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如何证明函数是连续的(一次函数怎么解)

2023-03-16 06:20:14自我学习1

一次函数怎么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ax+b,令y=0,解得x=-b/a

对于二元一次函数有y=a1x1+a2x2=0,移项整理得a1/a2=-x2/x1,由这两个系数不能唯一的确定方程的零点,仅仅能知道零点的两个分量之间的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般的,n元一次方程需要n个线性独立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才能求解它的零点。其系数构成一个矩阵,这部分涉及线性代数的知识,一般是通过矩阵变换得到阶梯矩阵,然后通过相关定理讨论解的存在性诸如此类的问题

一次函数表达式怎么求

以等号为界,移数正负反变

一次函数经典例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必过一点,其实就是一次函数的图像不管解析式中的待定字母取何值都经过一个定点。

例如一次函数y=kx-k+1,不管k取何值都经过一定点,解答这类问题往往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意取两个k的值代入,然后解关于x和y的方程组,得到的就是定点。其二是把解析式变为y=(x-1)k+1,令x-1=0即可得到的x=1,y=1,就是定点。

指数函数等于一次函数怎么解

xy=1不是一次函数而是反比例函数。因为形如y=Kⅹ+b(k≠0,K,b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ⅹ的指数为1),比如y=2ⅹ+3,y=-5ⅹ-5等等都是一次函数。

又因为形如y=k/ⅹ(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比如y=2/ⅹ,y=-4/ⅹ等等是反比例函数,且ⅹy=1可化为y=1/ⅹ或ⅹ=1/y,所以ⅹy=1是反比例函数

不等式一次函数怎么解

二次函数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最一般的表达方式.

而一元二次不等式,则是二次函数的具体表达方式.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特殊情况.

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人的一生三个阶段:二次函数就相当于人的童年,相当于起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就相当于青年时期,这个过程是比较丰富.

一元二次方程就相当于老年时期,最终会有一个目的.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课题:__________课时: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巩固小结;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先介绍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部分

一、教学目标具体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定义、现象、公式、性质、规律、物质用途、概念、原理等

技能:计算、观察、分析、归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的能力等。

知道/掌握/理解/列举/对比……,能描述……,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完成……的基本操作(技能)

知道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分析出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比较、分类、类比、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

通过观察……现象,提高观察能力与总结概括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的过程,提高了()能力

通过()的过程,学生归纳出()流程/方法/步骤

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实验基本操作(检验、制备、分离、提纯)的能力。

通过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归纳出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及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辩证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等。

通过参与……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增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激发/培养/养成/热爱

(1)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体验做实验的乐趣,在实验中养成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教学目标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XX的性质(及其异同),了解XX的概念;

了解XX的结构,掌握XX反应,会写XX的方程式;

认识XX本质,理解XX的原理,能说出XX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XX性质学习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XX的学习,了解XX存在于生活中,认识化学的神奇;

通过XX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化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意识。

今天介绍教案书写的第二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定义

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特点

1、重点相对固定

2、为以后学生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在授课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最长

如何确定

1、课标的要求

2、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的篇幅大小和教材对应的探究题目,篇幅多的内容和探究题目涉及的知识一般都是重点

3、借助材料: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课后习题等

2.教学难点

定义

不易理解、不易掌握,难讲清,易出错的内容

特点

1、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2、难点要“突破”

如何确定

1、抽象知识

2、脱离生活实际的部分一般是难点

3、情感目标一般是难点

4、有些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5、借助材料:课题、课后练习题、“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等

第三部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理论解析: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老师讲,学生听

选择依据:资料展示,事实讲述,定义、定律讲解。

每节课必备的教学方法。

和其他教学方法合理搭配。

举例分析:

初中《溶解度》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相关概念定义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

老师讲授: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不指明溶剂,通常是在水里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是该气体的压强为10千帕和一定温度时,

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举例分析:

高中《物质的量》

本节课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理论性较强,相关概念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运用讲授法,再辅以举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来突破重难点。

2、讨论法

理论解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群体围绕某一问题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重难点突破。

方法指导:

第一步:分组+确定目标问题+限定讨论时间

第二步:巡视动作+点拨

第三步:结束语

第四步: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点评+归纳

第五步: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板书

选择依据:一般会将讨论法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实验前:讨论实验步骤

实验后:讨论现象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环节完整,解决重点。

举例分析:

初中《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涉及到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需要学生根据镁、锌、铁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在实验中的反应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分析出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举例分析:

高中《金属钠的性质》

本节课中涉及钠的切割实验、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

钠的切割实验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出钠的性质。

最后教师再统一完善总结,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分析后给出结论。

此例中用到了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3、实验探究法

理论解析: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

选择依据:有明确的实验探究。

注意:一般与讨论法、提问法相结合。

步骤(1)实验前准备的充分性,包括实验方案的多样性以及实验器材的全面性;

(2)实验中巡视课堂的及时性,及时发现学生方案及操作存在问题。

(3)实验后评价的多样性,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举例分析:

初中《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两个学生探究实验:白磷燃烧实验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主要有:一次函数的定义

形如y=kX十b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k、b为常数,且k不等于零

2、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十b,

其具体知识点说明如下:

①k表示斜率,k>0时,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锐角,k=0时,直线与x轴平行,k<0时,直线与X轴成钝角,k不存在时,直线与X轴垂直。

②两条直线平行时,k相等,两条直线垂直时,k之积为负1。

③b=0时,直线过原点,b>0时,直线过一,二,三或一,二,四象限,b<0时,直线过二,三四或一二四象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4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