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如何登上皇位(曹丕是如何继位的)
曹丕如何登上皇位
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曹丕是如何继位的
曹叡
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曹丕怎么夺得皇位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继位。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皇太子曹叡继位,在位13年,于公元239年驾崩。曹叡与父祖一样,也算是一位英武之君,可惜天不假年,死后所托非人,大权旁落,为司马氏父子所乘。
曹丕怎么上位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首童谣诞生于汉末桓帝、灵帝年间。当时卖官鬻爵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想要成为孝廉,再也不必博学多识,只要家中有足够的银两就可以入朝为官,或者朝中有人,运作一番,也可入仕。
(一)、因时而异,需要不断变换
所谓举孝廉,首先的要求就是孝顺,其次则是廉洁。而且要学识渊博,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地方上有些名望。如此,才会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入朝为官。这其中肯定可以选拔出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当然既然是人为举荐,那就会有主观性。
有些人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进入官僚队伍。本来这种不正当的方式都是暗地里交易,直到桓灵年间,皇帝亲自带头明码标价的卖官,如此一来东汉的官场就成了污浊不堪的泥潭。
1. 曹魏三变选拔人才制度
"亲小人,而贤臣,此后汉所以衰颓也"。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是幼年或者少年继位,如此一来,外戚专权,还有宦官把持朝政频繁发生。他们的心态不同于皇家,皇帝是把天下当成自己家,那肯定是好生对待。而这些人,只是为了迅速的攫取利益,所以不惜一切手段。
2.需要,招募属于自己的人才
先来说,曹孟德为何不继续沿用察举制。首先,曹操那时候刚有了自己的势力,正是用人之际。而以往的察举制度早就已经腐朽不堪,曹操需要的真正有用之人。而不是那些,只知道盘踞在政权里的蛀虫。所以,他也不在乎旁人的出身,只要有能力即可。
(二)、因循守旧,不是人君所为
曹操如果与普通百姓相比,那是正儿八经的人上人。他的干爷爷,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大宦官。而曹操步入仕途,也是他干爷爷想方设法,动用关系给他搞到的孝廉。
1. 另辟蹊径,不断培养新贵族
袁绍一家之所以门生故吏众多,就是因为袁家很有势力,而且具有向上推荐人才的权力。而曹操的干爷爷只是宦官,能让孟德入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和袁绍家族相比,曹操不占优势。曹操想要打败这些世族,就要培植新的势力。
2. 仍有残留,为曹丕改选官制度埋下种子
那些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之势力,不是他一个曹操就能连根拔起的。就像之前的新朝覆灭还有后来的司马家上位,都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甚至,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胡人们对还留在北方的大族仍然敬重有加,不敢轻易得罪。
(三)、讨好门阀,结果连累自己
曹丕上位之际,是把魏国真正当成一个国家而看待的。而唯才是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过度之法。
1. 讨好他人,为统一奠定基础
曹操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种方法短期内是可行的,不过要想长足发展,不能与世家为敌,必须让他们也吃到蛋糕。"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自此以后,品第开始愈发的偏向门第。
2. 压倒曹魏的稻草
司马篡曹之际,根本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替曹家说句话。就是因为九品中正制,把一个人的仕途都已经规划好了,任其再努力,功劳再大,都没有晋升空间。而那些世族们知道,不论是谁上位,都不会得罪自己的利益。
曹丕在哪里登基
刘备托孤时是公元223年春,曹丕已登基为魏文帝(公元220年)。以下两个资料参考:
托孤一般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是指223年春,刘备病危于白帝城,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其子刘禅的历史事件。刘备为复仇尽起全国之兵去讨伐吴国,却被陆逊击败,兵败退到白帝城。 223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等人来白帝城安排后事。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曹丕于公元220年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建立魏国。他对内推行九品中正制,完成北方统一;对外平定边患,与外夷修好,恢复西域建置。曹丕在诗、赋、文学领域皆有成就。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庙号高祖(一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