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修养区别(素质跟修养体现在什么地方?)
素质跟修养体现在什么地方?
作为教师,可能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我觉得一名优秀教师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素质:
我想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教师教学,连课堂教学都不是一流,何谈优秀?而我们通过选举出的优秀教师,大多数达不到这一条件。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完善。至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才不会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第二,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这样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爱。无论是前苏联苏霍姆琳斯基,还是我国近代的陶行知,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作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她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没一名学生,她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这样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苏霍姆琳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倡老师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朱永新教授也这样说:读书,是我关于教育的最好的注释。我认为,一个人进学校不一定就是接受教育,只有他真正读书了,那才是意味着他在接受教育了。读书、反思、分享是青年教师成长最为优秀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教师自己有读书的兴趣,才会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爱好。
第四,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这里的教育科学研究不是指那些追求名利的所谓课题研究,而是向苏霍姆琳斯基等提出的,分析自己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宏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式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苏霍姆琳斯基)。朱永新教授这样对教育科研这样描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第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时时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在记录中成长。
素质和修养的短语
涵养【hán yǎng】
一指控制情绪的功夫;
二指修养;
三指道德修养;
四指滋润养育,培养;
五指积蓄、保持水分。 修养【xiū yǎng】 一指人的综合素质; 二道家的修炼养性; 三指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四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五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素质和修养需要关注哪几个方面
修养一般是指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主要包括20个字的内容,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 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定义 【个人修养】就是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修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即所谓个人修养高尚。 主要内涵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
在道德、情操、理想、意志等各个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修炼心态,持之以恒,修身终生。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养性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戒生气: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宣泄,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戒自卑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自卑就像反了潮的火柴是不会划亮人生之火的。 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仿照他人,做一些实事。 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次暴躁带来的后果有时是终生后悔的。 平和心态: 静坐当思自身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修身之道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世界仍然,民亭怡然。 修身之道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素质和修养
1、含义不同
教养是指个人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应道德水准的、文明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一些行为,它是社会、家庭、学校等教育的结果。
涵养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某些行为。
修养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2、侧重不同
教养主要是指接受或养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规范的精神或物质行为,使之成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习惯。
涵养比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某些行为。“涵”指海涵、胸怀宽广、有胸襟的意思;“养”则是指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出某种不为情绪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为。
修指修炼、进修、修正、修整、修补、修身养性等,“养”则是对所“修”内容的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等,即锻炼出能够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某种行为。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侧重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3、范围不同
“修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修养是指能够表现一个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养等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的总和;而狭义的修养特指一个人在道德水准、性格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
涵养行为有“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之分,物质行为大多是通过某种行为使外界人或事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它往往能够造成一定的物质的后果或结果;而精神行为则更多地是通过语言、态度、面部表情、情感或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精神现象,它一般不会造成现实的物质结果。
教养是”指教育、教学、教导、教范、教改、教管、教化、教诲等,教的目的是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明的、一定社会规范的某些行为;“养”指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等。
素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素质与修为的理解
修为读作xiūwéi。修为指一个人的修养、素质、道德、涵养、造诣等,属于个人软实力。所以,这个词属于名词。
素质和修养有什么区别
修养的“修”,就是修炼修为的意思,是正在进行时,一般从人正在处理的事情上能表现出来。有人在大众场合问黄渤:“你长的丑吗?”黄渤说:“我和你差不多。”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了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都无法像我父亲作鞋匠做的那么好。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他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样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诚的掌声,后来,林肯如愿当上了美国总统。
涵养的“涵”意思是包容蕴藏,包含宽容。在《归藏易》中代表人缘,贵人缘;在《九丘》中代表好运,钱财。这个词大多代表过去时,表明这个人已经集聚了太多的能量,就像大海一样深沉广阔。中国历史上蔺相如就是这样的人。廉颇无论怎样在他面前表现出强势,甚至羞辱他,他从来不争不辩不斗,能躲避就躲避,最好不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有涵养的人,不爱争斗,不斤斤计较,以德服人。廉颇最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成就了两个人的英名!
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的什么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第三个定义,即研究生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能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