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中央军和晋绥军区别(晋绥军中央军都是国民党吗)

2023-08-10 10:00:09生活资讯1

晋绥军中央军都是国民党吗

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1、娘子关战役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1日-1937年11月2日)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晋东娘子关地区进行的一次抗击日军战役,为太原会战重要战役之一。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与日军会战,日军华北方面军为配合忻口方面的进攻作战,以第20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进入井陉以西要地切断山西交通,以策应第5师团作战。

10月12日,驻守雪花山赵寿山部与日军接战。日军于13日攻取了旧关。23日,敌我双方在旧关外、核桃园附近战局成胶着状态。26日,日军反攻娘子关。 29日,日军占领平定。30日,日军占领阳泉。11月2日,日军占领寿阳 。

娘子关战役历时22日,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此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50个团,约10万兵力,共死伤2.7万多人,日军伤亡数千。

2、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

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

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3、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战役后傅作义率领晋绥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

1937年9月,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长城防线后,沿同蒲线和正太线两路合击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陷,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

8日夜攻城日军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义部最后突围。11月9日,太原沦陷,太原保卫战结束。

日军占领太原后,继续沿津浦线南犯,于11月中旬进至黄河北岸,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4、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5、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晋绥军和国民党是什么关系

1,国名党党务派别,有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派(其中还有二陈兄弟的CC系,复兴社系),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系,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还有西山会议派。

2,军队系统派别,有蒋介石的中央军(内分何应钦系和陈诚的土木工程系),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即大西北军),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紘的桂系军队,湘军(早期3大派系,即谭延闿系,程潜系,唐生智系,后来前两系瓦解,唐系演变成以何健为首的新湘军),滇军(早期领袖龙云,后期首领卢汉),粤军(旧粤系领袖李济深,后被陈济棠取代。

3,国民党中央特务系统,早期是三大派,即二陈CC系把持的中央党部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徐恩曾,总干事张冲。邓文仪任科长的南昌行营调查科,还有就是戴笠任处长的复兴社特务处。后来邓文仪因南昌机场失火事件调查不力被撤职,南昌行营调查科并入复兴社特务处。抗战爆发后,CC系的党务调查科改组为中统,复兴社特务处改组为军统。国民党逃台后,党通局改为内政部调查局,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这两个机构至今仍存。

晋绥军属于国民党吗

晋绥军首领是:阎锡山。阎锡山,山西人,在国民党时期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兼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管辖的国民党军第二战区是地方杂牌军,阎锡山管辖的地盘和军队是国民党时期所有地方军阀中,是地盘最广,军队最多的,在1949年解放前夕,阎锡山在担任国民党行政院长时,溃退到台湾,最好客死他乡。

晋绥军中央军还有

1、冢田攻(1886—1942),日本茨城县人,日本陆军大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9期、日本陆军大学第26期。日本陆军第11军司令官。

1942年12月18日乘飞机由南京飞往汉口途中被国民党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的高炮直接击中毙命,成为抗日战争期间被中国军队击毙军衔最高的日本陆军将领。

2、冈村宁次(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侵华日军战犯,百团大战后调任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指挥日军对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战争末期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昭和军阀的三羽乌的第三位。

3、筱冢义男(しのづか よしお,1884年9月15日— 1945年9月17日),日本陆军中将。在山西一带指挥日本第1军与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多次交手,伤亡惨重。1945年9月17日自杀身亡。

晋绥军和国民党的区别

听从蒋介石的指挥。

然而在国军内部,时任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败之后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认为自己已不再适合临阵指挥。

而且自己麾下的晋军实力远非之前所料想中的强悍,整个第二战区唯一可用的部队便是傅作义的绥军主力。

在重重打击之下,阎锡山亲自致电蒋介石,表示自己愿意交出第二战区的指挥权,希望由蒋介石或者其麾下中央军将领接手晋绥军的指挥。

此时蒋介石正在因日渐扩大规模的淞沪会战而苦恼不堪,但是阎锡山已经将姿态放得如此之低,蒋介石也不能真的对山西不管不顾。

晋绥军和中央军军服装备

国军概念很广,除了中央军、川军、滇军、西北军、东北军、八路军、晋绥军都算是中华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部分。

除了穿黄色军装的中央军、八路军的浅灰色军装、晋绥军的蓝色军装、滇军的蓝灰色军装等等都曾经活跃在抗日战场上。中日两军的军装在式样、剪裁、用料上差异甚大,而最主要的区别可以算是头盔。日本的“铁帽”与中央军的德式头盔、滇军的“阿德里安”头盔、西北军部分装备的英式帽盔差异甚大。即使不佩戴钢盔,日军的“战斗帽”“猪耳朵帽”也与国军的军常帽差异明显,所以一般是不会弄错的。

晋绥军中央军还有什么军

八路军挺进山西前,中央规定八路军的任务就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刚开始配合晋绥军和中央军(当时正是昕口会战期间)打过一些类似正规的战斗。

太原失守后,在山西中日大规模正规战就结束了,八路军开始按部就班地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时是1937年年底。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配合国军昕口会战期间,所以平型关大捷在前。

晋绥军中央军有什么区别

民国时期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叫中央军,中央军中精锐为德械团,税警总队严格说起来也应该算正规军,也属于蒋介石的嫡系。

还有老家在四川的川军,老家在贵州的贵军,老家在云南的滇军,老家在广西的桂军,老家在宁夏、青海的马家军,老家在东北的张作霖创立的东北军。

中央军和晋绥军打仗

平安县之战,又称平安战役,平安会战,是著名作家都梁的小说《亮剑》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因为新婚妻子被抓,在没有得到上级的号令的情况下,集结全团兵力攻打平安县城。

这一发动,无意中牵动区内的武装力量加入其中(八路军,中央军,晋绥军,地方武装等)。

中国方面出动了1个整编旅,5个主力团,6支地方武装约2万人。

日伪方面出动了1个师团(实际上并未参战),2个联队(实际上并未参战),1个大队,2个混成旅,1个守备旅约3万人。最终以李云龙妻子牺牲,中国军队伤亡一万人的代价获得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方面最高的军官是中央军666旅少将旅长任适逸;阵亡的最高军官为抗日地方大队长聂远龙,军衔是中校。而日本方面,最高的军官为坂田师团的坂田七十八少将;阵亡的最高军官山本特工队山本大佐。

伪军方面,最高的军官为皇协军山西战区司令官崔帅中将;阵亡的最高军官为平安县守备旅旅长娄宇洋,军衔为少将。此次战役,给予山西地区的日伪军重创,极大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助长了中国军民的信心,起到了扭转整个战局的意义。[1]

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

阎锡山控制山西后,不断将家族成员和宗亲安排在各个关键岗位上。

例如,阎锡山最为重视的亲信之一,曾担任过阎锡山机要秘书、牺盟会总干事、山西省政府代主席的梁化之,就是阎锡山的姨表侄。

除了重用家族宗亲之外,阎锡山也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阎锡山在经商、求学、军队任职生涯之中,结识了一大批私人关系。而这些人在阎锡山崛起之后,逐步成为阎锡山的亲信,并被安排到山西的各行各业。

阎锡山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典型的山西人,阎锡山最为信任和重用的,自然还是山西老家之人。不过,即便是山西人,在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中依然有亲疏远近之分。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人,所以,他最为亲近的自然是五台县出身之人。晋绥军高级将领例如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等人,都是五台县人。正因为如此,阎锡山的晋绥军才会有“会说五台话,才把洋刀挂”的说法。

很显然,这个说法赤裸裸的揭露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晋绥军系统中,才华并不是第1位的,出身才是决定是否被提拔的关键因素。

山西

而除了五台人,以五台县为中心,周围的二州五县的老乡则是阎锡山第二重视的人。例如,位列晋绥军十三太保的李服膺就是这样的情况。再其次,则是晋北出身的人。

当然,作为一支私人武装力量,利用私人关系加强对于将领的羁绊,只是军阀们的常规操作。作为典型的实用主义者,阎锡山最擅长的还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化为己用。

作为拥有山西、绥远两省地盘的军阀,阎锡山的实力虽然并不弱,但是他并非毫无对手。九一八事变之后,占据国民政府大义的蒋介石,对于阎锡山的割据不满已久,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与山西只有一河之隔,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野心和胃口愈发膨胀的日寇也开始对包括阎锡山地盘在内的华北地区野心勃勃。

阎锡山

在这种情况之下,阎锡山一边“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另一方面,也开始学习对手们的长处,而阎锡山学习的重点则是八路军。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虽然阎锡山曾率领晋绥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但是,由于装备、组织、后勤补给等诸多方面的差距,太原会战以阎锡山的失败宣布告终,时隔二十四年之后,阎锡山第一次是去了太原城。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经过惨烈的战争之后,阎锡山赖以保持权势的军队晋绥军,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太原会战

这支最高曾达到30万规模的晋绥军,经过惨烈的战争之后,在阎锡山退到晋西之时,只剩下了4万余人,许多部队甚至几乎全军覆没。同时,晋绥军还普遍存在凝聚力不强、军心涣散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对阎锡山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实际由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对于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如果放任这种情况下去,阎锡山很可能彻底失去晋绥军。

因此,阎锡山决定学习山西新军和八路军,他开始在晋绥军之中建立由自己控制的强有力的组织,作为核心和骨干,从而加强对于对军队的掌控。

晋绥军影视形象

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在临汾召开了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正是在这场会议之上,阎锡山的嫡系官员108人发起组织了民族革命同志会,这个由阎锡山主持成立的民族革命同志会也成为了领导第二战区军民政各部门的组织。

与此同时,阎锡山还将这个民族革命同志会确定为主张公道团、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其他所有在第二战区的民众救亡团体的统一领导组织。

所以很显然,这个所谓的民族革命同志会就是模仿共产党之于八路军,试图在山西晋绥军系统及政府机关部门内成立一个领导核心,从而加强对于军队和地方的控制。

当然,这个所谓的民族革命同志会由于私人成立,不便使用公开的名义。所以,阎锡山便借着国民党中央成立的国民抗战精神总动员山西分会的时机,将民族革命同志会套上了精神建设委员会的皮,并在各地区和县设立分会。

阎锡山

凭借对于山西和晋绥军的多年经营,阎锡山迅速将民族革命同志会的触角深入到了军队各层和地方各县、各区。而这些民族同志会的会员们不但有着团结山西抗战的任务,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被赋予了密报、检举之权,而被检举的对象,往往是山西西盟会和新军。

很显然,随着山西新军的不断壮大和晋绥军的不断衰落,感到危机的阎锡山决定对于山西新军下手,而这正是12月事变的前奏。

对于地方的控制虽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军阀来说,军队才是他们生死攸关的关键。因此,在成立民族革命同志会的同时,阎锡山还在暂居的陕西宜川县秋林镇举办了晋绥军军官集训团、晋绥军实施干部政策训练团等组织。

晋绥军

其目的,当然是加强对于晋绥军军官们的控制。正是在当时的训练团上,阎锡山授意他的亲信、也是他的老乡王靖国在被训的军官之中秘密成立了“铁军组织”。

为何成立这个组织呢?用阎锡山的话说:“在今天组织表现的时代,非有坚强的组织,不能达到进步存在,我决心建立铁军”。

铁军的意义就是:“打人人受不住,人打来必定吃亏,攻击人一定可以攻下,防御人一定攻不上来”。而且,阎锡山对于他所建立的铁军还有着巨大的野心:“我们能完成10万有力的铁军,即可掌握山西,完成20万就可掌握二战区,如完成30万,即一定可以支持华北”。

阎锡山

而一定程度上,铁军确实大大加强了阎锡山对于军队的控制,因为,根据阎锡山的规划“大家和会长一条心,条条电话线通向会长”,所以,铁军组织成员都有上达天听、直接和阎锡山发生联系的机会,自然让阎锡山对于军队的掌控更为深入。

在成立铁军组织的同时,阎锡山还在晋绥军中成立了效忠于自己的三三铁血团。这个铁血团发起人一共有28人,号称为28宿,而之所以成为三三铁血团,则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为一个人发展三个人,层层发展,遍布全军。

成立了铁军和铁血团之后,阎锡山依然不放心,1942年,他又成立了铁军纪律维护团,直属于铁军组织,进一步加强对于铁军的控制。而到了抗战后期,晋绥军中参加铁军组织的人已经超过1万人。

阎锡山书法

与此同时,阎锡山还规定了,晋绥军的军官如果不是同志会会员或者没有参加铁军组织,就完全没有被提拔为军官的可能。正是通过这样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的铁军组织,让阎锡山极大的加强了对于晋绥军的控制。

不仅在军队中成立秘密组织加强掌控,阎锡山还充分学习了八路军重视政治的优点。例如,阎锡山的军队中政工主官的地位是与军事主官平齐的,并不存在如中央军那样军事主官领导一切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之下,阎锡山的高级军官们虽然也能指挥军队,但是,他们对于军队的掌控远不如其他军阀队伍的军官,自然,他们也就没有率领麾下的军队叛变阎锡山的可能了。

阎锡山

所以,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出现过傅作义脱离晋绥军系统、陈长捷倒向蒋介石等现象,但是,这样的情况极为罕见,而且,这少数现象还是在阎锡山下野时出现的。

在阎锡山重掌晋绥军之后,这种情况就基本杜绝,哪怕是在晋绥军兵败如山倒的解放战争期间,虽然晋绥军屡战屡败,但高级将领率部大规模投降或起义的现象,自然很少出现。从中也可见阎锡山对于晋绥军的建设之成功,掌控力度之大。

中央军晋绥军川军

答:有,比如阎锡山的晋绥军,比如川军各部,比如龙云的滇军,比如粤军各部,其他的小军阀,马家军,东北军残部,西北军残部,29军还有很多。

但少帅的称呼,只有张学良。

一直到抗战结束,国府实际上依旧是军阀割据,不过,作为嫡系的黄埔军,最为强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9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