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节表现关羽的义(关羽体现义的情节)
什么情节表现关羽的义
字云长,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骑赤兔马。
特点:义薄云天,作战有勇有谋,知恩图报
勇: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温酒斩华雄,刮骨疗伤
义:千里走单骑,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体现义的情节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和刘备、张飞情深义重。同时其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和张飞是刘备最为信任、倚重的大将。后来关羽遭东吴擒杀,但其忠心之名却深受后世的推崇。关羽在后世有着极其高、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义气的代表人物。
那关羽为什么被称为是义气的代表人物呢?
熟悉历史的对于关羽并不陌生,这里不用再作过多的介绍。提到义气两字,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对朋友之义、或者是结拜兄弟之义。而关羽能被称为是义气的代表人物就是和这有关系的。
在古代正史中,或者是演义小说中,有不少结义的故事,举两个比较著名、熟悉的例子,如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还有隋末唐初时期秦叔宝、罗成、单雄信等瓦岗结义。
然而瓦岗一炉香的结义,虽然人数比桃园三结义多出好多倍,但是对于义而言,却不如桃园结义。
瓦岗结义在开始创业兴盛时,兄弟关系还算可以。但是当事业衰败后,他们却没有如曾经结拜时所说的那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而是各奔前程、分道扬镳。并且后来有的为了建功立业,或者为了自己的新主而和曾经的结拜兄弟对立而成敌人。这就失去曾经结义时之言。
而桃源结义却不同,刘关张三人结义,刘备居长,又为汉室宗亲,关羽、张飞不仅对刘备以兄事之,而且还以主公事之。虽然早期的刘备很落魄而四处奔走,但是关张二人却从未对刘备有所离弃之心,而是一如既往的追随、着刘备。
就是说,不管刘备的事业是低落期,还是兴盛期,甚至从低落到兴盛着段时间,关羽、张飞所作所为都是如结拜时所言同甘共苦、肝胆与共、生死相依。当然刘备也是一样。
如后来关羽遭东吴擒杀,刘备不顾大臣反对,坚决征讨东吴而为关羽报仇,张飞之后又被部将所杀。而刘备为关羽报仇,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没多久刘备也就离开了人世。可谓是生死相依。
如此桃园结义是比瓦岗结义更能体现出义字。因此也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之言。
而桃园结义中的关羽,在正史、演义小说中,都有着传奇的经历,比如虽在曹营却不忘刘备、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华容道放曹操等等,这些都是能体现出关羽之义的。
当然关羽除了义,还是有忠的,所以关系也是有忠义之心的。对于皇帝而言,皇帝都是希望臣子是忠君爱国、有忠义之心的。所以就会提倡忠忠义,推崇忠义的关羽。而对于结拜的兄弟而言,既然结拜就需要有结拜之情,而关羽和刘备、张飞就有结义之情。所以关羽被称为义气的代表。
短文突出表现了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天,刘备正与新到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商议军情,忽闻斥候来报:“禀告主公,曹军敌将夏侯敦带领十万大军像新野而来,已近博望坡!”“啊!”刘备大惊失色,赶忙看向诸葛亮“军师,这可如何是好?!”“。。。。。。。”诸葛亮眯着眼睛,轻轻挥动着羽扇,看着惊慌失措的刘备,说:“主公不必担心,亮有一计,可破夏侯敦大军。”。。。。。。。。。。。。。。。。。。。。。。。。。。。
前面一不小心差点写了一篇短文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的人,而此战,也将是他在刘备帐下的第一战,只能胜,不能败,以此来号令军士,降服关羽与张飞。
体现关羽义的故事情节
当初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张遁逃,关羽被曹操擒住,但关羽降汉不降曹,显示了其忠的一面;一日得知刘备下落,封印挂金,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显示其义;夷陵之战被孙权俘虏,宁死不降被杀,可见其忠义。
哪件事体现了关羽的重情重义
关羽以忠义著称,考其事迹主要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云长义释曹操等回。忠好理解,忠于刘备。义 ,应该既指桃园之义,又有曹操待他的深情厚意(如果只是前者,那么关云长义释曹操岂不是不忠不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关羽的忠义,前几件事做的没话说,但以关云长义释曹操结合其后来的行为,对关羽的忠义就要打个问号了。 诸位皆熟读三国,华容道之时,关羽并不知道孔明欲放曹操,此时他面前有两个选择: 1,舍义取忠,以刘备大业为重,绝情断义,拿下曹操。 2,舍忠取义,以往日情谊为重,甘冒大罪,放走曹操。 关羽选了后者,无疑他是个重情之人,但这就等于忠义吗?让我们看看他和徐晃的对比,可能对忠义会有新的理解。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几个要点:关羽认为: 1、徐晃与吾有旧,见面相劝彼应退,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2、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故不应该数穷吾儿。 3、徐晃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乃忘恩负义,令自己难以接受和相信。故有公明何出此言之问 4、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徐晃的观点他不能接受,更不能忍受故人挥刀相向,故大怒,亦挥刀迎之。请问徐晃哪里做错了???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公私分明,不敢以私废公,真将军也。反观关羽,行事不以国事为先,一切以私交为重,以己度人,想当然的认为徐晃和自己想法一致,自然对徐晃的行为难以接受和理解。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究竟谁才称的上是忠义,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有人说这是关羽心软重情,正如前面所讲,我承认他是个有情有谊的人,但情谊不能等同于义,更不等同于忠义。这种情谊拿来混江湖很适用,某某很讲意气就是这样的,但这始终不是大义。什么是忠义:国事为重,私情为轻。什么是大义,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大义灭亲,古来有之,以三国人物来看,当得起忠义二字的一是徐晃,当之无愧,前文表过,不再赘述,一是赵云,凡事都以刘备大业为先,个人始终是最后一位的,长坂救主,贵阳拒婚,力阻伐吴,北伐拒赏,桩桩件件,哪件不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国事为重,私事为轻。两下比较,高下立判。 此外,关羽侮辱孙权,导致孙刘矛盾激化,荆州失守,不顾大局,要与马超比武,不甘与老将同列,不受官职,都是他率性而为,不顾大局的体现。有人又要说了,那怎么不让赵云,徐晃去当武圣,这就要涉及历史问题了,有历史上地位不高的原因,有个人相貌不及关二爷威武的问题(个人观点,汗),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问题,搞个这么大义的武圣,人人都是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那他清朝的江山还怎么坐(据说当年的武圣候选人还有岳飞,抗金英雄,铁定落选。)说到底,关二爷被他们抬起来就是用来麻痹群众的。这里偏离演义了,就不多说了。 当然,有人说率性而为,至情至性,也是好啊,当然就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个好人,但能用这样的人来当所谓的民族魂,万人景仰的楷模吗?恐怕不行吧.关羽人品不坏,我认为当兄弟绝对可靠,但三国忠义第一,我觉得他当不起。
表现关羽义的事情是什么
关羽的忠义既体现在君臣兄弟上,也体现在对敌人的态度上。
最能体现关羽忠义的是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一旦知道刘备的去向,纵隔千里也要去寻,这就是常说的“人在曹营心在汉”,曹操心里就不痛快了:你随时都可能去寻旧主,那我招安你干嘛呢?张辽就打圆场:先招安再说,以后慢慢的感化,只要钱给够,能使鬼推磨,何况人呢?
恰恰关羽熟知春秋大义,懂得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而且一根筋到底,曹操赏他锦袍,他穿在里面,把刘备赐的旧袍穿外面,这么做有二个意思,珍惜丞相的厚恩,第二穿新衣不忘旧主,同时也体现了他勤俭的朴素情怀,撕杀汉同样也可以心思缜密,
曹操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宴请关羽,赏金钱又赏美女,金钱收了美女不要,金钱全交给了二嫂(刘备两夫人),曹操就纳闷了:赏了等于没赏,一样也没要,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不要,赤兔马就要了,赤兔马属于豪车,
关羽什么朴素情怀?嫌钱少吧?
不一定,这匹马并不属于曹操,最早是董卓的,董卓赏了吕布,吕布被杀了才归了曹操,属于战利品,关羽说:这匹马日行千里,有了赤兔马,以后寻找兄长就可以朝发夕至了,还是不忘旧主,估计曹操得后悔死,
守华容道,最能体现关羽仗义的性格,在诸葛亮跟前立了军令状的,结果把曹操放了,刘备与你是结拜兄弟,诸葛亮跟你可没结拜,为什么要放?昔日有恩情此刻是敌人,公私得分清楚呀?
俗话说受人恩果千年记,关羽虽然斩颜良诛文丑报了恩的,但毕竟人家对你的是恩不是仇,青龙刀只斩仇敌和小人,此时他的内心是两难境地,曹操和张辽过来苦求,总算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缓解了此刻的焦虑和不安,放吧,死就死吧,
关羽的什么情节表现其义
关羽: 温酒斩华雄 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华容道释曹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刮骨疗伤 败走麦城 温酒斩华雄 袁绍总领全军讨伐董卓。
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交战中先后有四位部将被他所杀,关羽请战。
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
曹操推荐关羽出战华雄,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
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立斩曹操六员大将,最终完成使命。 华容道释曹 赤壁战后,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遇到了关羽,由于先前在途中分别受到赵云和张飞的阻截,此时已无力再战。
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关羽“义绝”: 作品中突出表现关羽这种“义气”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千里走单骑”,另一个是“华容道放曹”。
这个“义”既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也包含“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 关羽是良将的典型。他腹有韬略,英勇无敌,“斩华雄”,“单刀会”,都具有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但是,英雄气又转化为一股傲气,他不懂战略,侮辱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忠告,结果“败走麦城”。
表现了关羽什么的英雄气概
除了忠义、勇猛、坦荡、好学、爱护士兵外,关羽也有一些缺点,包括孤傲、骄横、瞧不起人,甚至不懂得团结自己内部人士等。
1、忠勇。关羽之忠主要体现他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曹操加重赏赐想要留住他,可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封金挂印追随刘备而去。关羽之勇,主要体现单枪匹马冲进曹营,如入无人之境刺杀颜良,真正体现“万人敌”之气概。
2、好学。吕蒙赞扬关羽的一点就是好学。关羽特别喜欢阅读《春秋》,并且能流利引用相关的句子。《春秋》一书崇尚忠义,时刻提醒他尊儒守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与关羽性格相合,故《春秋》得到关羽青睐。
3、坦荡。曹操察觉关羽无意久留,派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坦荡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关羽毫不隐藏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关羽光明磊落,从不私底下搞小动作。
4、爱士兵。《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正因为关羽爱护善待士兵,他才能带好军队,称雄一时。从另一角度来说,与士大夫处理不好关羽,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5、好面子。关羽听说马超投奔刘备,就写信问诸葛亮马超跟谁比较类似,言下之意是,他和马超哪一个更牛!诸葛亮何其聪明,回信给关羽说:马超可以和秦末汉初的鲸布,彭越有一比,再说高点和张飞不相上下,但绝对不如你大胡子关云长。关羽看完信后还以示宾客,着实夸耀了一番。
6、孤傲。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被封为上将后,很不满说:“黄忠老卒,我何以与之为伍!”,明显骄傲自大。据说,诸葛孔明还曾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公为前将军,马超次于张飞,黄忠怎能和您比!”,骄傲的关羽又将信给部下传阅,即得罪了马超、黄忠,又把诸葛孔明出卖了。
7、骄横。孙权为加强、巩固吴蜀两国的联盟,向关羽提亲,替他的儿子讨关羽的女儿。关羽不同意,不同意将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甚至还骂孙权的儿子,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