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和中央军区别(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
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
电视连续剧《亮剑》是近年拍摄的优秀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其剧中描写的楚云飞是晋绥军358团上校团长,曾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抗日战场上一名有勇有谋战功显赫的虎将,系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嫡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党军89师少将师长,曾遭李云龙率华野二师重创其部并身受重伤。
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对比
国军概念很广,除了中央军、川军、滇军、西北军、东北军、八路军、晋绥军都算是中华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部分。除了穿黄色军装的中央军、八路军的浅灰色军装、晋绥军的蓝色军装、滇军的蓝灰色军装等等都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
中日两军的军装在式样、剪裁、用料上差异甚大,而最主要的区别可以算是头盔。日本的“铁帽”与中央军的德式头盔、滇军的“阿德里安”头盔、西北军部分装备的英式帽盔差异甚大。
即使不佩戴钢盔,日军的“战斗帽”“猪耳朵帽”也与国军的军常帽差异明显,所以一般是不会弄错的。
晋绥军中央军有什么区别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实际上却逐步排斥同盟会人员而逐渐走向军政集团统治。其势力在史学界通常称之为旧桂系。
晋系军阀,为民国时期军阀派系之一,主要占据山西地盘。20世纪上半叶,晋系军阀集团统治山西38年之久。与其他军阀类似,和当时的北洋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阎锡山、徐永昌、商震等。
晋绥军中央军都是国民党吗
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1、娘子关战役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1日-1937年11月2日)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晋东娘子关地区进行的一次抗击日军战役,为太原会战重要战役之一。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与日军会战,日军华北方面军为配合忻口方面的进攻作战,以第20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进入井陉以西要地切断山西交通,以策应第5师团作战。
10月12日,驻守雪花山赵寿山部与日军接战。日军于13日攻取了旧关。23日,敌我双方在旧关外、核桃园附近战局成胶着状态。26日,日军反攻娘子关。 29日,日军占领平定。30日,日军占领阳泉。11月2日,日军占领寿阳 。
娘子关战役历时22日,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此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50个团,约10万兵力,共死伤2.7万多人,日军伤亡数千。
2、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
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
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3、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战役后傅作义率领晋绥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
1937年9月,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长城防线后,沿同蒲线和正太线两路合击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陷,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
8日夜攻城日军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义部最后突围。11月9日,太原沦陷,太原保卫战结束。
日军占领太原后,继续沿津浦线南犯,于11月中旬进至黄河北岸,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4、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5、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中央军晋绥军川军
有赣军,但是形成不了向滇军、川军、晋绥军、桂军那样的派系,1926年8月,隶属直系孙传芳的赣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赖世璜任军长。
1929年初,该军被缩编位第5师。1933年9月,第5师和第96师合编为第36军,周浑元任军长。1938年2月,周浑元病逝,姚纯继任军长。1939年底,在桂南会战中,军长姚纯、参谋长郭肃因指挥作战不力,被撤职查办。部队由于伤亡严重,该军番号被撤消,原所属第96师该隶国民革命军第5军建制。独立意义上的赣军从此不复存在了。中央军和晋绥军打仗
电视剧第十四集中平安县城战役被网友们戏称为“二战转折点”,虽然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此战的影响力确实很大。
山本一木被独立团困在平安县城,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为了保护爱将,不惜出动数万大军实施包围,结果引发周边八路军、晋绥军和中央军全部参战,攻城战打着打着就成了地区战役。
用电视剧里的话来说:“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可见当时打得有多么激烈。
晋绥军与中央军
“整个晋西北打成一锅粥”的原文是出自电视剧《亮剑》中的一句台词,表达的是混乱的局面。
山本一木被独立团困在平安县城,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为了保护爱将,不惜出动数万大军实施包围,结果引发周边八路军、晋绥军和中央军全部参战,攻城战打着打着就成了地区战役。
用电视剧里的话来说:“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可见当时打得有多么激烈。不过此战能打到这种烈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筱冢义男急于救出山本一木,出动数万日军的原因,这才引发周边抗日力量全部参战,如果只是出动一两个旅团,后续动静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晋绥军 军装
黑风寨的寨主叫谢宝庆,二当家的叫山猫子,马六(小头目)和一群小啰啰等。
三当家的应该相当于军师一类的角色,在当时的晋西北,谢宝庆一伙干的都是些没本钱的“买卖”,按他自己的说法:抢过鬼子的,抢过晋绥军的,就是没抢八路军的(八路军的给养还得靠战场缴获),
谢宝庆本来已经接受孔捷新二团的改编加入八路军队伍的,二当家山猫子却打死了魏和尚,这事有些蹊跷,
二当家的说:八路军纪律严不让偷不让抢还不发饷,趁着未收编干几票,既然为了求财为什么杀人,不仅杀了还把头挂树上,八路军军服总该认识吧,而且魏和尚单人单骑,身无长物有什么可抢的?事发后谢宝庆应该将二当家的绑赴新二团交给孔捷处置,免遭灭寨之灾才对,仅写了一封信给李云龙,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因此,此处剧情安排有些牵强。
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一样吗
有蔚蓝的(最早及晋绥军),有土黄的(早期),还有深黄的(晚期)
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区别
西安事变和福建事变就没有共产党参加和领导!
1场战役: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地点为中国东北地区。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为东北军,约16万人,日本军队为关东军,约3万到6.6万人。战役中方将领为东北军主帅张学良,日方将领为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以及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此战以日本人成功占领东三省告终。
第2场战役:黑龙江战役。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1年11月14日至18日,地点为中国黑龙江省汤池,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具体人数不详,而日军为关东军约1.7万人。战役中方将领为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部下吴松山,日方将领为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此战日军获胜,黑龙江沦陷。
第3场战役:江桥抗战。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1年11月4日,地点为中国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为东北军,约2万余人,日本关东军约3万余人。战役中方将领为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日方将领为日军大将长谷部照吾,此战马占山部战败,日军占领省会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
第4场战役:哈尔滨保卫战。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地点为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为哈尔滨自卫军,日本方面依然是关东军。战役中方将领为哈尔滨自卫军总司令李杜和冯占海,日军将领为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此战依然是日本人获胜,最终哈尔滨沦陷。
第5场战役: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地点为中国上海市与周边地区。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主要为蒋光鼐与蔡廷锴领导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以及张治中领导的第五军,兵力约5万人;日本方面主要是盐泽少将率领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力约7万人。此战中国守军伤亡约1.4万人,日军伤亡约3千人,最终中国军队退守第二道防线,中日签署和平协议。
第6场战役:热河战役,即热河抗战。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地点为中国热河省(现在的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本次战役中国军队主要为中华民国东北边防军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约20万人;日方为关东军和伪军,约10余万人。此战中国将领为张学良和汤玉麟,日方将领本庄繁,最终热河沦陷。
第7场战役:长城抗战。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3年3月5日至25日,地点为中国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中国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约25万余人;敌方为日伪军约7万余人。此战中国将领为何应钦,日方将领为日本陆军元帅武藤信义。中国军队伤亡4万余人,日方仅伤亡约2600人,最终日军获胜,中方主力部队转移至后方。
第8场战役:绥远抗战,又称为百灵庙战役。中日双方交战时间为1936年11月至12月,地点为中国内蒙古绥远。中国军队为晋绥军和中央军,日方主要是日本支持的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此战中国将领为傅作义和汤恩伯,日方将领为日军支持的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胜告终。1931年至1936年局部抗战以来,中日爆发过8场主要战役,仅有绥远抗战这一场中国军队获胜,虽然对抗的是伪军,但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