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跟蛲虫区别(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
蛔虫和蛆不是同一种生物。
蛔虫是寄生虫,蛆虫是苍蝇的幼虫。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
蛆虫,双翅目动物的幼虫。由于头部及口器极度退化,故称无头幼虫。如蝇的幼虫——蛆,即为无头幼虫。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症状
外形不同,大小不同。蛲虫与蛔虫虽然都是线形虫,寄生生物,寄生于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但体形相差很大。蛲虫身长一般只有1Cm左右,白色。看上去象白色线头。而蛔虫体长一般能长到20至30Cm,是蛲虫的几十倍。身体呈红色,像蚯蚓一样。所以大小与外形都不一样。
蛔虫和蛲虫的图片
蛲虫和蛔虫都是寄生虫,都是寄生在人体的肠道的,主要的差别是在形体上,蛲虫的形体比较小,而蛔虫形体比较大。还有就是寄生的部位不同,蛔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包括空肠与回肠,而蛲虫主要寄生在回肠的下段、盲肠以及结肠。如果要避免得这种疾病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
小孩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
寄生虫(parasite)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而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等种类。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
蛲虫排出的图片
刚才的不对,是这个: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呢
蛔虫 环毛蚓 区别如下:
蛔虫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原腔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 次皮,再经
蛔虫
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入口。
蚯蚓穴居于潮湿多腐植质的泥土中,以菜园、耕地、沟渠边数量最多。体色因环境不同而异,具有保护色的功能,一般为棕、紫、红、绿等色。蚯蚓雌雄同体。每年8-10月间进行繁殖,互相交配以交换精子。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成小蚯蚓而出茧生活。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
饲养、养殖 挖一土坑。施入鸡粪或畜粪,或埋入一些小动物尸体。浇水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坑内引入一些从附近采来的蚯蚓。坑的土表覆盖树枝或其他遮荫物,以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土壤内水分的蒸发。然后根据坑内蚯蚓繁殖的情况,定时挖取蚯蚓。。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该怎么用药
蛲虫是线虫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数量最丰者之一,寄生于动植物,或自由生活于土壤、淡水和海水环境中,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营寄生生活中,只有极少部分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此类线虫在中国已发现有35种。目前流行的线虫有蛔虫、 鞭虫、 蛲虫、 钩虫 、旋毛虫和类粪圆线虫。血吸虫的学名是裂体吸虫,寄生人体的重要虫种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氏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
两性成虫体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结节或棘状突起,口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虫体借吸盘吸附于静脉内壁,通过口与腹吸盘的一吸一离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在该处交配产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内含有毛蚴。 所以两者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六周岁的小孩可以吃大蒜头吗
想要去蛔虫的话,最佳的办法还是要喝口服液比较好,当然食物也可以吃一些南瓜子葵瓜籽,黑芝麻或者花椒都可以还有大蒜还有椰子也可以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区别,小孩怎么治
1、种类不同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2、生活史不同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钩虫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3、特点不同
人的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蛔虫成虫呈圆柱形,似蚯蚓状;虫卵为椭圆形,卵壳表面常附有一层粗糙不平的蛋白质膜,因受胆汁染色而呈棕黄色。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