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数西算 > 正文内容

什么是一首诗(雷雨为什么是一首诗)

2023-07-02 14:10:13东数西算1

什么是一首诗的问题被大多数小伙伴提问,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什么是一首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什么的一首诗?
  2. 画是一首什么诗?
  3. 画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什么的一首诗?

童年是有味道的一首诗

《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

文/梅子涵 图/王笑笑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提起童年,你首先想起的是什么呢?好玩的游戏,亲密的小伙伴或者欢乐时光?还是,萦绕在心头的最温暖最香甜的食物的味道?

梅子涵新书《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诗》,用一贯的、沉静温厚的梅式风格语言,描述了在乡下做客的孩子所受的温暖疼爱,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只挂念着热闹好玩,不太懂大人的感情表达,舅舅舅妈慌慌张张的忙,姨夫平平定定的笑,还有默默躲起来的弟弟妹妹,备受宠爱却不太明白的小孩,记忆中的童年有着真切的不舍与惜疚,白驹过隙,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心疼。

全书的语言都是“孩子的语言”,简单,平和,自然却深情。我们似乎能看到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亲人待客图,好像那个小孩就站你面前,没有距离感,没有沧桑感,一切细节触手可及。

朱自强说,“梅子涵使用的孩子的语言也并不是儿童水平的语言,而是作家对生活中儿童语言的独到发现和个人锤炼。”梅子涵的文字让人真切地感觉到,童年闻得到,尝得到,有着独一无二的丰富味道,是永远放在心底最美好的一首诗。

画是一首什么诗?

是王维写的一首描写山水的诗。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把画景于实景对照描述,显示了画的形神兼备。

扩展资料:

鉴赏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画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

《画》这首诗讲的是: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画》为盛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什么是一首诗(雷雨为什么是一首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是一首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是一首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9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