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区别(唯识与中观讲什么)
唯识与中观讲什么
两个词的区别在于指向不同。中观是指中立性质的观点。这种观点非常具有客观性。而唯识则多指认识事物唯一的方法或途径。
唯识论和中观论的区别
当然有区别。唯识学包含了哲学和心理学,因明学只是逻辑。
唯识学有佛学的实修,就是从梦幻观入手,观四圣谛真如,以见佛性,进而在四禅中证得四圣谛真如,入初地。
因明学,则是逻辑学,主要讲思维方式和推论技巧。
中观和唯识是什么意思
涅盘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盘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盘经,虽然涅盘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後,还难断定,但涅盘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空和有)之胜义,却是无可否认的。谓其是大乘涅盘思想之全体的综合完成,当属不误。因此,本章乃特就此点作一详细探讨。大般涅盘经的中心思想,其所环绕者原不出於法身常住,及悉有佛性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都关连在佛陀的大般涅盘。序品和纯陀品的发端,即记述云,世尊临欲涅盘,众弟子们哀号痛叹,搥胸不已,以为佛之将灭,世间空虚,纯陀更因此竟怀疑[1] ,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於世。众弟子均虔请佛陀住世,勿般涅盘、纯陀更为恳切地请求,而佛陀却说﹕ 「不应请佛久住於世,汝今当观诸佛境界,悉皆无常,诸行性相,亦复如是。」并说偈言﹕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终有尽。」纯陀再三请求,亦归无用。佛陀最後更巧妙地答覆说﹕「我以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盘,何以故,诸佛法尔,有为亦然,是故诸佛而说是偈,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佛陀必须般入涅盘,於此经已决定,如是一来,不得不令所有弟子们怀疑,佛陀之入涅盘,
唯识和中观最大的区别
自续中观认为在正常的官识中所呈现的事相是真实的存在,不依赖正常官识的客观真实是虚构的实执、法执。
它们承认名相事物在世俗谛中有自相,是真实存在。“自相”归根结底是一种实性,即真实性。如魔术师变魔术时,把一块木头或石头变成牛、马等,牛、马是假的,但它变换的基础——木头或石头是存在的,这就叫作自相,是一种真实存在。因此,应承派认为自续派堕入了“有”的窠臼。 唯识是境空识有;自续中观是有自相;毗婆沙和经派是一切都有。所以,自应承中观以下总的称为有派,不是空派,没有空或者说空得不彻底。 应承中观在名相中也不承认具有物自性和实性。名相只是缘起现象的假名、代号,这不仅指说出来的语言名称,而且也包括脑子里想象出来的概念、表象、观念等。如我们嘴里说出“车”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想出来的车、关于车的观念。如不懂语言的聋哑人和动物,他们知道水解渴、食物解饿的作用,尽管不是我们正常人的观念,但也是有一种实物的观念。但名相中的自性,经分析也不存在。唯识与中观完整版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无著论师,他的讲述应该算得上是最具权威之一了。
唯识中观论
根本智】又作根本无分别智、如理智,无分别智之一。相对于后得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
此为体得究极真理的智慧,修唯识行,至通达位,证得所取之境空,能观之智空,证此二空之智,无能缘所缘之差别,故名无分别智。见《成唯识论》卷九。
唯识与中观南怀瑾在线阅读
从放下自我开始!
我执是一切烦恼与障碍的根源。
我知,我见,我爱……通通都是初期学佛的障碍!
不超越自我的束缚,学佛就不得其门而入!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但学佛到究竟阶段
却又要把“我”提起来
荷担如来家业,舍我其谁
以无我之心,作有我之业
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南无阿弥陀佛🙏
《唯识与中观》
答:南传佛教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中国等国后,由于传播地域日渐宽广,情况复杂多样,加上僧侣对于教义、教理、戒律的不同理解,因而陆续出现并形成了各种教派。
经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的南传佛教主要有4个教派:润、摆奘、朵列、左抵。其中,润派最早传入西双版纳,之后,摆奘、朵列、左抵等派先后传入德宏、临沧、普洱等地,并逐步得到传播和发展。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