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琴与瑟区别(琴和瑟合)

2023-05-07 09:36:04西部百科1

琴和瑟合

琴剑和鸣不是成语,意思是琴与剑相互配合与响应。与之相似的成语是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

1、琴瑟和鸣释义:意思是比喻夫妇情笃和好,感情融洽谐乐。

2、琴瑟和鸣这个词语是出自《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意思是和妻子间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就好像琴和瑟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好合,即相亲相爱的意思。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琴和瑟是一种乐器吗

琴属于按八音分的乐器八类之一。

八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琴和瑟相伴

后半句:鸾凤比翼。

琴瑟和鸣奏佳音,鸾凤比翼栖桃林。红尘相伴心相近,高山流水贵知心。

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

琴瑟和鸣这个词语是出自《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意思是和妻子间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就好像琴和瑟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好合,即相亲相爱的意思。

琴和瑟的关系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50根弦,后为25根或16根弦,平放演奏

琴和瑟区别

1、形状不同:琴的形状是一头大,琴弦从细的一头引出,程发散状射向另一端;瑟是标准的长方形,琴弦平行分布。

2、弦数不同:琴一般是7弦;瑟的弦一般很多,古为50弦,现在多为25弦。

3、意义不同:琴被赋予了高雅的意义;瑟的娱乐性和随意性就很大,不计较身份。

古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琴和瑟象征什么和谐

您问的应该是:琴瑟和谐。

这是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的词语。琴和瑟都是乐器,两种乐器在一起演奏要和谐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若是各奏各的,就很不好听.借此比喻夫妻间同心同德互相扶持的恩爱情感。

琴瑟和合典故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琴和瑟分别是什么

1、琴

琴,最早指瑶琴(古琴),近代以来被很多人当做一个类称,即表示一类乐器。(注意,“琴”字作为类称,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在一切古文献,以及清代以前的中文文献中,琴类别非常广泛(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既包括管弦乐器,如提琴,笛子;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等;敲击乐器,如钢片琴,这些乐器都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不同的语境中简称为“琴”。

琴的构造——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2、瑟

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弹拨弦乐器,外形类似筝但略宽。按五声调式定弦,常作为琴的伴奏乐器,常与古琴并称琴瑟。瑟最早的使用记载于《诗经》,唐朝以后为宫廷雅乐乐器。虽然瑟到现代开始衰微,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

瑟的构造——

瑟形体平卧的中空长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为整木制做,下有底板。有的时候琴箱侧面和底面有出音孔。在琴箱表面,首段有一个较长的“岳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和四个枘,用来固定琴弦。一般的瑟有25根丝制的弦,平行琴体排列。每弦下有一可移动的柱(又称码子、雁柱),用来调音。

瑟长120~170厘米(47~67英寸)不等,有雅、颂、大、小之别。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大瑟二十七弦、小瑟有十五弦。相传古代的瑟有50弦,《汉书·郊祀记》载:“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20世纪30年代,郑觐文创立的大同乐会又对瑟进行了改良,制作了50弦的庖牺瑟和100弦的大瑟。

瑟的音质饱满,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其音域五声调式可覆盖五个八度。可以独奏或合奏,或者用来伴奏歌唱。古代常与古琴或笙合奏。演奏者一般将瑟横放于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弹奏。

扩展资料:

瑟的起源——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琴和瑟合奏神人畅感受

首先祝贺你能制作出这样高水平的漆画花瓶!愿你今后有更大的成就!

漆画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和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韩非子·十过》中曾说四千多年前舜禹在位时,因使用髹漆木器,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殷商时代,漆液中不仅已开始搀合各色颜料,并且出现在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工艺,开汉唐“金银平脱”技艺之滥觞。

历西周春秋,漆器制作工艺日精。河南浚县辛村西周晚期墓中发现的漆器上“蚌组花纹”可作为漆器上纹饰的开始。漆画是指古代彩绘漆器上的装饰画,而并非泛指一般的漆器上的“髹漆”工艺。在漆画艺术中,应用油漆的方法虽然很重要,但也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另外它也有着与壁画、帛画不同的表现技法。

漆器是中国最早发明而独有的艺术品,漆画是漆器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漆画历史悠久,最早可以推溯到商代。商代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纹饰装饰技法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

春秋战国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并逐渐取代青铜器,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前代。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湖北荆门包山大冢战国楚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漆画,是当今世界上最早、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央在少监府专设“东园匠”专门监督官吏漆器制作,并在蜀汉、广汉郡置工官负责监造各种精美的涂有纹饰的精美漆器,西汉辞赋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描绘蜀汉、广汉郡生产的雕填、螺钿、金银扣等名贵漆器制作的盛况时写道:“雕镌钿器,万技千工。

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与此同时,民间作坊也分布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等地。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漆器180多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随葬漆器达七百多件。随着漆器的大增,漆画创作也进入高峰期。近五十年来,在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乐浪郡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采的中国汉代漆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漆画较少,但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三国中期东吴右军师大司马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数量惊人、器物造型繁多、色彩斑斓,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漆器装饰的水平。南北朝时期在装饰艺术方面最明显的创新是绿沉漆和斑纹漆的发明。斑漆、绿沉漆等漆器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打破了自战国以来千年不变的黑、红传统主色调。

山西石寨山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彩绘人物故事漆画屏风,既是一件古代髹画工艺品,又是一幅北魏绘画真迹,堪称一绝。隋唐以后,漆器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一反以动物纹为主的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花草纹、人物山水纹等,构图自由华丽,呈现出一派盛唐之风。

如现存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髹漆屏风,屏面绘制丰满端庄的盛装仕女,或立或坐于树石之间,画上还用鸟毛贴饰,是唐代漆器装饰技法的经典之作。宋代漆器已从高档奢侈品逐渐走入日常生活,体现了漆工艺民用化的特点。器物装饰一反唐代的丰满富丽,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以器身线条优美、色泽素雅为特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出理性的美、静态的美、含蓄的美、内向的美。

图案构成上一般以人物楼阁为纹样主题,衬以山水鸟兽,边缘饰折枝花卉等,具有工笔画的效果。表现人物题材的作品,具有很浓厚的风俗画意趣,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戗金花卉人物连瓣式漆奁、戗金人物图长方形漆盒,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元代雕漆构图简练,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腴圆润的花纹。

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装饰纹样有花卉鸟禽、山水人物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改变以往折枝、小朵花卉的衬托地位,而多采用大朵花卉满铺的图案化表现手法。如杨茂传世雕漆珍品剔红花卉纹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红观瀑八方盘皆是如此。

明代漆器装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装饰题材、纹饰结构及其装饰手法等更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就装饰题材而言,大凡山水、祥云龙凤、花卉虫鱼、喜庆吉祥等纹样无所不包,图案活泼、自然、大方,既具有传承性,也不乏创新性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充满着生气。

髹饰品种日渐增多,在工艺上达到极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厌精,工不厌细,谨严细致,似已达到极限,无可逾越。清代漆器装饰艺术在继承明代的技法上,装饰日趋纤巧繁琐。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间的漆器装饰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雄伟气魄,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用色繁复,油彩、漆彩并施,雕饰满目,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华贵,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装饰水平的是清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漆器。道光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衰弱,漆工艺也逐渐走入低谷,雕漆等重要髹漆工艺门类已经失传,其他品类的漆器,此时虽然能生产,但水平低劣,已无法同鼎盛时期相比了。

  漆画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

其内容多与器物造型紧密配合。漆器的彩绘风格主要是线条画与平涂画相结合,这种画法可能是从青铜器上冶铸的平块花纹和线条纹饰发展而来的。由于彩绘的工具是毛笔,因此漆器上的彩绘线条显得比较流畅。在器物上描绘的纹饰,线条匀称,有的细如春蚕吐丝,显示了高超的技艺。

中国画人物线描技法高古游丝描亦源于漆画技法。

  一、先秦漆画

  夏代髹漆工艺比较简单,漆器用色不多,只有浅雕与漆绘两种。商代髹漆工艺比前代有所发展,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一般在红漆底上,用黑漆绘花纹或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花纹,对比色运用较好,有明快之感。

这一时期不仅大量用漆做装饰,有的还运用了浅雕、漆绘、镶嵌绿松石和蚌片以及贴金等相结合的技法。漆器纹饰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

如河北蒿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台西圆形漆盒,其一就用朱漆黑彩绘出饕餮纹和圆点纹;其二为朱地黑彩,纹饰为云雷纹;另外26块漆器残片绘为饕餮纹、夔纹、圆点纹、雷纹和焦叶纹五种纹饰,在云雷纹和饕餮纹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其形状有三角和圆角方形两种,且多镶嵌在饕餮纹的睛部和眼角;河南罗山天湖商出土的缠丝黑漆木?脑蛲ㄌ搴谄幔晕宀闼肯吖钩煞礁裨评孜疲话惭艉罴易?001号大墓的三件漆抬盘,采用了嵌石片、蚌片、角牙等技法,通体髹漆,饰花纹;殷墟商后期小屯墓出土的漆豆,其腹上为夔纹和圆涡纹,足上为饕餮纹。

  西周时期,漆器装饰艺术比之前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彩绘与镶嵌蚌泡或铜饰片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图案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如湖北圻春西周遗址发掘出的漆杯呈圆筒形,黑色和棕色地上绘红彩,纹饰分四组,每组由雷纹或回纹组成带状纹饰。第二组中还绘有圆涡纹蚌泡。

每组纹饰间均用红色彩线间隔。使用铜饰片见于琉璃河M1193大墓的漆盾,上嵌饰人面纹女孩圆形、菱形铜片饰。西周时期漆器装饰类别和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装饰题材范围扩大,丰富多彩,纹样复杂多变。除了已有的动物纹、几何纹样、饕餮纹、云气纹等之外,又出现了植物与人物题材。

其组合形式有独立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当时还有一个主要特点是使用了地纹。如湖北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残漆杯,黑色和棕色漆为底,朱漆彩绘有回蚊、云雷纹、涡纹和线条纹;陕西茹家庄西周墓M1甲、乙两室出土的木棺黑褐色彩绘漆皮,纹饰多为云纹;岐山贺家村西M113和M52周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以朱黑色漆彩绘几何化的动物纹;灵台草坡、洞山西周墓漆棺,纹饰为朱、黑相间的云纹、草纹和几何纹,陕西韩城梁带村考古发现的龙纹漆器遗迹(图3)等等。

可见,此时期的漆器纹饰,从商代以动物纹为主体,到西周逐渐转变为几何纹占主导地位,而且西周晚期漆器纹饰的几何特征更加明显,漆器多镶嵌蚌泡,加强了漆器纹饰几何化的造型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前代。

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战国时代,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它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以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绘画也可以根据审美需求不断花样翻新。于是,它在许多领域逐渐取代了青铜器。

漆器器皿以南方的楚国最盛,这与漆树生于南国有关。楚国的漆器类别繁多,应用广泛:家具有床、几、案、俎;容器有笥、箱、盒、奁、匣、豆、杯、樽、壶、觞、卮等;卧具有枕、席等;妆具有梳、笄、簪、等,乐器有琴、瑟、笙、笛、排箫、鼓、鼓架、钟架、磬架、鼓槌、钟杖;兵器有甲、盾、弓、弩、剑鞘、矢菔、箭杆、?模辉峋哂泄住⒏牬病⒛举浮⒄蚰故蕖⒒⒆⒎铮辉悠饔胸啊⑸住⑹终取⒒⒆印⑷葡甙簦煌嫖镉凶痢⒛韭埂⒉┚撸傩暗取;婊剖卧虼秤氪葱虏⒋妫辛铩⒛袷蕖⒃评住⑷恰⒄巯摺⒘庑危⒊鱿址从车笔鄙缁嵘畹耐蓟玑髁浴⒊德怼⒏栉琛⒀缋帧⒎课荨⑹魇唷?

  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显然从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的云雷、夔、凤、蟠螭、蟠虺等纹样脱胎演化而来。

但商、西周青铜器上严整的禽兽纹样至本期往往被分解、打散、变形,然后进一步图案化,再配合器物的造型,予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形成无数充满运动感的神采飞扬的奇异画面。尤其是云雷纹等自然气象纹,在战国漆器装饰纹样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常见的有纯用云气纹或转化为云形结构的龙、凤纹组成画面。

这些纹饰萦回舒卷,相互勾连,飞舞灵动,给人以大气盘旋般的深邃感和生命机能的活跃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战国漆画中的禽兽、神怪、人物形象与《山海经》、《楚辞》等古文献所记载描写的天地、山川、神灵内容十分吻合。如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漆棺上描绘的引魂升天的羽人、鸾凤、人面鸟身珥蛇践蛇的“禺疆”、“其身九曲,有角骶”的“土伯”,衔烛以照太阴的“烛龙”;漆衣箱上描绘的“后羿射日”;战国中期长台关楚墓锦瑟漆画上的人面鸟身鸟爪、张翼的羽人,御龙遨游云气间的神人;曾侯乙墓漆棺、湖北江陵楚墓木雕座屏、湖南长沙颜家岭楚墓漆奁上都有啖蛇的大鸟,以及一些虎座上的飞鸟、镇墓的怪兽等,这些琦玮瑰丽的神怪画像,使得战国漆画成为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与激情的、包含着丰富神话内容的艺术世界。

战国漆画中也有现实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如曾侯乙墓鸳鸯形盒两侧的撞钟击磬图和击鼓舞蹈图,长台关楚墓锦瑟上的狩猎、燕乐场景等。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也都具有造型夸张,乃至奇特怪诞的特点。

  战国漆画以朱、黑两色为基调,继承了“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

除朱、墨两色外,还使用了黄、蓝、绿、白、褐、金、银等10多种色彩。总体感觉是对比强烈,变化丰富,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派。纹饰或作二方连,或规则、或自由;有的运笔工整,有的挥洒奔放,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有多种装饰方法,如彩绘、镶嵌、针刻、雕镂、金银铜扣和金银彩绘等。

  目前出土的先秦漆画代表性作品有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迎宾出行图》,长沙颜家岭等出土的狩猎及舞蹈彩绘,信阳长台关出土的锦瑟漆画残片、凤鸟虎座鼓架,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棺、漆盒、漆箱上的漆画,湖北江陵纪南城“凤鸟形双联漆杯”,江陵九店乡出土的“彩漆鸳鸯木雕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漆盘上的装饰性绘画等。

这类漆画,目前以湖北江陵、随县,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出土最多,简介如下:

  1、《迎宾出行图》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漆画,是当今世界上最早、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高5。2厘米,通幅长87。

4厘米。表现的是楚人迎解宾客到来时的场面。画面画以枝条婆娑的柳树为间隔,描绘出场景各异、相互联系的人物,车马及动物活动的情节。树共有五株,树枝有二枝、三枝、四枝、五枝之分,将画面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五枝树–三枝树–三枝树–四枝树,内容为宾客在途中行进,主人准备驱车前往迎接。

其中以两株三枝树将这一段画幅分为三个单元,两株三枝树分别代表主人和客人的起始地。两株三枝树之间绘以疾迅奔跑的一豕一犬,以此象征性的表示主客之间存在着的空间距离。在三枝树和五枝树之间,为三马驾车,车上三人,车后一随从。这是宾客的队伍。在三枝树和四枝树之间,有五人立在交谈,有二马驾车准备出发迎接客人的到来。

第二部分为四枝树–二枝树–五枝树。宾客已至,前有主人列队迎接,仆人跪地恭候,后有前去迎客的马车和随从紧跟其后。其中两枝树在这里的象征宾主两方会合。

  与早期样式比较,从这幅漆画还可以看出楚国绘画风格的新样式的形成与进步:首先,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存在。

虽然画法稚拙,只是将远处的人物稍稍抬高,但空间感却产生了。第二,用流畅圆熟的线条表现精微的细部,代替剪影式的形体,形成中国古代最早的线描人物画(游丝描技法)。第三,绘画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各种物体按实际比例描绘,情节合理有序,人物服饰、车马形制等根据聘礼的典制。

包山2号楚墓《迎宾出行图》

  2、曾侯乙墓内棺漆画 1978年5月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时代为战国早期。漆画在内棺左右侧板及头档上,外表以生漆为地,用黄、黑、灰三色装饰图案和神异图像。其神异图像绘于左右侧板户牖纹图案两边,内棺左右侧板漆画基本对称,画面用整齐的方框分割成各相对独立部分。

内容诡秘,并以蛇形图案为主要装饰。神异图像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人面鸟身者四躯,皆头著两尖饰物,两翅舒展,一手握戈腹部画鳞纹,两腿叉开,有扇形尾翼,有的专家认为是引魂升天的“羽人”;第二类为戴假面者八躯,头颈都有复杂饰物,胸腹饰兽面,执双戈跨下若火焰状纹,有人认为是驱鬼逐疫的“方相氏”第三类为羊首人身者八躯,位于方相氏下,两腮有长须,亦持双戈,有人认为是方相氏率领下由百隶装扮的神兽。

第四类为四只状若大鸟者,位于神怪形象之上,鸡头,长颈,直立,振翅张爪,其身左右对称,被认为是负载灵魂升天的鸾凤。此外在内棺正面头档上,尚画有朱雀、白虎。朱雀昂首而立,一足曲举,一足踏白虎背;白虎张嘴吐舌,回首顾盼姿势雄健。画法颇为严谨,线描健劲匀整,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乐舞图》,笔法粗细不一,或平涂或仅有轮廓,较“内棺漆画”率意洒脱。而这些奇异的人与动物混合的形象,与棺上所画又颇不相同,或为巫人娱神化装之。,更多地受到当时楚文化的影响,带有原始绘画的遗风,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较多的天真和质朴。

那些运动的人体、奔跑的野兽、流动的云气,所表现出来的是赋有生命力的精神。这种构图类似于现代图案设计中的“地毯式”画法。

曾侯乙墓内棺漆画中的神像和鸾凤

  3、曾侯乙墓内漆鸳鸯盒 曾侯乙墓出土的随葬品,1978年5月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鸳鸯形,头与身用木分别雕成,颈胸以榫铆连接,可自由转动。腹内剜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孔盖上浮雕夔龙。翅微上翘,尾平伸,足蜷曲呈卧伏状。盒身以黑漆为地,彩绘图案与颜色因不同部位而异。颈部与腹前朱绘鳞纹,填以小黄圈,翅部、尾部饰红、黄点相间的曲折纹带,并以绳纹与线纹分隔成若干区。

腹部两侧,分别在面积7×42厘米的画面上各绘有一幅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罄图,用朱漆绘单足伫立的对称双凤,凤嘴中衔横梁,梁上悬钟二枚,凤足上部置磬架横木,悬挂两个石编磬,一个兽头人身的乐师正手持钟棒背向撞击编钟。右侧绘击鼓舞蹈图,画面中间以一兽为鼓座,上树建鼓。

一旁绘一戴冠兽形人,双手持鼓槌轮番击鼓;另一旁绘戴冠佩剑武士,双手舞动长袖,正应着鼓声翩翩起舞。这两幅图中人的形象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造型奇诡,线条流畅,在方寸之地,惟妙惟肖地将庞大而壮观的乐舞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充分体现出小中见大、博大恢宏、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

此盒不仅是难得的艺术佳作,而且为研究当时演奏钟、鼓提供了实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漆鸳鸯盒

  4、《狩猎图》 长沙颜家岭出土的战国漆奁,绘有奔鹿、争食之鸟,以及弯弓射箭的猎人。并画有一树,极为生动逼真,笔法婉秀多姿,饶富画意。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5、凤鸟虎座鼓架 1956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附近一座战国楚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凤鸟虎座鼓架是战国时代楚国特有的器物。先用木雕成型,再髹以彩漆,以纹饰,集髹漆、雕刻、绘画于一体,富有楚文化的独有特征,也是宝贵的艺术精品。长台关楚墓出土的这座凤鸟虎座鼓架,通高162厘米,长140厘米,宽26厘米。

座为两只相背的老虎,张口,齿外露,椭圆眼,尾上举,四肢 前屈,作蹲伏状。体染黑漆,并饰银灰色云纹象征皮毛。两虎身上分别站着一只凤鸟,两凤相背而立,昂首,振翅,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凤鸟衔珠,蕴含吉祥之意。凤鸟通身染黑漆,以灰漆画出羽毛等纹饰,头部为卷云纹,颈部饰鳞纹,背部绘变形三角纹,尾翅部先雕出一根根的羽纹,然后再沿每个羽纹的轮廓,描以纤细的绒毛,十分精细。

其凤鸟犹如冲天欲飞的雄鹰,雍容华贵,伟岸英武。虎则身躯矮小,其神态似承担不了凤鸟的重压。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楚文化的独特光彩。

信阳长台关出土战国凤鸟虎座鼓架

  6、彩漆鸳鸯木雕豆 1973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九店乡雨台村境内雨台山发掘了500多座战国楚墓,获得随葬品4000多件,其中漆木器达900多件。

彩漆鸳鸯木雕豆则是其中精品,现藏荆州市博物馆。豆高25。5厘米,由盘、柄、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盘深5厘米,座高4。4厘米,柄径3。5厘米。柄座上彩绘对称的三角形云纹和卷云纹,显得庄重而沉稳。盖与盘合为一体,被雕成一只鸳鸯。鸳鸯敛翅卷足,头、身、翅、足、尾毕现。

各部均用金、黄、朱红、黑诸色精细描绘,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可能是楚国高级贵族举行隆重典礼时的礼器,因此作为殉葬品与主人永远相伴。

江陵雨台山战国楚墓“彩漆鸳鸯木雕豆”

  7、战国漆器圆盘 1967年出土于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圆盘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

把你的原照片做了简洁的修改,保存好吧!它是你奋斗成长的留念!

琴与瑟的音色区别

  五弦琴比较少见了啊,很民族的感觉,如果你是女孩子弹七弦琴其实满好的啊……琴的价格不大清楚,倒是买一好吉他花个三五千的都有了,刚开始学的时候其实用不到特别好的,而且也挑不好,可以先买一差不多的练习。13的年纪练乐器可以了,没问题。  五弦琴,高山族弹拨弦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老。流行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布农、泰雅等部族地区。我国许多古老的弦鸣乐器,如琴、筝、筑等,都曾经历过五弦的形制。《尚书》有:“舜弹 五弦之琴。”《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1978年,我国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 战国初期)出土了一张五弦琴,它与文献记载的筑相近。虽然高山族的五弦琴不能和汉族先民创制的五弦乐器相媲美,但它同属于历史久远、形制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从古代起,五弦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高山族先民在捣米时,才弹奏五弦琴以伴劳作。这种习俗世代相衍,据日本音乐学学者黑泽隆朝先生1943年到台湾考查,高山族布农部族中还有弹奏五弦琴的老人为他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台湾的五弦琴现在已很少见。形制古老的五弦琴(图),分上、下两个部分,由音板、弦钉、弦柱、琴弦和共鸣箱等构成。上部的音板,多使用质地较软的松、杉木料制作,板长40厘米、宽12厘米、厚2厘米,在距音板两端2厘米处,一端钉有五个铁钉作为系弦的弦钉,钉距2厘米;另一端置有五个铁或木制小棍作为拴弦的弦柱,柱距2厘米。弦钉与弦柱之间,张以五条琴弦,弦下不设柱马。古时的琴弦,多采用麻丝捻合而成;后来才逐步改为丝弦或钢丝弦。下部的共鸣箱,呈长方匣形,多用质地较硬的木板钉制而成,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2厘米,也有使用洋铁桶代用的。五弦琴的音板与共鸣箱既分离、又合用的乐器形制,与我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年前的琴、瑟、筑的结构相似,概不是巧合吧。演奏时,将五弦琴平置于地面上,奏者席地而坐、倾身弹奏。左、右手各执一根小木棍或木制拨片弹拨琴弦发音。五弦琴是根据布农部族特有的民歌音调来定弦的,琴弦依次定为:g、c1、d1、e1、g1。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民间舞蹈伴奏。  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的情性。约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标记音位。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声音是让人迷恋的,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如郭熙的《早春图》,又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中国历代流传着不少有关古琴的美谈。西汉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这是以古琴为媒的爱情故事。三国孔明以其过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时,焚香操琴,成为后世戏曲中久唱不衰的经典故事。  古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2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