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和自我区别(自我和本我是什么意思)
自我和本我是什么意思
区别是表示意识、行为不同。本我是最基本的我最本来面目没虚伪的我。超我是意识上的超越不但能把握住自已而且在精神超过自已,在行动能超出自己的底线与极线。自我是能知道自已了解自已,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知道和控制自己的意行。.
自我与本我
本我,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
由弗洛伊德于一九二三年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它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是人心里最淳朴,最原则的那一面。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自我与本我 在线阅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
本我:饿了想吃饭,
自我:饿了去做饭,
超我:自己的饿被满足了,想到有人还没饭吃,于是去为了大多数人不饿而努力做公益事业。
举例:
正在减肥的你路过烧烤摊,本我是想吃肉,自我是我要减肥不能吃肉,超我是吃肉对于动物很残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1、本我源自人类生物性的欲望,遵循不计后果的快乐原则,比如饿,渴,性。
2、自我源自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遵循迂回满足的现实原则,同时用环境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需要。它是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总和,比如当你的本我欲望第一次要求你偷东西,你受到了惩罚,就形成了一部分自我。
3、超我源自人类社会性的欲望,遵循不计后果的道德原则,比如认同感,归属感,自我实现。比如不去偷抢,好好学习获得夸奖,施舍穷人,素食者等。
本我自我有什么区别
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有组织、有理性,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部分,也是人格中负责执行的部分,它运用现实的思考来控制本我的行为。
超我:代表传统价值和道德观念,由父母以强化和惩罚的形式,使儿童逐渐将之纳入自己的人格系统。
自我与本我语录
股票市场就是运行在涨涨跌跌、高高低低、生生死死、真真假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时尔狂追、时尔狂抛、时尔要死不活、时尔过高过低等等的非传统状态和非理性情景之下,——金钱与心智的较量,——自我与本我的争斗,——人性与股性的角逐,——主力与非主力的博弈之中的“金钱换股票、股票换金钱”的大型游戏市场。所以,您无须太认真、无须太相信、无须太勇敢、无须太自负,——我应该是孙子„!
做一颗星星永远跟着月亮走!
做一个”懦夫“或”傻瓜“。
自我与本我是什么意思
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追求快乐的原则,自我是追寻现实的原则,超我是,社会原则,也可以这样说,我想去玩,不想写作业,但是现实是我再不写作业我明天就要被老师点名了,那么想象还是先把作业写完了,再去玩吧。这个就是一整个个人内心的活动。期间就用到了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与本我经典语录
无尽的长路,不息的前奔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人之生存本相析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 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
一、追求的主体的我; 二、被放逐的客体的我 ;三、反思进取的我。作家最终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不息前奔”的精神存在的真实命题。[当代作家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神秘虚玄、想象力丰富,特别是作品潜存着一个极大的召唤结构,既能满足读者的期待欲,又能启动读者重构的创造欲。这是一部从接受美学向度来讲值得挖掘的作品。 一、追逐的主体之我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结构新颖,内蕴深远,虚实相间,技巧娴熟。但它绝对不是单纯玩弄技巧之作,其中有着对人之灵魂存在深刻之思考,在结构技巧的背后潜藏的是作家对于人这一真实命题的深度挖掘。小说开头就写到扎妥寺的第二十三位转世活佛桑杰达普活佛快死了,“他的瞳孔正慢慢扩散,‘香巴拉’他蠕动的嘴唇,‘战争已经开始’……根据古代的经书记载,北方有个‘人间净土’的理想国———香巴拉。据说天上瑜伽密教起源于此……在世界末日到达时,总会有一些幸存的人被神祗救出天宫。于是当世界再次形成时,宗教又随之兴起……扎妥、桑杰达普躺在床上,他进入幻觉状态,跟眼前看不见的什么人在说话:‘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想。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 路。’”这是小说的事实部分。可活佛讲的这个故事是在背诵作者虚构的一篇小说,这又将这个严肃的生存之路的话题纳入虚,不管怎样,让我们看看这个虚构的故事又是什么。 是一个牧羊女。父亲是一个说《格萨尔》的艺人,一天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的到来打破了的生活,“ 这位疲惫的汉子吃过饭道完谢后便倒在的爸爸的床上睡了。……黑暗中,她像发疟疾似地浑身打颤,一声不响地钻进了汉子的羊毛毯里。”第二天准备好了一切,“汉子吸完最后一撮鼻烟,拍拍巴掌上的烟末、起身。摸她头顶搂住她的肩膀,两 人低头钻出小屋,向黑的西方走去……” 。这里我们注意到这部作品的玄机和象征几个细节值得分析: 作品提到的父亲是个说《格萨尔》的艺人。这里的《格萨尔》艺人应该具有某种原型意味, 其中充满着对的未来生存状态的暗示。这里面既有传统生存样态的暗喻:父亲、格萨尔;又有着人对某种形而上意义的顽强追求:艺人。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汉的到来,钻入汉子的羊毛毯和与汉子的出走表明已在一种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作为成长的“成人仪式”,于是一个“主体的我”———I已经凸现于读者眼前。父亲隐退,大写的个体的我出现,即将独立地面对自己,面对前途,面对命运。对此,西方女性主义者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曾说到:“男女进入语言或象征秩序阶段时,同样遭受着缺乏和‘精 神分裂’感”。只有不断在追求中才能完成“有意味的形式” (这也是艺人女儿的命运)。于是跟大汉———塔贝一同出走。这种出走同样带有宗教的意味。他们虽没有像那些佛教徒磕着等身长头般地前行,一路却也极尽顶礼膜拜之功。每进一个寺庙,他俩便逐一在 每一个菩萨像的座台前伸出额头触碰。但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去那里,这里同样一个命义也加注于主体追求我的意义中,那就是西西弗斯神话的意义,可对于有了自主意识的我(I)来说,不知目标的追求也是追求。于是完成了成熟的将被建构的主体的我而获得了永生。 二:被放逐的客体的我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客体的存在是谁也无法摆脱的命运,而这个客体的最真实的存在样态也许就是塔贝所演绎的那样:流浪。而这种的状态在塔贝所想:“只因我前世积了福德和智慧资粮,弃恶从善,才没有投到地狱,生在 邪门外道,成为饿鬼痴呆,而生于中土,善得人身。”(P327) 这里作家是带有宗教虔诚信仰般地来对待客体人之真相的,泼洒的是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能转世为人是多么大的幸运,天大的福祗啊,虽说不知所归, 可充满被追问的快乐。于是正如塔贝所悟:“在走向解 脱苦难终结的道路上, 女人和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是道路中的绊脚石。” [这里女人和钱财不一定是实指,只是某些象征,而最可喜的状态就是有身也才有了一切的可能。而经过了成人仪式后的塔贝也即是人的两面,常常也可能出现分离状态。正如作品所写:“有人从的音容、谈吐和体态上看出了她有转世下凡的白度母的象征,于是塔贝被撇在一边了 。但是塔贝知道决不是白度母的化身。因为在睡熟 的时候,他发现她的睡相丑陋不堪,脸上皮肉松弛,半张的嘴角流出一股股口涎。” 这里塔贝更像弗洛伊德说的那个本我,就是那个自我,本我常常总是处于最自然、无修饰、欲望外显的状态中,而自我常是轻拢着面纱的,这种轻拢有自为的,也有人为的。正如 弗洛伊德所说:“本我”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而它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于是进行修改,而修改后的“本我”即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原则的基础上使“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于是塔贝受到压抑,要寻找宣泄,他频频向酒店喝酒的老头发出挑衅,却意外得到老头的启示,注意这个“意外的启示”,它正是人的某种必然性所指。老头说:“翻过喀隆雪山……下山走两天,能看见山脚下时,那底下有数不清的深深浅浅的沟壑。它们向四面八方伸展,弯弯曲曲。你走进沟底就算是进了迷宫。……你知道山脚下为什么有比别的山脚多的多得沟壑吗, 那是莲花生大师右手的掌纹。……凡人只要走到那里面就会迷失方向。 据说在这数不清的沟壑中只有一条能走出去,剩下的全是死路。那条生路没有任何标记。”(P329) 这里世界的虚无与人的必然挣扎被呈示了出来,老头与 小说前面提到的桑杰达普活佛话语如出一辙。面对于此一个新我即将诞生。也就是说当人面对着自己的主客矛盾关系,该怎么办时, 我们看到作家让他笔下的人物选择了继续受难 。于是,塔贝离开甲村,一人进了山……在半路上,他吐了一口血。内脏受了伤,被抛的被放逐的我只能承受命运,这也许就是客体的我的真实生存样态。虚构的小说结束。而“我”面对人的这样的两面时,只能选择进取。于是尽管“小说到此结束”,而“我决定回到帕布乃冈,翻过喀隆雪山,去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我的主人公” 这是意味深长的。 三、反思进取的我 正如故事进行的那样,有了对塔贝和的这些基本的认识后,一个真正的我myself的“我”清醒起来,当“桑杰达普的躯体被火葬,有人在烫手的灰烬中拣到几块珍宝般的舍利。我的主人公却没有在眼前出现,‘塔贝,你———在———哪———儿?’……不一会儿……是!这是我万万没预料到的。‘塔贝要死了。’她哭哭啼啼走过来说。”在沟底,塔贝睁着眼看着我说:“先知,我在等待,在领悟,神会启示我的。”说他受伤很重,需要不停喝水。于是原来在小说中形式上留在甲村的又回来了。她甚至反问道:“‘我为什么要留在甲村呢?我根本没有这样想过。他从没答应我留在什么地方。他把我的心摘去系在自己的腰上,离开他我准活不了。’‘不见得’,我说。”这里的“不见得”一下把在面对了生死考验之后的反思意义的我推到读者眼前……接着说“他一直想知道那是什么” 这里的“他”还是指塔贝,而这里的“那”也就是指某种意义。而当“我”重新获得时间感,塔贝已闭上了眼睛,注意这里主人公对时间感的获得是很重要的细节,它标示着一个新的历程即将开始。此时身边只剩下,而“我代替了塔贝,跟在我后 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 。这是几近某种神谕的写作。当我通过我所创造的人物在经历了人的某些生存的真相后, “我”反思的我获得了大旨:无论我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会遭到什么,而成为可能的我总会在反思和反省的我的光辉指引下以人生的某种必然性的真理所指从零开始。 而当一个旧我死去时,也恰恰正是新我诞生之时。于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时间永远只会从零开始。这恰恰就如宗白华先生在解读《浮士德》意象的内在秩序时所说的那样:“人生是个不能息肩的重负,是个不能驻足的前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前奔永远只能是抛弃旧我的从零开始。能反思、能反省就是意义之所在。作品中桑杰达普和饮酒老头之话语充满冥意,“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像。”这里的领悟和幻像是人之为人的形上所指,“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这里的唯一“一条路”指的正是精神升华之路。而读者也将在作者的这一理性辉光的指引下前行。这就是扎西达娃《系在皮带扣上的魂》所阐释的人之真实精神真相。《自我与本我》
这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