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和用典区别(引用和语典的区别)
引用和语典的区别
基本解释 (1).治事的规章。《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 赵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 杜预 注:“典,常也。” 唐 苏頲 《命姚崇等北伐制》:“入敷事典,省阁称其闲练;出综条察,吏人畏其严明。” (2).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 徐袍 著《事典考略》六卷。 (3).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英文翻译 1.encyclopedia
引用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吗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增强了作品的意蕴。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引用和语典的区别是什么
“桃花流水鳜鱼肥”此句出自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词作《渔歌子》,语言清丽,色调鲜明,意境幽美,后世常被引用或化用为表达隐逸闲适之情的语典。
《渔歌子》
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称“烟波钓徒”、渔樵为乐的张志和,最后的岁月隐居湖州城西西塞山,在此写下了几十首《渔父》《渔歌子》等著名诗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张志和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引用和用典一样吗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用典可以用原文,引用可以借用原话,变成自己的语言。
引用语辞典
意思是:引用的标准或基础。
参见《茶叶辞典》: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引綦毋曼《茶饮序》: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
引用和语典的区别在哪
语塞读音:[ yǔ sè ]
基本解释
(动)说不出话来(多指被人问住或说到痛处)。
详细解释
(因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话说不出。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王 欲求为嗣, 袁盎 进説,其后语塞。”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神宗 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檜,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巴金 《春》三:“ 淑华 姊妺一时语塞, 琴 在旁边暗暗地笑了。”
引用与用典的区别
用典和典故的区别在于指向不同。“用典”为引用。“典故”为词汇、故事。
用典,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和出处。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或引用典故。典,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典故。
典故,诗词或文章等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輒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引用语大辞典
三个直是矗,读音是chù。释义:直立、高耸。笔画数:24。部首:十。词性:动词;形容词。引用:
1、唐杜牧《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译文: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引用和语典的区别和用法
用典即引用典故,就是在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或前人用过的话语。
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
用典可起到:言之有据、委婉表意、语句简洁、丰富文意的作用。比如:
①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来就用“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季鹰归未”典出《晋书·张翰传》: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求田问舍”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胸无大志的好友许汜来拜访广陵太守陈登。陈登问他有什么事情。许汜说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陈登只是简单招待他,让他睡下床。几年后,许汜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同刘备谈起此事,刘备说:“要是我就会让你睡地上。”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是两个典故,前一个出自《庄子·齐物论》,是说庄子做了一个梦,醒来不庄周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化为庄周。后一个是说蜀帝望帝被臣子夺了位,妻子也被霸占了,自己忧心不已,隐居在西山中,灵魂化为杜鹃,常在月夜悲啼。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引用《尚书》中的话,属于语典。
⑤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在狱咏蝉》(并序))
西陆:典出《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
南冠:语出《左传·成公九年》:晋景公到军府检查,看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成公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
引用与典故的区别
引资料是正确的。引资料是一种说明方法,是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引资料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没有“作引用”这种说法,用一些相关证据来说明内容的说明方法称为“举例子”。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和做假设。1、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3、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4、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梁衡《晋祠》
5、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