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王爷和贝勒爷区别(王爷和贝勒爷区别在哪)

2023-05-11 08:54:05西部百科1

王爷和贝勒爷区别在哪

我们常在一些清朝宫廷剧里头看到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之类的称谓。

亲王当然是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后面的这三种称谓,却是比较容易让人混淆的。

尤其是贝勒贝子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知情的。

首先这些称呼都是清朝皇室成员才有的,其中“阿哥”最容易理解,那就是皇子的意思。就是人家满族的一个特有称呼而已。就跟他们管父皇叫皇阿玛,管母后叫皇额娘一样。

而贝勒与贝子则就不一样了,这个称号是“爵位”,是清朝皇室爵位系统中组成部分。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阿哥是皇帝老子的儿子们,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

如果要将阿哥跟贝勒贝子做一种区分的话,大家只要知道阿哥是没有被受封过的人,那就等于知道贝勒贝子是受封过的。

至于贝勒和贝子,虽然同为皇族,称谓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却相差不少 !

在满族皇室贵族之中,贝勒是简化过的,它完全称谓是多罗贝勒。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

在清朝还没有建立之前,女真的贵族等级真的是超级简单,大家长的所有儿子统称为贝勒,所以那个时候的贝勒,不管是地位,还是待遇,都是相当之高的,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区分。

比如在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便是贝勒。像著名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其权力仅次于努尔哈赤。

但清朝建立起来之后,满族皇室正式确立了封号等级制度,皇太极引入汉族制度,设置亲王郡王,于是乎贝勒排在第三,至于贝子,自然就是排在了第四。

一般来讲,皇子们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被封为贝勒,或者贝子,一般是15岁左右。而成年后,皇帝会按照其功劳大小或者重视程度,再为儿子们加封,即郡王、亲王,没有加封的则一直是贝勒。

而对于大多数皇子来说,这些爵位可能就是他们顶点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由于他们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能家中世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则就是贝勒或者贝子。

其中亲王的儿子封贝勒,郡王的儿子封贝子。然后这样一级一级传下去。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世子(准亲王),其余封多罗贝勒,郡王一子封长子(准郡王),其余封固山贝子。

如此看来,两者虽说有所区别,但是也有共通点,那就是所谓的世袭制,就是说,除了有功有恩得到受封之外,世袭是比较容易让大家理解的。

最后总结一下,皇帝的儿子统称阿哥,而贝勒和贝子,分

王爷 贝勒爷

一、爵位不同

王爷有王爵封号;阿哥无爵位;贝勒宗室封爵第三级,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具体情况。

贝勒一般没有什么实权。

二、出身不同

王爷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阿哥多指清代没有成年的皇子,出身宗室。

贝勒属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

三、服饰不同

王爷的服饰有专门的规制;阿哥无固定服饰;贝勒的服饰规格低于王爷。

扩展资料

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参考资料来源:

王爷和贝勒爷的区别

亲王、贝勒、郡王、贝子是清朝特有的爵位,都是清朝的贵族,只是级别有所不同,多为王室亲属或功勋卓著之人。清朝年间除世袭罔替的爵位外,爵位依次降低,一般来说亲王的儿子一般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贝勒,贝勒的儿子封贝子。

如下:

1、和硕亲王,简称亲王,为诸爵位中的等级最高者。册封对象为与皇帝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皇叔伯、皇昆弟、皇子孙等功勋卓著者。

2、世子,第二等爵,位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亲王嫡长子奉特恩封为世子。

3、多罗郡王,简称郡王。第三等爵,册封对象与亲王相同。

4、长子,第四等爵。郡王嫡长子奉特恩封长子。

5、多罗贝勒,简称贝勒,第五等爵,多用作皇族近支初封爵位。

6、固山贝子,简称贝子,第六等爵,贝勒嫡长子降等封贝子,亦多用作皇族近支初封爵位

王爷和贝勒有什么区别

区别主要在时代、所封人群和等级这三方面。

1、时代不同。

贝勒是清代宗室的爵位,是清朝才有的。

而王爷则是早从汉朝开始的,那时候就盛行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2、所封人群不同。

有贝勒爵位的人都是皇室出身。

而王爷既可以是皇室出身,也可以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如韩信等。

3、等级不同。

贝勒是宗室封爵第三级,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而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为第一级。

王爷 贝勒爷级别排序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爵位等级,一般来说都是皇族的封爵,至於封那一个就视乎本身的功勋和皇帝的爱憎而定(世袭例外)。但并非如楼上所说异姓不王,除去汉人不说,蒙古各部落的首领都多封王爵,如僧格林沁等。

王爷和贝勒爷区别在哪里

 不是, 贝勒是清代宗室的爵位,是清朝才有的。

  而王爷则是早从汉朝开始的,那时候就盛行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王爷和贝勒爷区别在哪儿

王爷:是皇帝的兄弟、或是皇帝的儿子特别受宠的也可以封王爷。阿哥:皇帝的儿子是阿哥。贝勒:是王爷的儿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级。例如,原来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为郡王,今改为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今改为贝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规定,应封爵者,在20岁要经过国语(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雍正、乾隆年间,又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间对考试的等级又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

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级授封。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则降二级授封。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则降三级授封。至于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则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若应封奉恩将军者,无爵可降时,要给以停俸的惩罚。应降一级者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凡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准再参加考试。

皇族爵位: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唐朝皇帝的兄弟封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封亲王世子,二儿子等其他儿子封郡王,多不世袭,子孙往往要降封。

王爷和贝勒的关系

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

周代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后世则称继承王爷、诸侯爵位者的正式封号为世子,多由嫡、长充任。在汉朝初期,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来为了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延习不改。另外,对于贵族、高官的儿子们习惯上也称世子,以示尊重,但这不是正式的称呼。

贝勒爷和王爷哪个地位大

“王爷”是对亲王、郡王的尊称,而且亲王的地位更高。

”贝勒爷“是对贝勒的尊称,是爵位的第三级,低于郡王,高于贝子。

王爷贝勒爷是什么身份

所谓王爷并不是一级爵位,而是对亲王、郡王的一种俗称、或者说尊称也可以;贝勒则是清朝的一级爵位。清朝的贝勒肯定没有王爷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宗室爵位系统还是外藩爵位系统,贝勒都排在亲王、郡王之后。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其中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中都有亲王、郡王、贝勒。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便是爱新觉罗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类,对应不同待遇。入八分者享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并且在封爵时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不享受以上待遇,仅享受俸银、禄米及与爵位相关的政治待遇。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属于入八分序列。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属于不入八分序列。同时,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每级又分为三等,主要是俸银、禄米的差异,品级相同、政治待遇相差也并不太多。没有获得爵位的宗室黄带子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获准穿戴四品武职顶戴袍服。

外藩爵位是清朝出于统战需要而设置的一个爵位系统,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不在其列)、回部、西藏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外藩爵位大体和宗室爵位类似,同时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汗、塔布囊等爵位并取消了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在宗室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亲王、郡王的第三等级;在外藩爵位系统中,贝勒是次于汗、亲王、郡王的第四等级。但是,无论在哪个爵位系统中,清朝的贝勒级别都是低于王爷(亲王、郡王)的。

那么,清朝亲王和郡王是父子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明朝实行的是血缘封爵,亲王除了一个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之后代代循此例递降。因此,明朝除了明太祖初封、追封的几位本家大爷、兄弟、堂兄弟、侄子、堂侄和侄孙靖江王朱守谦(靖江藩因为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实际上享受了超过所有郡王、略低于亲王的待遇)之外,郡王都是亲王的儿子!当然,通过承袭获得爵位的郡王除外,他的父亲是郡王而不是亲王。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些因军功被追赠郡王爵的异姓功臣,但是他们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只是荣誉性质的,不在讨论之列。

清朝则完全不同,清朝宗室封爵是以血缘为基础,参考功勋封爵,并且实行了降等袭爵和考封制度。因此,清朝的贝勒有可能是王爷的儿子,也可能不是!以郡王为例,郡王去世之后,他的一个儿子可以降等承袭贝勒爵位,那么这位贝勒自然是郡王的儿子。但是,郡王的儿子却不一定都是贝勒。因为清朝对于没能承袭爵位的宗室黄带子实行了考封制度,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确立基准爵位,然后组织考试,以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基础上降等,全优授予基准爵位,有优有平有劣降等,太差的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因此,清朝亲王、郡王的儿子中也可能出现低爵位者、甚至闲散宗室!

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一类特殊人群,那就是铁帽子亲王、郡王,他们的后代中有一支始终可以承袭亲王或郡王爵位,无须降等。但是,没有承袭爵位的儿子同样要参加考封,没有特权。因此,铁帽子郡王的袭爵儿子依然还是郡王,就不是贝勒了。而且,清朝的爵位并不是只初封亲王、郡王,也可以以贝勒、贝子,甚至更低爵位为初封爵位。这个时候,贝勒很可能与郡王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或许他只是远支宗室而已。以晚清巨贪奕劻为例,他虽然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但是因为不是承袭爵位的儿子,他的父亲绵性只考封了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到奕劻这里就只剩一个辅国将军爵位了。不过,时来运转,因为大爷绵愍绝嗣,先前过继的嗣子奕彩又因为国丧期间纳妾被革爵,奕劻最终被过继给他大爷绵愍为嗣子,后来又晋爵贝子、贝勒。因为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奕劻最后居然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亲王!虽然奕劻曾经获得过贝勒爵位,但是他的父亲绵性却不是郡王。

清朝的外藩爵位因为属于统战性质,与宗室爵位又有着很大不同,清朝的外藩爵位绝大部分是世袭罔替的,差不多和宗室铁帽子差不多。但是,同样只有一个儿子可以承袭,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受封爵位,那他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外藩郡王的儿子中有一位还是郡王,但是其他儿子可能什么也不是。以著名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例,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承袭了亲王爵位,但是如果僧王还有其他儿子,那么其他儿子如果没有封爵,他就什么也不是!并不能像宗室黄带子那样参与考封。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因为这里面比较复杂,几句话并不能完全说清楚,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3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