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理学和心学区别(理学和心学是什么关系)

2023-05-08 18:24:05自我学习1

理学和心学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一、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

二、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三、关系: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和联系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一、性质不同

1、陆王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与其他儒家学者不同,心学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先哲开始“哲学化”,新儒学应运而生。但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思想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做出的贡献。

2、程朱理学: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二、派别不同

1、陆王心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

2、程朱理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三、基本观点不同

1、陆王心学基本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程朱理学基本观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理学跟心学

由南宋起,道学就分为两派:理学和心学。如通常所说,理学重的是道问学,心学重的是尊德性。尊德性就是求不失其本心,用陆的话说,这是知本,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

失其本心,有原因,是为物欲所蔽。所以修持的重点是去蔽,恢复心的本然。

心至上,明心见性就可以不随着经书转,这与理学相比,是更靠近禅了。

理学和心学的比较

1.范畴不同 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以天理为依据,是天理的演化。宋儒把三纲五常等基本价值就说成天理,这里面有个问题,既然一切都是天理,那么善恶也都是天理。 心学是理学在处理普遍理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时,以普遍性理性为先,普遍理性在形式上是先验的。经过几百年讨论后,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关系被颠倒过来。它的哲学表述就是“心即理”、“良知之所知便是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出”、“人欲之恰当处,便是天理”。

2.强调侧重不同 心学强调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理学研究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理学和心学是什么关系啊

1.

范畴不同 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以天理为依据,是天理的演化。宋儒把三纲五常等基本价值就说成天理,这里面有个问题,既然一切都是天理,那么善恶也都是天理。 心学是理学在处理普遍理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时,以普遍性理性为先,普遍理性在形式上是先验的。经过几百年讨论后,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关系被颠倒过来。它的哲学表述就是“心即理”、“良知之所知便是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出”、“人欲之恰当处,便是天理”。

2.

强调侧重不同 心学强调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理学和心学的区别

1.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实质相同: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心学和理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道家和儒家是相互敌对的两个派别。 理学、心学和仁学都是儒家的派别,其中心学和理学是宋朝时分裂的两个敌对派别,仁学是到谭嗣同才正式分裂的,相对来讲没有直接冲突。

理学和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学士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的地位和影响: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理学起源于宋朝。初期是由部分儒学大家吸收了道家思想而应用到讲学中。特别是在关于认识宇宙的形成、认识人类的起源、认识自我的确立这三个方面,完善了儒家这方面的不足。大家知道,孔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人,后世儒士也恪守这点。 况且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演变,在当时确实是无法考证的。因此儒家讨论的中心多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人与自然这方面,都是持有的“敬而远之”的态度。

至于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恰恰以人与自然的相顺相应为其思想的灵魂。虽然与儒家在积极改造自然方面有一些出入。但在从善从义的大局是殊途同归的。因此随着后来儒家教育中对人生、世界起源的理论依据越来越紧迫,便被拿来为儒所用。其间形成的学说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广义理家” 注:儒、释、道是三家,不是儒家三分。。汗。 当然这里面基本没佛教什么事。 有立就有驳,文人相轻是历来劣习,可却成了其理论完善和革新的动力,万物真是既矛盾又统一!(这里说远了)。朱熹兄弟为代表的一批大儒想彻底剔除融合的道教思想的“老子”招牌,便把“广义理家”思想和理论抽丝剥茧,逐个批判。而在批判的大旗下,任然无奈的吸收着道家的精髓,只是在名称上改头换面而已。 因此说理家是基于对道家的批判而成立的,不如说实质上是对道家的糅合而成立的。儒家太重“正名”了,太重“面子工程”了。批判只是幌子,吞并是目的。后来把穿了儒家衣服的“老子”思想,就叫“狭义理家”,后世说的“理家”都指“狭义理家”。 从这个方面来讲,“朱家军”是成功的,虽然有挥之不去的道家影子,却连衣服带名字都换了,叫儒派“理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2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