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史和通史区别(断代史有什么)
断代史有什么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断代史是史书的一种类型
你想问的是“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有哪些”吗
1、完整性不同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断代史是只记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2、内容广泛度不同
通史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断代史侧重记述一个朝代的兴衰变化和状态,富于静态。
3、起源不同
先秦时期 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断代史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也称《前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书(纪传体的)。
断代史什么意思
常用释义
名记述某一朝代或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与“通史”相区别),如《汉书》《宋史》等。
反义
通史
例句
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我们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
中华古史悠久,史料太多,治史者一般只能从断代史着手。
断代史举例
书画相通,明确提出是元代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在题《秀石疏林图》的一首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如果我们按照赵孟頫的这首诗,那么,书画相通的具体表现,已经被他说的很清楚了。例如画石,就用书法的“飞白”,画树干,就用书法的篆籀之笔法。画竹子呢就用“八分”,也就是隶书的“波磔”之法。
明代画家陈继儒对赵孟頫“书画相通”的理论,非常赞赏,还真的认真实践。例如画竹竿用篆籀之法,画竹叶用八法。但是,陈继儒的“书画相通”是一种生搬硬套,他也没有画出有灵气的作品了。但是,这不等于说“书画相通”是不对的。
赵孟頫虽然是简单举例说明书法画绘画的借鉴关系,但是,对绘画的启发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举一反三,点铁化金之喻。
赵孟頫在元代提出“书画相通”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世界美术史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流断代史的开始。在赵孟頫这个时代,西方的写实绘画开始起步,经过500年发展,到十八世纪,建立和完善了科学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
而中国,从宋元时代,其实就是南宋到元代,与西方相反,不是去建立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而是开拓了一个以主观个性为主体的绘画体系,写意绘画体系。
这个体系也经过500年的发展,达到了超越写实的前现代主义绘画高峰。那么,支持中国画这个写意绘画体系的美学原理,就是“书画相通”论的思想。……
断代史有什么好处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编年体史书利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3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之前有刘知几之子刘秩所著的《政典》,杜佑《通典》在其基础上加以扩充,故其书为《通典》所代,未流传于世。),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全书内容采自五经群史,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
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
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史书,典制部分称为“略”。从全书性质上看,属于纪传体通史。
“三通”都有续作,至清代累计为“十通”。其中官修的有续三通接正三通叙述至明末,清三通接续至成书之时,即乾隆五十年左右。因《通志》为纪传体通史,续作仅接续二十略这一部分。六部大书合计1560卷。清末刘锦藻又以个人之力成《续清文献通考》400卷,续至清末。
此外断代典制体史书始于唐代苏冕的《会要》40卷,记唐高宗至德宗时事,宣宗时,又有《续会要》40卷,因其断代成书,易于续作,后历代多有撰修。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後,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各朝代的纪事本末。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6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史书作者所处年代的历史。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7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断代史有什么书
因为一是体制上继承了司马父子的《史记》,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二是有不少创造,尤其是《古今人表》、《艺文志》和《地理志》。
三是他记叙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西汉史。
四是《汉书》不仅开拓了更广泛的史学领域,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由于班固是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有升迁欲望,因此在标准上缺乏司马迁那种敢于进步的观点。所以《汉书》是著名的历史散文集,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汉书》。
断代史有什么作品
《旧唐书》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作品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
断代史有什么优点
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学习历史学专业的人不算少,但是大部分人认为历史学专业是不好就业的,不知道出来可以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能够挣多少钱,历史学专业可以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的!
历史学专业出来能干什么 工资一般多少
历史学专业毕业后可以做什么
历史学专业毕业后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历史教师,这个专业的很多学生最后都从事了教师行业,其实做历史老师还是不错的,不论是在私立的学校还是公立的学校,待遇都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假期非常多,想要稳定工作的人,都是非常向往教师的工作的。
还有一些学历史学专业的人,他们从事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其实这份工作也是非常稳定的,大部分的同学也是比较喜欢从事这份工作的,但是这份工作的工资不是很高,大概在2500元左右,教师的工资会稍微高一些,会在4000-5000之间,有的城市会更高,有的城市会少,私立和公立的学校薪资也有差别,私立的学校薪资会高。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经过几年的工作做到了行政经理或者是主任的位置,这个职位工资就更高了,当然也要看你在哪个城市,如果你做的是资料的管理员,那么你的工资会比图书管理员工资高一些,大概在2000-5000左右,根据你个人的能力,工资是会有变化的,每个职位的工资都是不固定的。
历史学专业好不好就业
必须说一点,历史学专业其实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因为现在社会当中,适合历史学专业岗位的工作少,很多企业都没有和这个相关的工作岗位,所以学生找工作很困难,有些同学说可以做老师,做老师是非常好,但是每年有很多报考历史学专业的人,大部分都是想考教师的,那么可想而知,竞争力有多么大,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特长,或者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你很难得到教师这个岗位。
但让历史学专业还是可以考考公务员的,历史学其实在所有的专业中,并不是很占优势的一个科目。
断代史什么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
我国古代史书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断代史、通史。 另外,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用笔记形式写成的史料,因此笔记体也可以算是一种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所谓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续纪》等; 纪传体一般要包括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和载记等六个要素,或者其中的几个;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十国春秋》等;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 因为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也可以分为不同体例。如纪传体的《三国志》、《十国春秋》同时也都是国别体。如果把史书类别用画线来表示的话,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可以画成横线,断代史、通史则可画为竖线,国别体则可画为对角的斜线。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不要把眼光放得那么窄。
断代史的优缺点
题材上相同,都是纪传体,都有本纪、列传、志、表等内容。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历书的总称。除《史记》是通史且为个人写作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大多为管家集体编写。
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断代史有哪些史书
1、完整性不同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断代史是只记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2、内容广泛度不同
通史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断代史侧重记述一个朝代的兴衰变化和状态,富于静态。
3、起源不同
先秦时期 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断代史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也称《前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书(纪传体的)。
断代史史书有哪些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断代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又如《宋史》与《明史》都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