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与道家区别(佛家与道家区别在哪)
佛家与道家区别在哪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老子是治“可”的。导引“可”的道门,是不同寻常的,不好理解的。
佛家的禅宗治“可”,天台宗治“可”,华严宗也要治“可”。
伊斯兰的“可兰经”也治“可”,用“兰”来治。
老子是《解卦》,孔子是《井卦》,禅宗是《井卦》,兰是《井卦》,天台宗是《观卦》,华严宗是《遁卦》变《蒙卦》。
《可》就是贲卦。伊斯兰就是《贲卦》出了问题,治不了这个《可》,才演变出各种症结和各种恐怖事件。
吕布的布,就是《贲卦》,所以人们不穿的旧衣服鞋帽,千万不可以焚烧,或用剪刀剪。以免招来霉运。
佛家跟道家的区别
应该说,这三家都是从明心入手的。儒家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家有“守中”,佛家有明心见性。区别是:儒家和道家不如佛家彻底,但不是说佛家任何一个高僧都比孔孟老庄厉害。
佛家与道家区别在哪里
1、就宗派而言不同。
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
2、就思想行为而言不同。
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执著”是其思想内容的概括。道士信道。
道教,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汉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
3、礼仪、禁忌、着装不同。
佛家和道家的区别
1.区别和尚与道士的不同,可以从他们衣食住行和宗教信仰进行对比。
2.和尚与道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性人员的一种职位泛称。他们由于信仰不同,理念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称谓。和尚一词为梵语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道士一词为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
3.从和尚与道士修行或是出家的地方加以区分。首先住在寺庙剃度出家的人被称呼为和尚,住在道观修行的人被称呼为道士。
4.从和尚与道士名称的由来,我们可知晓和尚传于印度,有法师的称谓等。道士始于中国,有居士和真人的称谓。
5.从和尚与道士所在道场祖庭,和尚佛教祖庭是五台山,而道士祖庭是龙虎山。
6.其次,从和尚与道士的衣食住行中,我们可认识到和尚穿僧袍,剃度受戒,以禅杖木鱼为法器,吃素不喝酒,不可结婚。道士则是穿道服,留发挽成髻,可戴冠,可以结婚,以拂尘道剑为法器,吃素亦或者不吃素皆可而看所在的派系。和尚晨钟暮鼓念经诵佛,道士春夏秋冬修身辟谷。
7.第三,和尚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佛教传于印度,自汉朝后传于中国。道士的宗教信仰是道教。道教始于西周。佛教以和尚为传道士,道教以道士为传统。和尚信因果,教世人行善,道士讲自然,教人大道无为。
8.第四,乱世道士下山救人,和尚关门避祸。他们所奉行的信仰不同,看待世人的角度不同,身处乱世之间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两者间对尘世的态度不同。
9.最后,和尚与道士的不同正是他们所奉行的教条不同。和尚念阿弥陀佛,道士念上善若水。一面是经文梵经,一面是道德纲常,以至于一个成了和尚,一个成了道士。
佛家与道家有什么区别
佛缘,我个人理解,是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心向善,也就是行好事,乐于助人,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跟尊敬。
那么道缘,讲的是某人悟出人生道理,还是人生真谛。还是理解别人走出人生道理,从而让自己受益,自己受益又影响到别人的做人做事。
佛家和道家有什么关系
佛道一家的思潮是从晋朝开始的。最初这么看的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一段时间,是以道教的一个分支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佛教的教义最初也是借用道教的宗教概念加以解释的。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佛道一家。
佛道一家在哲学层面进行论述的时候,应该在明朝中叶开始的。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儒学已经分别进入佛道两个宗教,或者说,佛教和道教分别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论,成为自己的教义核心。这种改造的结果使得一些人认为,佛道两家实际上在修行最终目标上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
说我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认识而消灭无明,度达圆觉的大光明境界.众生得到达这种大光明境界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吗?不是的,没有任何所得.因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静经>里的”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家的圆觉之境,道家的清静之地.这二种认识都是人间异名罢了.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实仍空无一物,连这种”空无一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连这种空无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了.
“空”是佛家用来说人的。人是什么,手是人吗?思想是吗?如果说手是人,那猪足和手有什么差别。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吗?我们看书会想,如果没有书,想不是就没有了吗?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么才是我?佛家说人所以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么这个功能才是“我”,肉体不过是这个“认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佛说“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觉明”就认识到每个人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功能,这个“功能”无形无体。象虚空一样都又不是虚空。那么“明觉”就是众生认为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观到了,这就是“明觉”也就是众生迷昧的根源。
那么物质是怎样来的来,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风这样是怎样来的来。
佛家认为这样物质都是这那个“功能”也就是“觉明”就产生出来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那个“觉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不增不减,遍满十方,脱生离死。”
佛家说这个世界物质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现在科学观,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说这是“邻虚尘”就是小到无限度的连近虚空,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小。也就是说物质都是由“无限小的微粒构成的”这个科学现象就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就是用无数个“虚空一样的无限小的微粒”组合成了物质世界。佛家说问:那要多少个“虚空”才能组合出一个“苹果”,人真的是吃了“无数个虚空”就饱了。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的。是人的本性产生的“认识功能”就是佛家说的“识”,眼看,闻听,味觉,触感,意想,法生,是六识。但是人有第七种“识”还有高最境界的第八种“识”就是“般若”
佛有了“般若”就脱离生死了。进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语的“如如”“真如”
佛家非常详细的说明了,物质,思想,意识,等等是“空”
只是受语言束缚,无法直通。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再来看这几句文字,就易容懂了些。得道就是“觉明”实际上那有什么得到呀。
明白了这此,就要去理解“道佛”两家的出世思想,来众生造福,这点佛道两家有分歧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