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挥发度为1用什么分离(相对挥发度怎么计算举例说明)
相对挥发度为1用什么分离
因为简单,高效,技术成熟。 操作简单,通常是连续化进料,十分高效。 而且目前精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相对挥发度高的很容易实现高度分离。
相对挥发度怎么计算举例说明
平均相对挥发度计算:α=(yA/yB)/(xA/xB),通常用来表示某种纯净物质(液体或固体)在一定温度下蒸气压的大小。具有较高蒸气压的物质称做易挥发物(volatile matter);较低的称做难挥发物(involatile matter)。
相对挥发度大于1,表示两组分难分离
化工单元中相对挥发度计算方法:相对挥发度也就是溶液中两个组分的挥发度之比,称为相对挥发度。以α表示。α=(yA/yB)/(xA/xB),相对挥发度式中,yA——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yB——气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A——液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B——液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
相对挥发度 它表示气相中两组分的摩尔分数比为与之成平衡的液相中两组分摩尔分数比的α倍。
相对挥法度(α)是两个组份挥发度之比值,用它可以反映该两种组份用精馏方法分离的难易程度,当α=1时,两组份的挥发度相等,说明两组份不能用一般精馏方法分离,当α大于1时,而且α值越大时,两组份就越易用精馏方法分离.α值随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压力和温度变化不大时,α可以近似地看成常数.对于碳氢化合物,α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故在高压下进行蒸馏操作难以分离。
相对挥发度为1用什么分离法
相对挥法度(α)是两个组份挥发度之比值,用它可以反映该两种组份用精馏方法分离的难易程度,当α=1时,两组份的挥发度相等,说明两组份不能用一般精馏方法分离,当α大于1时,而且α值越大时,两组份就越易用精馏方法分离。
α值随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压力和温度变化不大时,α可以近似地看成常数。
对于碳氢化合物,α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故在高压下进行蒸馏操作难以分离。
相对挥发度的取值范围
化工单元中相对挥发度计算方法:相对挥发度也就是溶液中两个组分的挥发度之比,称为相对挥发度。以α表示。α=(yA/yB)/(xA/xB),相对挥发度式中,yA——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yB——气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A——液相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B——液相中难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相对挥发度它表示气相中两组分的摩尔分数比为与之成平衡的液相中两组分摩尔分数比的α倍。
相对挥法度(α)是两个组份挥发度之比值,用它可以反映该两种组份用精馏方法分离的难易程度,当α=1时,两组份的挥发度相等,说明两组份不能用一般精馏方法分离,当α大于1时,而且α值越大时,两组份就越易用精馏方法分离.α值随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压力和温度变化不大时,α可以近似地看成常数.对于碳氢化合物,α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故在高压下进行蒸馏操作难以分离。
相对挥发度为1用什么分离法测定
N-甲酰吗啉(简称NFM)是制取芳烃的优良抽提溶剂,采用NFM的芳烃抽提工艺可以生产纯度为99.99%的精苯。在合成纤维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而且其售价也较普通纯苯要高。同时,采用该工艺的苯收率可以接近100%,甲苯收率大于99%,二甲苯收率大于97%;所得产品纯度也很高:苯为99.99%,甲苯为99.93%,二甲苯为99%。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NFM用作芳烃抽提溶剂有许多显著特点:
①可以极大地改变非芳烃与芳烃之间的相对挥发度,使芳烃的分离更加容易;
②NFM的沸点只有244℃,较环丁砜(285℃)和四甘醇(325℃)低得多,且其分解温度大于230℃,溶剂消耗少,回收简便;
③使用过程中不需添加pH值调节剂和氮气保护;
④与其它芳烃抽提工艺相比,其能耗可以降低20%~40%;
⑤NFM无毒、无腐蚀和化学稳定性好,对设备和环境保护均起到积极的作用。NFM不仅可用于汽提精馏,还可以用于液-液萃取。用NFM为溶剂,采用液-液萃取、萃取精馏或者两法配合使用,有利于芳烃精制。 克虏伯-科帕斯公司开发的抽提蒸馏先进工艺,采用吗啉和N-甲酰吗啉混合溶剂(50:50),使丁烷和丁烯分离达到新的水平。
与传统的蒸馏法比较,该工艺所得产品纯度高、能耗低、可节省投资30%、节能50%。
另外,美国气体技术研究所(IGT)和克虏伯-乌德公司开发了从天然气和合成气脱除酸性气体的新工艺—Morphysorb工艺,该工艺采用N-甲酰吗啉为吸收剂,脱除气体中的酸性气体。
小试、中试和现场试验表明,与传统工艺比较,该工艺可明显降低投资和操作费用,操作费用可节省40%~50%。
此工艺的优点是酸性气(CO2/H2S)负荷高,选择性吸收CO2/H2S,而C1~C6烃损失较少、能量消耗低、且可同时脱水,该工艺非常适合于酸性气体含量高(可高达70%)的气体净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