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古老的岩画都有哪些特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贺兰山岩画,以及贺兰山岩画图片对应的知识点,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贺兰山古老的岩画都有哪些特点?
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众多岩画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县金山乡,海拔1448米,分布在面积约210平方千米的山岩沟畔上,约有300余幅。
贺兰山岩石主要成分为绿色细粒的石英砂岩,次要成分为云母、绿泥石等暗色矿物。
这种岩石的硬度约7度,适宜凿刻,并且可以长时间保存,为雕刻岩画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因素和条件。
贺兰山岩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将近3/5的岩画是人面像,也可以说,这里是形形色色的人面像画馆。
岩画中的人物面部奇异,大多数人有眉毛、鼻子和嘴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也许与雕刻岩画的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
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岩画中,还发现了一幅装饰奇特的宇宙人形象。这个宇宙人形象岩画在贺兰山北侧第六号地点,离地面1.9米,面朝西南方向,高0.2米,宽0.16米,由磨刻法制作而成。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天外来客肖像画。岩画上的人物装饰与今天地球上宇航员的宇航服几乎是相同的。
他戴一顶大而圆的密封式头盔,头盔中间有一个观察孔,头盔连着紧身的连衣裤,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直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右手提着件东西,给人一种飘然而至的感觉。
此外,在贺兰山还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岩画。如在山口北侧第一号地点上部,有一个圆形顶着天线的人面像,高0.41米,宽1.95米,其下部还有一个似乎头顶着枝状天线的人面像,高0.47米,宽0.19米。
当时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技术不发达,因而绝对制造不出密封式的头盔,更不会超越时代去制造这样的探空设备,更何况这些宇宙人形象的岩画又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贺兰山上。
因此有人猜测,这是当时人们见到外星来客之后,刻画到石上而保存下来的天外来客的形象。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简介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贺兰山岩画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简介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简介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贺兰山岩画介绍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
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扩展资料
荒古人类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绵延至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
宁夏岩画产生的年代从原始社会直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时间跨度大,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兰山岩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岩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