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和互文区别(对偶跟互文的区别)
对偶跟互文的区别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
对偶和互文是什么意思
区别一、释义不同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两个相反成分中的第二个。
区别二、引证出处不同
互文:现代汉语词典。
对偶:《晋书·周顗传》:“ 顗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
对偶与互文
一、定义不同。
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互文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二、特征不同。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意思是:(木兰回到家里)打开门,坐在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三、分类不同。
(一)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二)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1、互文互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意
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3、凡指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对偶和互文的关系
1、定义不同
①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分为单句对和多对句 ②互文常见于古诗文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2、着重点不同: 互文主要是在意义方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对偶着重于语句结构形式方面(两个相对称的结构整齐的语句)。
3、作用不同 :互文可紧缩文句,实现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使语言具有对称美。 对偶便于吟咏,便于记忆,有音韵美。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是什么
1、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2、作用对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3、特征:对偶: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互文:互省的特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作者:郭茂倩(宋),释义: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对偶和互文的差别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互文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二、特征不同。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对偶句与互文的区别
对偶句和互文是文学或语言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一些区别。
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概念或观点,用以强调对比之间的差异或矛盾。对偶句常常使用平行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对比,以产生鲜明的反差效果。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一个对偶句,通过对比"忧患"和"安乐"两个相对的概念,突出了它们的对立关系。
互文是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联系。在互文中,一个文本可以与其他文本或文学作品进行对话、引用、借鉴或重述。互文可以通过直接引用、暗示、影射、借用主题、人物或情节等方式表现出来。互文关系可以丰富文本的意义、增加文本的层次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之间的对话和文化的交融。例如,一部小说中可能暗示或借用了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以与之产生联系和共鸣。
综上所述,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相对的概念来强调差异或矛盾;而互文是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联系,通过引用、借鉴、重述等方式与其他文本进行对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