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和滑坡区别(崩塌和滑坡的主要区别)
崩塌和滑坡的主要区别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崩塌和滑坡的主要区别在于
崩塌和滑塌的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迹象特征不同、时间规律不同。
一、性质不同
1、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二、迹象特征不同
1、崩塌
①、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③、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2、滑坡
(1)、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
④、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
(2)、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三、时间规律不同
1、崩塌
岩崩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①、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
②、强烈地震过程之中。
③、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④、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⑤、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
2、滑坡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①、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②、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崩塌与滑坡区别
滑坡与崩塌的区别有:
1.发生的地形部位不同。滑坡一般发生在山坡,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形部位。
2.规模大小不同。滑坡的规模较大,崩塌的规模较小。
滑坡与崩塌在概念上的区别有哪些?
滑坡主要指山体在重力作用下的移动现象,如果岩体松散(比如地震较多,是岩体松散)或者坡度较大时,都有可能产生;泥石流通常在降水条件下,地表土壤堆积物随水流动,所以通常要考虑气候因素,另外地表堆积物(如土壤)较疏松,就容易出现这类灾害,通常植被稀疏或遭到破坏时,地表土体比较疏松,易在降水集中时引起泥石流。
简述崩塌和滑坡各自的特征及异同点
1. 坡面崩塌:由于地形和土壤的特性,坡面出现塌方现象。
2. 滑坡:由于土壤层中的一层水饱和,导致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发生滑坡现象。
3. 泥石流:大量的雨水或融雪导致山体土壤松弛,形成泥石流。
4. 崩落:山体的部分或整体坍塌,形成崩落。
5. 地裂缝:地震或地质运动导致地表出现的裂缝。
崩塌和滑坡有何区别
滑坡与崩塌在概念上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迹象特征不同: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④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崩塌和滑坡的区别和联系
坍塌事故,作为建筑施工五大常见事故之一,指的是物体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引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的事故。在施工中发生的坍塌事故主要是: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基坑边坡失稳引起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中的坍塌、塔吊等起重设备的坍塌、施工现场的围墙及在建工程屋面板质量低劣坍塌。那么,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何在?
1、工程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计算失误。
2、施工前没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未做具体技术安全措施交底,特定施工项目未经专家评审论证。
3、脚手架、模板支撑、起重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计算失误。
4、建筑物结构质量低劣,安全性能差,地基不稳定,不均匀沉降。
5、建筑物结构支撑连接(焊接)不牢固,超载、外力冲击或严重偏心载荷造成失稳等。
6、脚手架及高大模板支架架体结构不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整体安全稳定性差、超载或严重偏心荷载,遇外力冲击或振动,不按程序拆除架体等因素造成失稳等。
7、基坑、土石方挖土时土壁不按规定留设边坡(甚至负坡度),缺乏支护或支护不良,土质不良或出现地下水、地表水的渗透,土壁经不起重载侧压力或遇外力振动、冲击等因素造成土壁失稳滑坡坍塌。
8、起重设备技术安全性能差,结构强度不够,安全防护装置不完善,垂直起重机与建筑物拉结差,出现超载、碰撞、升降过度或违章操作等原因,造成起重设备倒塌。
9、现场作业环境不良,安全防护设施缺乏。
10、施工现场管理松弛,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1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偷工减料,施工质量差。
12、施工队伍素质差,不执行法规、标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思想上存在盲目性、冒险性、随意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