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与侧锋区别(什么是偏锋,侧锋,中锋)
什么是偏锋,侧锋,中锋
偏锋就是在书画用笔时笔腹和笔锋笔头“不同步”而写。偏锋运笔笔锋在笔画一侧,而笔腹则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并排”行走,毛笔一边受力,另一个边缘依靠副毫“擦”出,由于两边受力不同,所以写出的笔画一边圆润一边枯涩,单薄扁平。除了中锋偏锋,还有一种侧锋用笔,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行笔方式。
锋就是笔,笔就是锋。所以学好用好中锋尤其关键。
偏锋 侧锋
偏锋和侧锋,都是指笔锋不是墨线的中间,而在一侧。为什么要用侧锋(偏锋),是因为如果笔笔中锋的话,线条显得太单调,缺乏变化。毛笔书法,就是要把毛笔的柔软特点发挥到极致,否则,我们直接用硬笔写字算了
偏锋直线与侧锋直线的区别
篆书纯用中锋;
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
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要在运行过程中将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线条形状、线质首先与用笔方式有关。中锋用笔时写出的笔画两个边缘受力相等,线条圆浑而饱满。
相反,偏锋写出的线条,一个边缘受力,另一个边缘纯为副毫擦出,挺直的一边与瘫痪柔弱的另一边,两个边缘受力无法构成力量的均衡,笔画晃得扁平、单薄。当然,这两种方法写出来的笔画外观形状也是不同的。
一、中锋
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且执笔应当尽量使笔杆垂直于书写面。
篆书《白氏草堂记》
中锋有两个好处:
一 是笔锋走在笔画的中间,墨水通过笔心流注到纸面,会自然地向线条的两边渗开,中间墨色略浓于两边,出现如锥画沙的立体感。
二 是笔锋走在笔画中间,能够在点画的起讫之处,上下左右,八面出锋,带出细挺圆劲的牵丝,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
(1) 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用來形容中锋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
(2) 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象征笔画其形凝重自然。或称 “金石气”。
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略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
《石门颂》整拓
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达成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如黍米,稱為聚墨痕。
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
赵孟頫行草:《望江南净土词》
“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
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
二、侧锋
晋王羲之谈侧锋,他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其中“棱侧起伏”即是侧锋的效果。
《频有哀祸帖》摹本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三指握笔的方法,使笔与纸呈四十五度斜角,这样就使笔锋的侧面与纸张接触,自然所画线条在于左向笔画无力,也就是侧锋运笔,所以左撇的字像鼠尾。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
具体地说,侧锋行笔的方法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局部)
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三、偏锋
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因 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
王羲之《远宦帖》
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
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中锋,偏锋,侧锋属于笔法的什么部分
中锋其实就是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中锋用笔,墨才能从笔尖上流淌下来,并均匀渗透在宣纸上,笔画的两边均衡,起笔时应倾侧着笔管,不移动笔毫,而是借助于腕力将笔管竖直,然后行笔,这样笔画边缘就会齐整,略显自然圆润,有力量感。
偏锋其实就是在运笔过程中,笔管倾斜,笔尖不在点画中央,而偏向一侧,有可能向右也有可能向左,行笔时笔锋偏向一边,偏锋最大的优势在于增加点画的生动感,能够使点画锋棱出露,偏锋有些人却把它归入了一种笔病,其实不然,偏锋可以说是高手的专利。
侧锋其实就是介于中锋和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技巧,很难把握,我们通常说的永字八法,点就属于侧法,以侧取势,侧锋起笔可以使线条更加流畅,当落笔成点时,能够形成偏侧之势,是一种不均匀的用笔方式,侧锋往往是一种由偏锋转向中锋的过渡,用笔卧而不能起。
侧锋与偏锋的运笔图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富于变化是我国文字及书法的显著特色之一。从汉字的构造上看,横竖、撇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
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故管不能终直,腕亦不能终平也。”
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虞世南说:“用笔须手腕轻灵。”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笔身的端正,腕将会何等僵死?据我临池的体会,笔身正,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运行过程中,笔身端正的时刻是短暂的,而上下左右倾倒则是经常的。
写字过程保持笔头的圆锥形态也不可能。严格地说,只要笔一着纸,圆锥形态即遭到破坏。笔越下按,点画就越粗壮,笔毫也越平铺,此时笔头的前端呈现的形状是齐而不是尖;反之,笔越上提,点画就越细瘦,笔毫也越收拢,越接近圆锥形,但要保持笔头圆锥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笔头的圆锥形状,也如清朝吴育所说:“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