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导入语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精神。 二、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三、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论证结构的方式。 教学设想 一、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分析讲解时多用启发式、点拨式,将论据进行分类归纳。 二、本课口语化特点十分明显,演讲话题也切合学生实际,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例证法或引证法来增强说服力。 教学要求 一、要研究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二、认真体会本文作者积累材料,严格筛选材料的功夫,从而强化平日注意积累材料的意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一、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讲读课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读读、议议,即注意“双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练习设计重在学以致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一课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解题,导入新课(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具体说,全文共9段: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以上9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 讲读课:根据课后练习二、三题的要求,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要求,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课后“练习三”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 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 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 板书列表分析 (表中序号为课文段序号) 四、总结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1.摘引文中“做”必产生乐趣所陈述的四项原因。 2.列表说明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 3.课后练习六。 参考答案 1.四项原因有 第一是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是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增加。 第三是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是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2.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个分论点提出了“有业”的必要,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本文的中心论点包含“敬业”和“乐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第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可以大致列表表述如下: 3.这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观点,从而增强“敬业”的自觉性。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来增强说服力。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没有明显不当,不必强求统一答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