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蜻蜓和豆娘区别(蜻蜓与豆娘的区别(2-3条明显的特征即可))

2023-07-04 08:01:44西部百科1

蜻蜓与豆娘的区别(2-3条明显的特征即可)

和蜻蜓很像的是豆娘。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豆娘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蜓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且豆娘的四个翅膀几乎一样大小,而蜻蜓的两个后翅膀稍长并且比两个前翅膀宽。

蜻蜓和豆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像蜻蜓的绿色飞虫是豆娘。

豆娘属于昆虫纲,蜻蜓目,类似小型的蜻蜓,但不是蜻蜓。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豆娘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蜓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且豆娘的四个翅膀几乎一样大小,而蜻蜓的两个后翅膀稍长并且比两个前翅膀宽,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

蜻蜓和豆娘有什么区别

 蜻蛉俗称蜻蜓,豆娘,是蜻蜓目(Odonata)昆虫的通称,体大、中、小型,细长。蜻蛉没有蛱蝶般美丽的翅,又不会像萤那样带着灯笼飞,在黑夜中来眩耀人的眼目,更不会效仿蟋蟀和蝉,作低吟高唱,只凭着敏活轻快的飞行姿态,引起人们的注意。你看:当它贴水低飞时,真像掠水的春燕,平张两翅,在空中滑走时,更像打旋的鹰隼。它飞行的速度,是一小时100里至150里,和我们的火车差不多。有时好像它也要夸耀自己的速度似的,特地来和火车比赛一下。人们的双翼飞机,原有许多地方是模仿它造的,所以像掠空追敌,和连翻几个斛斗时的姿态,正和蜻蛉追逐蚊虻时一般。

蜻蛉

  说到蜻蛉的种类,据外国学者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600种。其中马来半岛约600种,南美约750种,阿非利加400种:越是热的地方,种类越多。

  蜻蛉虽有这么多的种类,大致可以清楚地分作不均翅类、均翅类和古蜻蛉类三群。古蜻蛉类,全世界只有两种,其余都可分别归入上面的两群。

  现在先把不均翅类明显的特征来说一说:

  不均翅类是男性的种类:体粗而刚健。左右一对大眼,在头上排得十分密贴。后翅的基部,比前翅要阔些,所以叫作不均翅类。当静止的时候,将两翅向体的两侧平张。着幼虫水趸也全身坚固而胖,或阔而扁平。通常较大的一类叫做蜻蜓。较小的一类叫做蜻蛉。

蜻蜓和豆娘的区别与相似之处

叫豆娘成虫常在水域附近活动,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们翩翩飞翔的娇姿。

豆娘成虫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他们可是肉食主义者,他们所捕杀的对象多是是活动力较弱的昆虫例如蚜虫等。 豆娘的稚虫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辨认豆娘稚虫,其最明显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水乞丐」。其实它和蜻蜓的稚虫外型上颇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与蜻蜓稚虫的分别,豆娘稚虫的腹部有三片尾鳃,蜻蜓则无。

豆娘和蜻蜓幼虫

不建议食用水虿。因为水虿是一种水域底栖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污浊的水体环境中,容易寄生各种病菌和寄生虫,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此外,水虿的肉质也不够鲜美,口感较差。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选择更为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如果您对水生动物感兴趣,可以尝试食用其他水产,例如淡水鱼、虾、贝类等,不仅美味健康,而且富含营养成分。

蜻蜓豆娘图片和赞美句

不稀有,各地都挺常见的,数量还是多

蜻蜓和豆娘怎么区分

最常见的几种蜻蜓包括碧伟蜓、黄蜓和豆娘,具体如下——

1.碧伟蜓 体形较大,身体绿色,雄虫腹长5.4厘米,后翅长5.2厘米,下唇黄色,上唇赤黄,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和额为黄色,前额上缘有一较宽的横纹,上额前缘有淡蓝色横蚊。

其头部中央突起,顶端色淡,前方有一黑色横蚊,后头黄色,侧缘黑色,合胸黄绿色,被黄色细毛,背无斑纹,合胸脊黄色及有褐色上缘,翅前缘脉和翅痣黄褐色。

此蜻蜓腹部1.2节膨大,第一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条纹。第3节褐色,两侧有淡色宽纵带。第四节至第八节背面黑色,侧面褐色,第9.10节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虫体形、颜色与雄虫相似,色泽较浅些。

碧伟蜓性格凶猛,飞行能力强,速度快,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返飞翔捕食飞行的小虫。

该蜓种主要分布与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福建、云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2.黄蜓 黄蜓是一种体形中等、分布较广,数量繁多的蜓种,也是人们最常见最熟识的一种蜻蜓。

该蜓种总体赤黄色,雄虫腹长3.2厘米,后翅长4厘米;雌虫腹长3.1厘米,后翅长4厘米。下唇中叶黑色,侧叶黑褐色。上唇赤黄色,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及额黄色略带齿色,有短毛。

其头顶为1个下黑上黄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横条纹,后头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侧面黄褐色,有黑色条纹,第1、3条纹仅上下端明显,第2条纹缺,翅上的翅痣为赤黄色,后翅臂呈淡黄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黄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黄色,有黑褐色斑。

黄蜓的稚虫(水虿)比碧伟蜓稚虫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伟蜓水虿那么凶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于河北、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布。

3.豆娘 豆娘是极为常见的一类小蜻蜓的总称。它身体狭长,颜色鲜艳犹如碧玉,包括的品种极繁,有一两百种之多,它在蜻蜓中属于“忽”类。

它的特点是身体细小,头呈横形,左右两只复眼相距很远,突出在左右两旁,翅膀的基部很狭窄。

蜻蜓和豆娘的区别图片

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蟌,发音[cōng],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

成虫体形纤细,部分品种常具很浓的色彩和金属光泽。翅宽,可向尾部收折。翅脉很密。足纤长,分布有刺。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翅痣常不发达或缺。盘室长,方形,通常有甚多横脉。

豆娘蜻蜓稀有吗

NO.1 茸毒蛾

茸毒蛾学名"Calliteara pudibunda",广泛分布于丹麦 山毛榉 树林。这种昆虫在丹麦繁殖后代,6月份在天空中飞舞的暗灰色的蛾便是这些另类的家伙。据悉,每只雌性茸毒蛾可产下300-400枚卵,孕育母蛾的蛹就位于产卵地非常近的地方。茸毒蛾幼虫长有大量毛发,很容易被风吹走。

待到晚秋时,幼虫已经发育成熟,此时的体长达到5.2厘米左右,体色非常漂亮。化蛹过程在树叶上进行,它们首先努力作茧,最终化蛹为蛾。

NO.2 魔花螳螂

它是世界上最稀有 mantids 之一,也最受世人追捧。

魔花螳螂

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大小:雄性约8-11 cm;雌性约10.5-13 cm。

性别:L3后可透过腹部节数区分性别,雄性为8节,雌性6节或7节,另亦可从触角的差异区分性别,雄性具羽状触角及触角左右分隔较宽,雌性触角则较长、左右触角分隔较窄及向上垂直。

生命周期:雄性约9个月; 雌性约12个月。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视乎温度及饲料,普遍来说,温度较高及喂食较多会促进较快的新陈代谢,成长率较快,同时亦会缩减生命周期。

NO.3 蜻蛉

蜻蛉俗称豆娘。 蜻蜓目 (Odonata)束翅亚目(Zygoptera)昆虫的通称,种类多,眼向两侧突出,翅具柄。

翅狭窄,膜质,翅脉网状,静止时翅沿身体纵轴垂直地立于背上,而不像 差翅亚目 (Anisoptera) 的蜻蜓那样平展。体纤细,飞行力弱。

NO.4 刻克罗普斯蚕蛾

刻克罗普斯蚕蛾 学名 "Hyalophora cecropia",也被称之为" 罗宾蛾 ",它们是在北美洲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蛾,翼展经常可达到6英寸(约合15厘米)。

罗宾蛾栖息地覆盖了从北美大陆东部三分之二的地区到落基山脉的广大区域。它们是 天蚕蛾 或巨型蚕蛾家族成员之一。有记录显示, 雌性 罗宾蛾翼展可达到130毫米以上。罗宾蛾幼虫通常生活在枫树上,但有时也会在野樱桃树和桦树上看到它们的身影。

NO.5 白带天蚕蛾

白带天蚕蛾学名“Eupackardia calleta”是天蚕蛾家族成员,同时也是唯一的Eupackardia蛾,主要生活在 墨西哥 、 危地马拉 和 美国 最 南部地区 。白带天蚕蛾的幼虫主要以 白蜡树 苷、红玉花芙蓉、墨西哥跳豆以及蜡烛木(一种类似仙人掌的树)为食。

动物世界 向来就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怪异的地方,尤其是在 昆虫 王国。有些昆虫是人类眼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大力士”,例如蜘蛛和蚂蚁;有些凭借奇特的外形和可以改变体色的本领,成为伪装高手,例如竹节虫;有些则拥有 令人吃惊 的生存能力,例如大名鼎鼎的蟑螂;而有些动物与生俱来的外貌让人看了会感觉很不舒服

蜻蜓和豆娘简笔画

“蜻蝪”是一种昆虫的名称,也叫“蜻蜓”、“蜻蜔”或“蜻蛉”。它们属于纤细带翅科昆虫,通常身体比较细长,翅膀比较透明,飞行速度非常快,是非常优秀的昆虫飞行员。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蜻蝪常被用来比喻志向高远或自由自在,如“比翼连枝,不如单飞;独立成林,不如自游”。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9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