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是什么(路基是什么意思图解)
路基是什么意思图解
羊足碾用于软石路基填筑,凸块碾用于掺灰改良土的填筑施工。
路基是什么意思?
路基是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的主要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并承受轨道及机车车辆或者路面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同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与扩散。
在纵断面上,路基必须保证线路需要的高程;在平面上,路基与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线路。在土木工程中,路基在施工数量、占地面积及投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路基啥意思
道路并称,二字的基本意义都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在使用过程中,除少数情况外,两个字却是不能互换的。例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而不说“路可道,非常路”;鲁迅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不说“世上原本没有道,走的人多了就有了道”;李白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不说“大路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说“条条大道通罗马”。
从字形来看,“路”字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识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字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进一步,“路”是连通人们经常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只需顺着就行;“道”则是通往个人所希望的目的地并且少有人走甚至杳无人迹的路径,必须随时用脑袋分析、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走通。
“道”字仅见于金文,中间是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意思就是用衣服把头蒙起来,用来表示一种人们必须走通而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但走起来就像用衣服蒙着头一样,要摸索着前行。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没有人会像被蒙上头一样走向一条陌生的路径。蒙头确实与行走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被突然蒙上头,第一个感觉就是寸步难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双眼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双眼一般就很难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应该就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这可能就是古人单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
金文中“路”字与楷书的“路”字字形相似。据《中华大字典》解释,古人经常假借“路”字用作暴露的“露”字,而且“路”字又与平陆的“陆”字读音相同。古人有一种解释说,平陆上的路径称做“路”,说明“路”是明显可见的,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的路径。
综上所述,“道”和“路”二字的区别在于,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从殷商的废墟地发掘,发现也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
公元前11世纪─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换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中东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
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宋、元、明、清几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从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西方。 公元前20世纪,埃及人为建筑金字塔与人面狮身像,把大量巨石从采石场运面工地上,由此建
造了道路。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镇的市场和道路上,采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砖铺起,涂以灰浆,再铺上石头路面。
公元前12世纪,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为便于战车行驶,下令修筑长距离道路。公元前6世纪,希拉达塔斯记载过他曾旅行经过皇家大道,这条道路连接波斯民族的古都苏沙和安娜托力亚,总长1600公里。如果没有这条路,旅游者需花3个月的时间。当时的皇家信差们往返两地只需费时9天。只是当时修筑这条路的目的不是为运输,而是为了全国通信系统的联系。
古罗马时代,道路得到惊人的发展,实现了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说法的由来。为尽量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道路直穿山岗或森林,以形成将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西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以说,当时建造道路的工程结构水准颇高。时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有许多方面还采用着当年罗马人所开发的工程技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西方道路发展停滞。
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特尔福特和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徒坡道路。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20世纪初,汽车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马卡丹式公路路基不适应汽车行驶要求,人们又开始大量修建沥青和混凝土铺装的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高速公路,从此各国都有相应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与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条件,更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平添一份姿彩。
路基指什么
路基是铁路线路或道路最基础的构筑元素。
以铁路线路为例,线路包括钢轨、轨枕、道床、路基。路基是最底部的构筑,它依次衬托着道床、轨枕、钢轨。路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线路的质量。路基有几种形式: 1. 路堤,是高出周围地面的路基。2.路堑,是低于周围地面的路基。当然还有一种形式,它是以现成的地面作为线路基础的。随着高铁的发展线路形式也有所变化,广义的来说,高铁的桥架也可以认为是路基
路基图片
铁路钢轨顶面宽度是70mm;两条轨道之间1435mm;基本路基宽度12M;两条线路之间至少6M.
注:1特重型、重型轨道的路基面宽度为无缝线路轨道、Ⅲ型混凝土枕的标准值。对重型轨道,当采用Ⅱ型混凝土枕时,路基面宽度应减小0.1m;当采用有缝线路轨道标准时,路基面宽度应减小0.3m。
2次重型轨道的路基面宽度为无缝线路轨道、Ⅱ型混凝土枕的标准值。当采用有缝线路轨道时,路基面宽度应减小0.2m。
3中型、轻型轨道的路基面宽度为有缝线路轨道、Ⅱ型混凝土枕的标准值。
4 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电气化铁路,当接触网的立柱须设在路肩上时,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满足以下标准:单线铁路不小于7.7m;双线铁路160km/h不小于11.9m(其它不小于11.7m)。表中宽度不满足该标准时应采用该标准。
2、什么是路基?路基的功能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路面宽度:即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不包扩路缘石宽度。
2、路基宽度:是道路交通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不同等级的公路的路基宽度都有标准的宽度值。
二、计算不同
1、路面宽度:车行道宽度,不含路肩宽度。
2、路基宽度:公路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及其两侧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时,还包括这些部分的宽度。扩展资料:路面宽度的设计:路面宽度根据设计通行能力及交通量大小而定,一般每个车道宽度为3.50~3.75m,技术等级高的公路及城镇近郊的一般公路,路肩宽度尽可能增大,一般取1~3m,并铺筑硬质路肩,以保证路面行车不受干扰。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类:1、快速路:车行道设中间分隔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2、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3、次干路: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4、支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部分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路基的概念是什么?
路基的强度是指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抵抗变形与破坏的能力,因为行车荷载及路基路面的自重使路基下部和地基产生一定的变形,较大的变形会影响路面的使用品质。尤其是不均匀沉降,直接导致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降低路面平整度,同时,也是路面早期破损的重要原因。为保证路基在外力作用下,不致产生超过允许范围的变形,要求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何为路基?路基的作用是什么?
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是铁路和公路的基础,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修筑在良好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下的路基。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
路基的作用主要是:
1、路基为车辆在道路上能够正常行驶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路基也是道路的支撑结构物,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路基是什么东西
公路按公路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和专用公路六个等级,其中国道包括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省道包括省级高速公路和普通省道。
公路按技术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公路。
普通公路路线的命名,是按照首都或者省会放射线,北南纵线和东西横线的起讫点方向顺序排名,采用起讫点所在地的主要行政区划分名称。
放射线以首都或省会城市为起点,放射线止点为终点。
北南纵线以路线北端为起点,南端为终点。
东西横线以路线东端为起点,西端为终点。
普通公路路线的全称,由路线起讫点的地名中间 加连接符“—”组成,称为“xx—xx公路”,其中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宜采用县级及以上地名作为起讫点地名。普通公路路线的简称,用起讫点地名的首位汉字组合表示,或采用起讫点城市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名表示,称为“xx线”县道及以下的公路也可简称为“xx路”
示例:北京—香港公路,简称“京港线”;通州—马驹桥公路,简称“通马路”
普通公路为城市绕城环线或地区环线时,全称为“xx市(地区)环线公路”简称为“xx环线”。
高速公路命名规则同普通公路命名规则相同。
● 国家高速公路编号规则
国家高速公路的主线编号,由国道G和一至两位数字编号组配表示;城市绕城环线,联络线和并行线编号,由国道标识G和四位数字编号组配表示。即:
国家高速公路的首都放射线数字编号为一位数,总体上又被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升序编排
顺时针方向,由东向西,由北到南,编号数字逐渐增大。(G1~G7)
国家高速公路的北南纵线数字编号为两位数奇数,总体上由东向西按升序编排。(即G11、G13、G15~G89)
国家高速公路的东西横向数字编号为两位数偶数,总体上由北向南按升序编排。(即G10、G12、G14~G90),编号方式跟国道编号方式相同。
国家高速公路的地区环线数字编号为两位数(如珠江三角洲环线),其中第一位是9,在全国范围总体上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编排。(即G91~G99)其中台湾环线编号为G99,取意九九归一。
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的城市绕城环线数字编号为四位数,有两位主线编号加一位识别号0再加上一位顺序号组成,即GXX0#,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排。主线编号和顺序号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线编号应优先选取成市绕城环线所连接的北南纵线,东西横线和地区环线中编号最小者,如该主线所连接的城市绕城环线编号空间已全部使用,则选用主线编号次小者,以此类推;
——城市绕城环线仅连接首都放射线时,主线编号前应以0补位,即G0X0#;
——同一条国家高速公路穿越多个省市自治区时,所连接城市绕城环线的顺序号,宜沿主线起讫方向增序排列。
国家高速公路的联络线数字编号为四位数,由两位主线编号加一位识别号1再加一位顺序号组成,即GXX1#,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排。联络线数量突破容量时,可将识别号扩充至3,即GXX3#。主线编号和顺序号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GXX中的XX表示这条联络线所依靠的高速公路主线编号,不足两位数的如G1变为G01,即京哈高速为G1,其中联络线秦皇岛至滨州的秦滨高速即为G0111,符合GXX1#的编号方式)
—主线编号应优先选取成视绕城环线所连接的北南纵线,东西横线和地区环线中编号最小者,如该主线所连接的城市绕城环线编号空间已全部使用,则选用主线编号次小者,以此类推;
—城市绕城环线仅连接首都放射线时,主线编号前应以0补位,即G0X1#;
—同一条国家高速公路穿越多个省市自治区时,所连接城市绕城环线的顺序号,宜沿主线起讫方向增序排列。
● 普通公路路线编号规则
普通公路路线编号,由国道G和三位数字编号组配表示,其数字编号的第一位用1 2 3 5分别标识1首都放射线,2北南纵线,3东西横线和5联络线,以全国为范围编制系列顺序号。普通国道的首都放射线标号,从正北方向起,总体上按顺时针防线排列编号。
普通国道北南放纵线编号,按路线的总线排列,总体上由东向西顺序编号。
普通国道的东西横线编号,按路线的横向排列,总体上由北向南顺序编号。
路基和路面的区别图
路堤和路堑的区别是: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称为路堑。而路堤是指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的80-150c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
路堤是指在天然地面上用土或石填筑的具有一定密实度的线路建筑物。
路堑是指通过开挖天然地面做成的路基,用以缓和道路纵坡或越岭线穿越岭口控制标高;其按通过的地层一般分为土质路堑和石质路堑。其作用是缓和道路纵坡或越岭线穿越岭口控制标高。其危害是破坏了厚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不利于排水。
路基是啥
1.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所不同。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在高路堤和深路堑的路段,还包括挡土墙。
2.横断面形式 根据道路的设计标高(公路为路基边缘线;城市道路为道路中心线)和横断面土石方的不同填挖情况,横断面有三种基本形式:路堤式、路堑式、半填半挖式(见路基)。在地形平坦的城市道路,其横断面一般均贴近地面布置,地面的雨、雪水用地下管道排除。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设计,车行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有四种方式:
①单幅式。所有车辆都在同一个车行道平面上混合行驶;用地较省,但对向行驶车辆的干扰多,多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要道路。
②双幅式。由中间一条分隔带(或绿化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可避免对向行驶车辆的干扰,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对单幅式、双幅式道路,如车行道较宽,可划出分道线,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
③三幅式。由两条分隔带(或绿化带)将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双向行驶,路中间最好能划出分道线;两边为非机动车道,单向行驶;是一种使用效果较好的布置形式,也有利于绿化、地上杆线和地下管线的设置。
④四幅式。由三条分隔带(或绿化带)将车行道分为四部分:靠近中间分隔带的两条为机动车道;靠近路边的两条为非机动车道;是渠化交通,完全分道行驶的最理想的布置形式,但用地较多。横断面的布置形式,根据地形、地物和交通组织的具体情况,可以对称布置,也可以不对称布置。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