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和格格区别(公主,郡主,格格三种有什么区别)
公主,郡主,格格三种有什么区别
古代大多数朝代的情形都是差不多,不过也有一些朝代例外。
比如,极其重视“嫡庶之别”的辽朝,亲王的正房所生的女儿也可以称为公主,享受与皇帝女儿相同的待遇。
在1986年的时候,在内蒙自治区考古发掘了辽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这位公主就不是皇帝的女儿,而是一位亲王之女。她的父亲是辽朝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只因为她的母亲是耶律隆庆的正室,所以她得到公主的封号,她生前死后所享受的待遇,完全与皇帝的女儿相同。
在明朝,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亲王正室的女儿称为郡主,小妾所生的女儿称为县主。
而清朝,皇帝的女儿都是公主。但是“女凭母贵”,皇后所生的女儿称“某某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级别;妃子所生的女称“某某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级别。当然,如果“和硕公主”的亲兄弟能即位成为皇帝,她也可以成为“固伦公主”。
公主,格格,郡主的区别
格格的女儿不一定是郡主。
这个要看公主的品级,公主的地位比驸马是要高的。如果是固伦公主,那她的爵位相当于亲王,和亲王是同级的,那么公主的女儿就是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如果公主是和硕公主,那她的爵位比亲王低,和郡王同级,那么公主的女儿就是多罗格格是县主。
公主郡主格格有啥区别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郡主各朝不一样,大部分是宗亲的女儿。格格是清朝特有的称呼。满语里格格是“小姑娘”的意思。公主没封号前,亲人可以叫她们格格,按排行来:如大格格,二格格。有封号了要叫xx公主。宗亲的女儿有封号了也叫格格,叫xx格格,家里也按排行:大格格,二格格
公主,郡主,格格三种有什么区别呢
一、指代上的不同
1、县主:皇族女子的封号;县令。
2、郡主:唐代称太子的女儿,宋代称宗室的女儿,明清称亲王的女儿。
3、公主:君主的女儿。
二、侧重点的不同
1、县主:侧重于表达此词多用于代表皇亲贵族中女子的一种封号。
2、郡主:侧重于表达在古时不同的朝代中代表太子、宗亲、亲王类的女儿。
3、公主:侧重于表达此词是古时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或某些妇女的尊称。
三:引证用法上的不同
1、县主: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一:“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
2、郡主:清.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亲王女为和硕格格,汉文称郡主。”
3、公主:《明史·公主传》:“ 明 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这些都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郡主和公主和格格的区别
没什么区别都是同一个意思。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号,简称为主,与公主对应的男性称号为王。
“殿下”一般是对皇太后、皇后、太子、诸王的尊称,但是历朝历代略有不同,“阁下”是对一般人的尊称,还用于外交场合。另外,“足下”也是对别人的尊称,但是与“陛下”、“殿下”、“阁下”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
郡主和格格的地位谁高
我觉得如果论辈分当然是嫔妃大了。格格是皇上或者王爷的女儿,而嫔妃那就只能是皇上的妃子了,格格如果是皇后所生那身份地位就很高,要是嫔妃所生的就不一样了,那还有王爷府里的女孩也称呼为格格,这又不一样了。所以不管是格格还是嫔妃只要受皇上宠爱,那身份自然不一样
郡主,格格和公主的区别
1、公主→妹妹(皇妹 )2、公主→姐姐( 皇姐 )3、公主→哥哥( 皇兄 )4、公主→哥哥的妃子( 皇嫂 )5、公主→驸马(驸马(正式场合) )6、公主→郡主(有血缘的叫她的名字[宗室女一般叫她名字的] )7、公主→小王爷(不能叫小王爷,叫他受封的封号 )8、皇子→皇妹( 皇妹 )9、皇子的妃子→皇子的皇妹( )10、驸马→公主( 公主 )11、郡主→公主( 封号+公主 )12、小王爷→公主(封号+公主 )13、皇子的妃子→皇子(不能叫皇子,应该是另有叫法的 ) 格格和郡主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的话,公主→格格(封号+格格或名字+格格 ),格格→公主(封号+公主 ),郡主→格格( ),格格→郡主( )?最后两个空是错误的问法,格格有五等,还有六品格格,而最高等的和硕格格就相当于汉人的郡主,不能说和硕格格就是郡主,因为格格是清朝时的,郡主是自唐朝时出现的.
郡主与格格
区别是权力不一样。
郡主和格格的区别是权力不一样。郡主的权力更大一点,格格只有名分没有权利。
古代的人物象征还是蛮多的。
郡主,公主,格格,这三个哪个地位高?
宗室与封臣是是两个爵位系统。郡主也就是郡王为从一品,俸禄两千石,国公为正一品,俸禄五千石,表面上看国公地位高。但是,建立一个场景,国公见到郡主,谁拜谁呢,或许国公可以不鸟郡主,但这有个条件,就是没有外人为条件,但凡有情报人员看到国公对郡主无理,国公倒霉的几率要大些。
反过来,如果宗室的将军不鸟国公,皇室肯定向着将军,当然了,国公有可能给将军或者郡主穿小鞋,下黑绊,国公通常都是实权派。
公主与格格郡主的区别
是郡主大一点,而且格格它是清朝才有的,郡主是从东汉时期就有了。格格是清朝满洲的语言,意思是小姐,是清朝满族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郡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皇族女性的封号。郡主是由郡公主这个词演化而来的,郡公主始于东汉,一般皇女级别为县公主,但也有少数为郡公主。经过时代的变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亲王女等身份的不同。直到唐朝,郡主才成为特定的封号,为皇太子之女。
公主,格格,郡主的待遇区别
有封号的叫公主,没有封号的叫皇女
古代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
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人们认为,“姬”这个字比较高贵,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只有天子的女儿能配称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结婚办婚礼,得有主婚人。一般来说,是家长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长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贵。古人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里挑人选。由于要主婚,所以这个人选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个时候的诸侯,级别最高的就叫“公”,因此,王姬的定义就变成了需要由“公”来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们又被称为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是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后来,“公主”这个称号一直由汉朝沿用至清朝。汉制,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长”字都有尊崇之意。东汉时皇帝的女儿皆封为县公主,即“公主”前的名称都是县名;到了晋朝,皇帝的女儿都封为郡公主,就是“公主”前的名称都是郡名。
到了唐朝,“公主”名称依旧,但有品级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皆能享受正一品的待遇。清朝时,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承袭明制,皇帝女儿始称为“公主”。而公主也有等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公主,就封为“固伦公主”,享有亲王的同等待遇;皇后的养女或皇妃所生的公主,便封为“和硕公主”,享有郡王的同等待遇。
《公羊传》有相关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一般称之为“公”,而“主”便是“主婚”的意思,由诸侯进行主婚。“公主”这一概念便因此诞生,并且还涵盖着“天子的女儿”这一身份。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可以称其为公主,而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之为“翁主”。
之后的历朝历代,“公主”这一词汇也有了不同的含义。比方说在隋唐时期,宫廷中的等级制度划分,有了更加明显的区别。
先皇的姐妹、皇帝的姐姐、皇帝的女儿都被统一称之为公主,而太子以及诸王侯的女儿被称之为郡主。
发展到宋朝,甚至推翻了公主的叫法,皇帝的女儿被称之为帝姬、宗姬,这点在《清平乐》中也得以体现。而发展到明朝时,公主这一词汇又被重新引用。到清军入关前,皇帝的女儿被称之为格格,后来被改称为公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