,思想意念松是主导地位。

比如站桩,在肢体上虚领顶劲使头松,然后下巴嘴唇微收,两肩自然放松,肩胯要上下配合地放松。手上有一个掤劲,手臂也要放松,这个松不是软,而是有支撑的松。站桩的重心在中节中间的位置。两脚的距离我们一般初练或中高架时,基本上是与肩同宽或比肩略宽。如果练得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腿部力量越来越足了,就可以像扎马步一样,腿越站越宽,可以增长腿上力量。

怎样使那些发力的招式打出整劲来,就是内劲怎么练?

内劲怎么练,其实陈正雷老师的书上有写到过。这种功力还是得益于你的动作标准和长时间练习。你要是想把这个发力量练好的话,一定是要松。你的周身动作包括速度、力量和角度,速度如何提上去,那一定是要松的够好;力量也是,我们说四两拨千斤,你也得有那四两劲;还有一个就是角度,以掩手肱拳为例,应该是打向胸前中线的位置。

比如打掩手肱拳时,打出去之前应该是握空拳的,一切是要以松为主;螺旋发力到着力点的那一瞬间才握紧,这个时间可能不到一秒钟力量会特别大,能完全爆发于着力点上;就是先松后紧,拳头发完之后立马又松了,不能还是过于紧,过于紧了当时可能会有一些力量,但是太极拳里头还有一个弹抖力可能就不会有。总之,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就是速度、力量、角度。前提还是基本功,动作姿势的标准,太极拳是慢工出细活,你练得次数多了,才能量变达到质变,一切都遵循这样的原理。

40岁以上的年龄学太极,是否只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很难达到太极的较高的境界,或者很难达到内劲?

其实咱们太极拳是没有阶级没有年龄区分的。所谓“功夫”,一定是功和时间的积累,身体素质当然也是奠定人练成功夫的一个重要因素。你40岁可能不如十七八岁那个身体状态,但按照现在社会的这种营养水平,我觉得身体状态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你找到一个好的老师,能给你讲透全,它能缩短你练功的误区,练成功夫、功力的达到应该是很有希望的。

不应该40岁就觉得自己老了。咱们郑州总馆有一位郑州大学的老师,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72岁开始练拳,每天骑一个电动三轮车去咱们馆里头去练。现在已经快90岁了,练了十几年了,而且他还一直炒股。他在八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碰到我妈妈……

他就说:“陆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又长出黑头发了!”

说明他的气血有变得很好了。

后来一直大练到85岁,家人也有点不放心了,就说您要想练在家里嘛。

他才开始在家练习,现在身体仍然非常硬朗,还炒炒股。

所以太极拳不分年龄,他近90岁了,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还那么好,就是因为他练了太极拳以后气血足了,那当然也有一定的功力,所以40岁是完全可以达到好的功力的。

打拳过程中如何保持脊柱的伸拉拔长?

还是要松,其实是一个自我牵引,上挺下坠,每一个动作都是外掤的,周身前后对拉、上下对拉、左右对拉,你的身体就拉伸拔长。以站桩为例:

虚领顶劲头往上,身体松劲下沉,形成上下的对拉;

松胯向后向下坐落,手向前掤松,形成前后的对拉;

两肩放松,两肘往外走,形成左右的对拉;

所以太极拳真的是一个阴阳辩证的、具有大智慧的一套拳法,是立体运动,不是平面运动。

如何领会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这是有一定基础才能达到的。我们初练的过程中可能越去想越不容易放松,会很僵硬。初学的时候是以动作来产生内气,最后再以气催形、以气来运转动作。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是我们最终达到的目、比较高的境界。内家拳法最终一定是靠人的意念来导气、来引领着你周身的运动,才能把动作做得更到位,气血更通畅。

太极拳松胯的简单方法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样。)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太极拳里的松胯塌腰是咋回事?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合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炼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九要为: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提(提肛,决非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四要顶(舌顶上额,顶头),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从而涵盖了《易经》《洗髓》两经之精义,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开合作为左转身之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所以,孙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孙式太极拳在单练整套路之功底上,并有对练、推手之技。推手对练之中不可执着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上下相随,灵活运用,不呆不滞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沾连粘随。

太极拳松胯

开胯练习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精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努力吧!

太极松胯基本方法

敛臀是指臀部向里收,防止撅屁股的毛病,但一味只注重臀部向里收敛,则易出现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劲不能圆活的弊病,从而影响身体转动变化的灵活性。

松胯就是两胯向后收,屁股往下坐,也就是往下沉。只要这样做了,就会形成一个上轻下重的身法。也就是身上这一百多斤坐在了两腿上,沉到了向脚下。

太极松胯的三个简单方法

鄙人练的是形意拳,属于内家拳之一,太极拳也是内家拳,既然都是内家拳,拳理都是相通的。鄙人的形意拳练出了明劲和暗劲,所以,对于同属内家拳的太极,鄙人不揣浅陋,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不见得正确的体会,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内家拳讲究塌腰,鄙人观察了一些公园练太极的老头老太,还没见到一个符合要求的,甚至,一些武校的小年青也没有一个达到要求的,他们就是做操,失去了内家拳的精髓所在。

真正的塌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姿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到底要达到怎样的一种目的?

真正的塌腰不是腰完全放松,完全“塌陷”,而是在尾闾中正的姿势下,意念似松非松,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形成微小的反弓,头部似钻天,似顶一球,腰椎自然拉直,腰微松而尾骨下坐。这个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做得正确呢?鄙人的感受就是:一呼一吸之时,腰间动气,身自耸直,腰愈松,内劲愈足,内劲愈足,腰愈松……这何止是一种良性循环,它就象电气自动化里的闭环反馈一样。腰松得好,全身九节,节节腰中发,发的是内劲,内劲不阻滞,自然可以练出暗劲来。练出暗劲,这是内家拳的第二层次,也就说有了初步的功夫了。

太极松胯的简单方法视频教程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从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是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己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己,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己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日‘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成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即为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对技击功夫颇有研究的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太极拳推手、散手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和放松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二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的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即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二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如何练到位却是不易练好的。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氏115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以下: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落胯亦叫沉胯,太极名师孙以昭在《杨式太极真功》一书中说:“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这样不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后再向下落沉也极为容易,做时注意肩与胯合即成。做到了松竖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为一个整体,即周身一家,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就能上下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开合有致,收发有心了。”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四、塌胯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考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脚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终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前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五、开胯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六、合胯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部动作。七、转胯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一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作出相应的转胯动作。八、旋胯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九、脱胯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十、提胯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的传递地面反座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十一、送胯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在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作等等。十二、抽胯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的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十三、扣胯实脚的胯根内收,俗称扣胯。扣右胯时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沟,拇指就会有被胯含咬的感觉,故有老师称“扣胯”为“咬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者扣胯的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以上介绍了十三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松活的感觉是否良好?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十三种松胯状态中,落胯、塌胯、转胯、扣胯较为重要。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入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中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开,二、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己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太极松胯的简单方法视频

多压胯多踢腿。

网上关于太极拳的松胯和开胯已经有很多视频了,我的观点是,他们的动作技能方面没有问题,但是过于单一,使用大量的放松法,意念法,慢练法都是对的。但是没有解剖学作为依据,其训练的进度还是较慢。

胯和髋是人体的重要关节,也是力量从腿往上输送至腰的重要一个环节,因此一直是各种拳术的重要的训练部位。

我的建议是除了太极拳的常用手段还可以对照以下一些方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68195.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word怎么查找(word怎么查找章节)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