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与顺应区别(同化与顺应区别在哪)
同化与顺应区别在哪
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了某种充实。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够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例如学习加法之后运用加法去解决连加问题,遇到连加一万个二的情况,运用加法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就产生学习乘法的概念,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同化与顺应的区别与联系
同化和顺应都是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
1、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通过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2、在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3、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同化与顺应的区别加例子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2、作用不同
(1)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同化和顺应的辨析
顺应就是响应和适应的意思,也就是跟随时代潮流的意思。顺应相当于就是支持的立场和观点,而且也是一种实质性行动的体现。顺应就必须要对相关环境进行适应。
同化指的是相同化的行为,也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个体的行为,同化的意思就相当于把其不同的地方变为相同的状态。
同化和顺应的简单例子的关系
同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óng huà ,指不相似或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似或相同。语音学上指一个音变得与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出处:清·陈鳣 《对策·巡守》:“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其所者,故必亲自行之。”
顺应,汉语词汇,拼音是shùn yìng,意思是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出处:《朱子语类》卷七四:“‘物来顺应’者,简也。”
同化与顺应区别的例子
童工指未成年的孩子。同化指不相似或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似或相同 顺应指顺从 适应
同化与顺应区别在哪儿
同化和顺应都是属于心理学中的概念。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例如,已有的认知结构是鸟是有羽毛、有喙、会飞的动物,会把麻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变化。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例如,有一天去动物园接触到了鸵鸟,动物园管理员告诉我们它也是鸟,这时就需要把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会飞去掉,所有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和顺应
1.
概念不同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2.
作用不同 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同化与顺应区别在哪里
同化举例: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
顺应举例: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同化和顺应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
同化就是指学习者新学习的材料与他脑中原有的知识存在逻辑关系,发生相互作用。
三种同化模式,分别如下: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上位学习:又称为“总结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当学习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