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水和潜水区别(承压水和潜水的根本区别)
承压水和潜水的根本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潜水和承压水除了埋藏条件不同外,还有一定的区别。
(1)潜水的补给主要是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部分河湖水。
承压水则是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的。
(2)潜水受重力影响,具有一个自由水面(即随潜水量的多少上下浮动),一般由高处向低处渗流。
承压水受隔水顶板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有一个受隔水层顶板限制的承压水面和一个高于隔水层顶板的承压水位(即补给区和排泄区水位的连线)。
承压水是由静水压力大的地方流向静水压力小的地方。
(3)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4)潜水以地面蒸发或出露为地表水和泉水的方式排泄;承压水则转化为潜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另外,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潜水井的水位一般应该是和当地的潜水位一致的,如过量抽取,潜水井的水位就会逐渐低于当地的潜水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虽有上涌,但不能喷出地面者叫半自流井。
承压水,潜水
含水层一般分为承压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潜水的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决定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由于上部受到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隔离,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
因此,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很难使其净化。所以,潜水含水层较承压含水层易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潜水与外界联系更密切。
承压水与潜水的根本区别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水位线:指的是潜水位相等的点的连线.通常与地势起伏一致.而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也就是说潜水属于地下水的一个构成.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地下水水位多指的是潜水水位
承压水和潜水的组成要素
潜水,shallow water;phreatic water潜水是地表以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confined groundwater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
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人们利用这种自流水作为供水水源和农田灌溉。
在中国,承压水的发现和利用始于距今2000多年。汉朝初,中国四川省开始打自流井取卤水生产食盐,井深可达100多丈。承压含水构造主要有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两类。含有一个或多个承压含水层的构造盆地称自流盆地。自流盆地有3个组成部分: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补给区在盆地边缘位置较高的地区。由于上面没有隔水层,水不具有承压性质,实际上这里的地下水是潜水。位置较低的边缘为排泄区,这里往往有泉水出露。承压含水层之上有隔水层覆盖的区段为承压区。
斜含水层在下端因构造变动或岩性变化而使水流受阻,便构成自流斜地。
承压水和潜水的根本区别在于
自流井:井所处的位置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将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自流井只针对承压水位而言。 承压井:透过隔水层,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受到压力的影响,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叫承压水。 潜水井: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 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叫潜水。
承压水和潜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承受压力不同。
承压井是在有机械泵体传递压力的情况下,而自流井只是靠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压力作用。
自流井无外来压力作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