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打糕和糍粑区别(打糕和糍粑的区别)

2023-06-30 01:00:06生活资讯1

打糕和糍粑的区别

糕和糍粑品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各地所用佐料不同,制法也有小的区别,所以名称各异。

打糕的主要食材,糯米,是制造粘性小吃的主要原料。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

糍粑的做法

糯米洗净蒸熟。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打糕好吃吗

元气打糕好吃。元气打糕糯软粘柔,芳香浓郁,味道甜美。因为用木槌打制而成,糕韧劲道,裹以黄豆粉,别有风味,非常好吃。元气打糕用糯米或黄米以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咸细面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略捣之使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边打,边以人从旁拨之,使其厚薄均匀,打好后上撒豆面食用。

打糕的口感

打糕是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也是朝鲜族人喜爱的节令饮食。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而成,故名“打糕”。打糕有两种,用糯米制作的称白打糕,用黄米制作的称黄打糕。制作时,需先将淘好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泡五至六个小时,然后捞出控干放入笼屉中蒸熟,再洒些淡盐水焖半小时左右,之后将糯米饭放入木槽或石槽中,用木槌反复捶打,直至不见米粒,即做成了香甜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同时,将小豆煮熟做成豆沙,或将黄豆炒熟碾成豆面,拌以少许盐面或适量白糖,食用时将打糕切成块,蘸上豆面,吃起来更加筋道、糯香。

由来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每当孩子高考升学的时候,朝鲜族人民就会把期盼孩子能去读书的高等学府大门外,在凌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把事先在家做好的打糕扔到学校墙上和大门上,扔的越高代表孩子考上大学的希望越大,以此来寓意:蒸蒸日上,金榜题名。

韩国人搬家的时候,也有做米糕分给邻居的习俗。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喜欢将打糕放在火钵上烤过之后,浇上稀蜂蜜汁、甜面糊或熟柿子汁等再享用,味道十分甜美。糯米打糕在朝鲜半岛传统饮食中可称得上是节日食品的台柱子,吃米糕在朝鲜半岛几乎和吃谷物的历史一样长。古代朝鲜王朝的贵族非常重视在节日吃米糕,在今天的韩国博物馆和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里,就陈列着数百年前贵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间遗留下来的制作米糕的专用器具。在朝鲜半岛出土的壁画里,就有了打糕的场面。到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米糕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韩国米糕的做法和中国大同小异,有“蒸糕”和“打糕”之分,多用糯米和粳米作原料。韩国米糕多做成甜饼和各色花式的点心,甜饼和点心多数有鲜、咸、甜等味道的馅,甜饼还要在外面粘上花瓣并放在平锅上用油煎。韩国人喜欢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岁、结婚、祭祀等重要的日子里,都要制作糕饼以祈求平安。春节或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也制作节日糕饼,农历三月三要做杜鹃花饼糕,中秋的时候做松饼。

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为它是将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棰砸打制成,故名“打糕”。打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糯米制作的白打糕,一种是用黄米制作而成的黄打糕。

风土人情

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每逢年节、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重大喜庆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一旦见到哪家的妇女喜气洋洋地忙着做打糕,就知道这家肯定有大喜的事。打糕不仅用来自己食用或招待客人,更是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同时,打糕还有保键的作用,朝鲜族的一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小参”,就说明了这一点。

打糕和米糕的区别

1、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北方端午节吃什么——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打糕和年糕一样吗

打糕和驴打滚不一样。

1、打糕,是把糯米熟后捶打而成的。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因此,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打糕与其他亚洲地区年糕、糯米果、糍粑做法几乎完全一样。所以有的时候,在说朝鲜炒年糕的时候,其实他是打糕。朝鲜的打糕是把糯米蒸熟后捶打而成的。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因此,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

2、“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打糕和糍粑的区别是什么

来历:

糍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传说当年伍子胥投奔吴国,受到重用。他在吴国建功立业,并带兵打败了楚国。

由于担心吴王“喜而忘忧”,在建造著名的“阖闾大城”的时候,他想到一个办法,把糯米蒸熟了,压成砖块用来做墙基,给吴国囤好应急粮。

后来,越王勾践入侵吴国,将吴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正是年底,城中苦撑一段时间断粮了,很多百姓都饿死了。

这时,吴国人想起了伍子胥的话,掘地三尺,发现了糯米制成的墙砖。于是,大家把糯米砖挖出来,敲成小块后,蒸煮着吃,一下子解决了断粮危机。

后来,在吴越一带,每逢腊月,人们就用糯米打糍粑,以此来纪念伍子胥。

慢慢地,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有了打糍粑的传统,比如福建、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四川大多是在中秋节打糍粑。而重庆的红糖糍粑,随着重庆火锅的兴起,火遍了大江南北。

部分北方地区也打糍粑。过新年时,人们会自己打糍粑招待客人,比如河南和陕西,信阳糍粑就很有名。

朝鲜族盛行的打糕,其实就是叫法不同,实质还是一样的。

糍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美食,糍粑在现今社会,更是被人们发扬光大起来。

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打糕和糍粑的区别在哪

打糕是朝鲜族的,糍耙是南方特产

打糕和糍粑有什么区别

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是糍、打糕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北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打糍粑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多为庆祝新年等节日,每个地区因民族及习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中国大陆,作为贺年食品的糍粑一般会在腊月制作,在农村,一般整个家族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也有类似的食品,但制作及食用方法有所区别。

 糍粑 ,汉族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湖北等省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 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重庆做糍粑的风俗:通常在中秋节,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黄豆粉,白糖。

打糍粑和打年糕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9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