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锥刺股”是一个复合型的成语典故,即两个故事合并而成的成语。先说“锥刺股”,这个故事的主角自然是苏秦。
最初载于《战国策·秦策一》:“洛阳人苏秦为求官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苏秦自秦国归来,碰了一鼻子灰。求官未果,家里人还对自己极度冷淡,没有一点儿亲情。落魄的苏秦意识到,自己只有获得了成功才能得到家人的尊重。于是他就找出了下山时,老师鬼谷子送给他的姜太公《阴符》兵法,发奋刻苦的学习起来。在读书的过程中发困就难免松懈,打瞌睡,苏秦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史记·苏秦列传》),以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终于学有所成。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了后世许多读书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这个典故的第二个人物,是汉代的儒学大师孙敬。
东汉班固的《汉书》曾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古代男子头发较长,能够以绳拴住。孙敬将拴头发的绳悬于屋梁上,这样,当自己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上面的绳子拽住,扯痛头皮,以此警醒自己不打瞌睡。宋代的《太平御览》,也曾引《汉书》中孙敬年轻时头悬梁苦学的内容。
根据《太平御览》卷六一一所引用的西晋的张方《楚国先贤传》记载,孙敬应该是荆楚一带的人。家贫,且喜好读书。孙敬成年后,为增长学问,拜一个好老师,携老母从南方到了洛阳。他在洛阳的太学附近,租一间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太学学习。由于经济困顿,他的生活极为简朴,甚至“编杨柳简以为经”。就是在杨柳树做的木简上写作,通过刻苦地学习,最后终于成为极有学问的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