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数西算 > 正文内容

江边踏青罢(绝句杜甫江边踏青罢)

2023-08-31 04:47:19东数西算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江边踏青罢,以及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对应的知识点,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绝句杜甫江边踏青罢

绝句 唐 · 杜甫

江边踏青罢(绝句杜甫江边踏青罢)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这首短诗写的是诗人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

阳春三月,春色满溢,本是一件极乐之事,忽然之间,战争的鼓声传开,转眼之间,从和平到战争,看来,定是要辜负这大好春色了。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绝句(江边踏青罢) 赏析

赏析:

这首短诗写的是诗人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和平与战争,在一天内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复杂得很,诗人以「见旌旗」、「春城暮」、「鼓角悲」来表达自己伤时忧国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则可感知调子颇带灰暗。

原文:

《绝句》

唐代:杜甫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扩展资料: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的诗意是什么?

《绝句·江边踏青罢》这首短诗的诗意是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

赏析:

唐代盛行踏青,如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据史载,唐代从农历正月十五至清明节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一直有人热衷于踏青。唐代郊外踏青活动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想要通过踏青,去野外郊游抒发自己缱绻的悲伤,没想到和平与战争,在一天内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复杂得很,诗人以「见旌旗」、「春城暮」、「鼓角悲」来表达自己伤时忧国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则可感知调子颇带灰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92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