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成本怎么算(当月销售成本怎么算)
当月销售成本怎么算
1、有区别:通常情况下,产品的销售收入价值大于产品的产值(当然,如果产品大部分积压在库,产值反大于销售)。
2、产值是当月投入完工入库产品的实际价值。
3、销售收入是当月销售后已开票的收入(也有企业加上当月末开票的金额算总收入)一、产品的产值是指当月(或当季,当年)投入原材料加工完成后入库产品的生产价值,它包含了原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
4、二、产品的销售收入是指当月(或当季,当年)已经实现的销售收入的价值,它不仅包含了原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还包括销售成本和一定的利润。
本月销售成本怎么算
一、结转本月产品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是:
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二、月末,企业应根据本月销售各种商品、提供的各种劳务等实际成本,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劳务成本”科目。
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库存商品的,平时的营业成本按计划成本或售价结转,月末,还应结转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产品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三、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
“主营业务成本” 用于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下应按照主营业务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期末,应将本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当月销售额怎么算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打开Excel表格,选择合适的表格区域;第二步:在一个单元格中输入“=SUMIF(区域,条件,求和区域)”;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区域”、“条件”和“求和区域”的对应值;第四步:按下回车键即可得出本月销售额。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SUMIF函数计算的数据必须是数值型数据,同时也要保证区域、条件和求和区域是正确的。
如果有多个条件,可以使用SUMIFS函数。
综上所述,Excel本月销售额可以通过SUMIF函数计算得出,这个函数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条件累加求和的情况。
本月销售成本是指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0
本月销售成本会计分录
一、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结转的成本。二、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1、期(月)末,企业应根据本期(月)销售各种商品、提供各种劳务等实际成本,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劳务成本”等科目。 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核算库存商品的,平时的营业成本按计划成本或售价结转,月末,还应结转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产品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本期(月)发生的销售退回,如已结转销售成本的,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2、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三、你可以这样理解:企业的库存商品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减少了的库存商品到哪里去了呢?其价值转到成本里面去了,库存商品的减少和成本的增加是一笔业务不是两笔,因为成本是没有余额的科目 ,其增加额最终要转到利润的借方就是减少利润总额。
当月销售收入怎么算
本月销售金额是指一个月的销售量,就是某个商品一个月所销售出去的金额和数量。
本月销售金额是企业当月按商品销售单价对外销售商品数量的乘积,不同品种的商品,单价不同,可以按公式分别计算,然后将分类结果相加即可,月销售额高和低反映企业本月销售状况。
当月的销售当月一定要结转成本吗?
车间工人的工资应计入生产成本车间发生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产品完工,生产成本结转产成品(库存商品)产品未完工,生产成本结转在产品一般情况下,生产成本里的工资费用不用结转,是不可能的。是否影响利润要看销售成本
当月销售成本怎么算的
如果一个都不卖,则当月没有销售产品成本类费用,无需结转。月末,将其他成本和费用类及收入类分别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然后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即可。和当月购进多少,应该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取决于出库的成本计价方法。本月销售产品成本,要按照实际销售的数量和价格结转。当然,细说比较复杂,是否有代销、委托代销等方式,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结转成本。
本月销售产品的成本如何计算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举个例子,你新开设了一家工厂生产甲品,成本6万/个,一月初开始进行生产。如果本月一共卖出50个(300万的成本),1月末的存货为50个。则本月份的存货周转率=(50 ×6)/(50/2)=12。也就是说有一笔300万的资产在本月内在现金变成存货了12次。再计算存货周转天数=30/12=2.5,也就是说每次现金都会变成存货2.5天再变成现金,也可以说是每次存货都占用现金2.5天。=====================================================================先从存货周转率说起,存货周转的过程如下:现金——存货——现金(忽略应收账款的存在)设计一个极端例子:某工厂每个月的1号都有价值30万的存货,这些存货在每个月的1号都能被出售而使工厂获得现金30万,这样在一年中存货周转率是12,存货周转天数是一个月应当都是可以理解的吧?那么,计算公式又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首先看分子,销售成本实际上也就是存货成本,也就是一年中所发生的存货成本总和;分母是平均存货,实际上就是每一次(现金——存货——现金)循环的平均数额(在这一循环发生的时间中,现金与存货的转换都是极短的一个时点,故此可以认为是存货的形态占据了这段时间);两者相除自然就是循环发生的次数。这个公式中并非和现金没有关系,而是我所谓的广义上的“钱”,分子“销售成本”就是一年中总共把多少钱变成了存货,分母“平均存货”就是每一次把钱变成存货的平均数额;这两者都是钱的物质资产形态。
单次存货成本发生额*发生次数=存货(销售)成本发生总额
把上面例子中的“每个月”改成“每六个月”,发生次数变成2,销售成本变成了60,一切仍然解释得通接下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的周转过程如下:现金——应收账款——现金(忽略现金与存货间的转变)理解的思路与存货周转率是相同的
(这里把销售收入视同赊销收入),赊销收入就是一年中所发生的的应收账款的总额,平均应收款就是每一次发生(现金——应收账款——现金)循环的平均数额(在这一循环发生的时间中,现金与应收账款的转换都是极短的一个时点,故此可以认为是应收账款的形态占据了这段时间),那么等式同样成立:单次应收账款数额*发生次数=应收账款(赊销收入即销售收入)发生总额
当然在这里,钱始终是钱,现金是拿在手中的钱,应收账款是借给别人的钱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