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诗的意思是什么(《蜂》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2023-05-09 16:20:08自我学习1

《蜂》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蝉》吧!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

古诗蜂的诗意是什么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意: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人民,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罗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中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四年级下册蜂的诗意

爱看书的小蜜蜂,指爱学习的好孩子。

古诗《蜂》的意思

以下是蜂古诗全文及解释: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这首咏物诗所描写的是蜜蜂采蜜的情景。在前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蜜蜂占据了所有的领地,表现出蜜蜂的辛勤和努力。而后两句则是对蜜蜂的感慨,表达出对蜜蜂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寓意着作者对于劳动者的钦佩和肯定。整首诗简洁明了,富有哲理。

《蜂》的古诗诗意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此诗借咏蜜蜂采花成蜜的辛苦,来比喻农民辛劳成果的被剥夺-当你们从山上辛苦采得百花回来酿成蜜后,蜂儿自己并未享受到,便全被人们拿走了。

  蜂儿啊!你们到底是在为谁辛苦,为谁把蜜酿甜呢!“为谁辛苦为谁甜”,今人都说成“为谁辛苦为谁忙”,都用来感叹许多苦心的枉费白流,和对自己辛苦所得的被剥削的不满。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希望的落空和自己的辛苦劳累奔波,到头来不知为的是什么的怅惘。

蜂诗意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蜂古诗意思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意:

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鬼东西?

唐 - 罗隐 -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题目】:蜂

【内容】: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意思是: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蜂的诗意简短

“无蜜不招彩蝶蜂”这个成语可以诠释为:有蜜就有彩蝶和蜜蜂聚集,因此有钱财就会有人涌来。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种芝兰的人,每天都四处散发芳香的气息,吸引了许多蝴蝶和蜜蜂前来访问。

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像彩蝶和蜜蜂一样,人们会被名利、财富等表面光鲜的东西所吸引,但这些东西往往只是表象,隐藏着权力、利益的暗流涌动,需要谨慎处理。

蜂古诗意思全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蜂这首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一节复一节"和"一节全一节"都是唐代李白的名句,分别出自《将进酒》和《望天门山》。下面是这两首诗的译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浓。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明。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译文:

您可见过黄河之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涌到海不再回?

您可见过高堂明镜前白发悲愤,早上还是黑鬈鬈的青铜色,傍晚就沧桑得如同白雪了?

人生英才如我,必有所用,便使那金樽弥足珍贵,不要空对着疏月。

天然的穗我材沉重,就算我落得金钱千累,一旦散尽,再度聚拢。

烹煮牛羊,唱着大曲,让我们一饮痛饮三百杯。

指不定我们的时光就像这样流水地般流逝不止。

那蔚蓝的院子里有青翠的葵花,早上露气沁润,将近中午时光热量增大。

阳春溢满德泽,万物得以生光明。

虽恐怕到了秋天,枝头叶片将变成金黄,华美,然后凋零,消逝下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断了楚江的开阔,碧水就在这里回望东流。

两岸翠绿的山崖对峙而出,惟有一艘孤舟,朝阳下来,游向远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2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