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和散文区别(骈文和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文和散文的语言特点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第一次古文运动(北宋)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骈文和散句
骈句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
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运用骈散结合可以使文章具有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
散文和骈文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吗
一. 散文结构通常有如下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序而写;许地山的《落花生》,则依“种—吃—议”的时间顺序依次而写。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游,记事散文多属之。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因素。朱自清《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的写法,便采用“近→远”,“东→西”,“上→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移步换形”的表现技法。
3按物事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比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将入川观感,分成几类写,分别写了小吃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等。
4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连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问题、概念、思想等东西。比如萧乾的《鼓声》,就分别写了小时拨浪鼓(欢乐)、商贩鼓(收破烂)、和尚道场鼓(葬别母亲)、欢庆解放鼓(新生)、农民分田地鼓(欢乐)、文革鼓(挨斗)和“四人帮”倒台鼓(欢乐)等,鼓声串起的片断表现了作家的人生历程及感悟。
5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余秋雨的《废墟》,就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而写,先后写了自己和别人对废墟的看法,认为应当保存废墟,中国需废墟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
6以双线结构(复调)散文,分明线和暗线。暗线,即作家采用的
象征手法。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雷雨前》等。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物事。
这种结构方式成了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基本结构模式。
9“流水式”结构。犹同大江东去,或宛若绿溪轻漾。兰姆随笔是代表作。梁遇春的散文,也多用这种结构方式。
10套箱式结构,即一大箱中套多个小箱。表现为一本散文或一长篇散文的总主题里还蕴含若干个分主题,或故事物事中又套故事物事。如韩少功的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其书内又暗含十组篇章,篇章间似无分野,开阖自如,然每个篇章里又若隐若显了相对集中的主题或内容,比如,书中分而抒写的主题或内容计有“奇木异人”、“生灵吾友”、“淳朴乡情”、“皈依沉思”等,各篇章的主题或内容各有分野,亦真亦虚,共同构筑了作家在喧嚣时代的精神守望及情怀。
骈文和散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赋和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种传统文体,其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增加文辞音韵、意境对比以及修辞技巧的运用来加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和威力,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的文风赋文是一种以文辞的音韵、字句、意境对比、象征意义,以及修辞等手法渲染感情色彩的文体.骈文则是由对呼应或类似物的描述组成的文体,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对句、对偶和对仗三种形式赋和骈文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代的文学审美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封建礼教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骈文字句皆成对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辞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骈文语言三方面特点
骈体文的主要特点: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体文一般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和散文的语言特点区别
诗、词、曲、赋、骈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形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1. 诗:即韵文,通常由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句子组成,每句都要求平仄相对,表达主题的情感、思想或景象,以唐代诗最为典范。
2. 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借景抒情、描写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歌曲或歌词,以宋代词发展最为繁荣。
3. 曲:是一种与词相伴奏的音乐,也可以指仅有乐曲而无歌词的器乐作品。
4. 赋:是一种精雕细琢的散文,用华丽的修辞和充分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以汉赋最为代表。
5. 骈文:是一种古代文体,由两个或多个相同或近似的句子并列组成,具有平仄对偶、韵律优美等特点,以汉骈文最为有名。
总之,这些文体各有特点,其创作的目的和风格也不同,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骈文与散文
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构和用途。
骈文是一种具有对偶结构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每个字、词、句、段都是对称的。骈文常见的形式有对偶、对仗、对联等,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对偶结构的骈文。
骈赋则是一种体裁更为严谨、内容更加丰富的文学形式。骈赋的结构也是对称的,但是它不仅要求对偶,还要求遵循一定的韵律和格律,同时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现实。骈赋通常用来写诗歌、散文、议论等,例如唐代骈赋名家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综上所述,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更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以及更加注重思想感情和社会现实的表现。
骈文与散文的特点区别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韵文:指有韵的文体。
与散文相对。
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章炳麟 《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
”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 骈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诗文: 表意:就是指像诗一样的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 释义一 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释义。
释义二 指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诗歌和文章。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欧阳修的《生查子》、《蝶恋花》、晏几道的《蝶恋花》、《临江仙》、苏轼的《江城子》、《水调歌头》、《浣溪沙》、《西江月》、《卜算子》、秦观的《鹊桥仙》、李清照的《渔家傲》、《如梦令》、《浣溪沙》、《声声慢》、屈原的《离骚》、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释义三 诗文一词泛指一切文学体裁。
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论说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但通常具有文字华美,具有韵律等“诗”的特点。
骈文和散文是什么意思
骈文(Pianwen),又称骈俪文、骈体文,是一种起源于汉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骈文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为特点,讲究辞藻华丽、气势恢宏,是一种注重形式美的文学体裁。
骈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对仗工整:骈文中的句子通常由成对的词或词组构成,如"天长地久"对"海阔天空","青山绿水"对"蓝天白云"等。这种对仗要求词性相对、意义相关,使得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 音韵和谐:骈文在押韵方面有严格的要求,通常以偶数句为韵脚,使得文章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3. 辞藻华丽:骈文注重修辞技巧,常用排比、对仗、用典等手法来表现文章的华丽和壮观。例如,在描述景色时,骈文可能会用"层峦叠翠"、"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等词语,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4. 气势恢宏:骈文追求宏大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通过对仗、用典等手法,展现出一种崇高、壮观的氛围。这种特点使得骈文更具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然而,骈文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内容的深度和思想性,因此在文学史上,骈文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