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如何当上皇上的(刘邦怎么成为一代帝王)
刘邦如何当上皇上的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世人喜欢传颂的自然是他蹭酒席、好吃懒做这样的故事。但是容易忽略的是刘邦的胸怀和大志。举一例,刘邦可以做出非自己阶级所做的事,足见其伟大。刘邦入秦后,面对金银珠宝、香车美女、酒池肉林,可以以大业为重,不去享乐,还军灞上。现在我问你,换成你你能不能做到?须知刘邦不是出身名门,不是从小见惯了物质财富的,与你我成长环境并无二致。现在不是给你一栋别墅、一个美女,是整个中国你随便玩,天下女人随便睡。我估计大家连前者都抵挡不住……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一、刘邦能力远远超过常人
要知道,刘邦这一路是杀过来的,不是一般理解的摘桃子,他独立领军击败的杨熊,在西汉辩士的口中,也是与章邯、卫青并列的人物,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由实打实的战绩来看,刘邦个人的组织能力、战术指挥能力绝对超乎常人。
二、他的品行问题
战国、秦、汉初,整个社会弥漫的就是现世的建功立业,对于生前富贵有变态的追求,最典型的就是吴起杀妻与李斯的老鼠理论。君臣之义,在当时通用的伦理来说,就是朋友之义,而非绝对君主制,君臣之间等于是交换关系,你给我富贵,我给你忠诚。
那么,除了极少数道德洁癖者来说,对于主君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严守交换的“契约精神”。
三、刘邦本人恢宏大度
“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我对得起天下的豪杰贤士功臣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次交易,我够仗义了,剩下看你们的了。而汉高祖真正的人格魅力,也就是真正尊重“契约精神”,交换关系。
这些人,作为主动和被动的合伙人,确实命运多舛,可真正的“功臣们”,与汉室同心同德者,真是“大小兄弟不曾坏过一个”,顶多就是把持关中的萧何曾经入狱敲打一二,其余人等,都可安享富贵。
可见,刘邦的“权力契约”执行得还真不算差
刘邦做皇帝以后,令萧何制订汉律,令叔通制礼,并因袭秦朝的官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刘邦把主要力量放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先后消灭了与之反目的韩信、彭越等几个异姓诸侯王。刘邦极力扶植地主阶级,下令让以前的地主“复故爵田宅”,又使大批功臣、贵戚得到爵位和封邑,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此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率军讨战,大破之。
公元前196年,刘邦病死。但刘邦建立的汉朝又延续了几百年,而汉人也成为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称谓。
刘邦怎么成为一代帝王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仁慈节俭而又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在史记中也得到了司马迁很高的赞誉。

在吕后去世,吕氏被希望复兴刘氏的大臣诛杀的背景下。汉文帝刘恒作为当时刘邦最年长的儿子,大臣们商议让刘恒来做新的皇帝。
当时去做皇帝可不一定是个安逸的差事,毕竟汉文帝之前的小皇帝被大臣们以不是刘氏子孙,而是吕后找来的别人的孩子为由给杀掉了。
刘恒当时是代王。他询问身边的近臣,能否接受请他称帝的请求。
群臣的意见大多认为朝廷的大臣都是当初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将,他们熟悉兵事,又多有权谋,在起事的时候他们自己恐怕和刘邦一样也不安于只做大臣,只是因为畏惧刘邦、吕太后的威势罢了。现在他们已经诛灭吕氏,血洗京城。建议刘恒不能轻信朝中大臣让他称帝的请求,坐观其变。
群臣说的其实也不无道理,但是他们的考虑有失全面。接下来中尉宋昌出场,力排众议,全面深入的分析了当时的国家大局。
宋昌直接否认了群臣的建议。从三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点:
当初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纷然起事,自认为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有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豪杰已经对争夺皇帝之位不抱希望。
第二点:
刘邦分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国的疆界犬牙交错相互制约,刘氏宗族的强大已经足以令天下臣服。
第三点:
汉朝创建以后,废除了秦朝严苛的政令,精简法令,施以恩惠,使人民休养生息,人们都安居乐业,汉朝已经深得民心,其统治难以动摇。
正是因为这三点,尽管吕氏执掌兵权,但是太尉周勃在军中对将士说支持刘氏的坦露左臂,支持吕氏的坦露右臂,全部将士都坦露左臂支持刘氏,而背叛吕氏,最终消灭吕氏。
当时刘氏统治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又有群臣和大部分武装力量支持。
而刘恒素有贤能仁慈的美名。所以让刘恒做皇帝是群臣的真实意图。

最后刘恒听从了宋昌的建议,奔赴长安称帝。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的美好时代。
这件史实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当人生转折的机会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往往跟刘恒当时的处境一样,害怕得到这个机会的同时失去另一部分东西,或者面临一些风险。
我们要全面的分析环境和自身的因素,而不是片面的看待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不至于失去机会以后再后悔莫及。
面临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都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刘邦如何成为帝王的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又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
刘邦是怎么当上汉王的
因为项羽在封王的时候把刘邦封到了汉中,所以刘邦就是汉王。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项羽凭借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并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将,部将和降将为王。其中,刘邦被封在汉中,所以叫汉王。刘邦称帝后仍延用此封号,建立了西汉,汉人从此也成了华夏民族的称谓。
刘邦怎么登上皇位的
我认为刘邦赢得天下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知人善任,爱才、惜才。
礼贤下士,爱才也惜才。张良、萧何等人愿意屈居他之下为他效力,并助他登上皇位。包括后来重用韩信,并不在乎他出身卑微,但他始终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工于心计,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德。爱才惜才使得他有一帮下属为他拼命,为他打天下。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何惧天下风云变幻。
二、讲情义、重信义。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重情重义,曹操也曾说过,重信义胜过一把杀人利器。刘邦为人讲品格,重情义,所以很多人愿意助刘邦一臂之力。
三、有勇有谋,处事冷静。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刘邦怎么当上汉王
因为项羽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
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负约的恶名,所以封刘邦汉王
刘邦如何当上皇上的儿子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刘邦有人说他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汉王朝,也有人对他的评价很低,说他不过是靠着笼络人心的手段,将可用之才笼络到自己的麾下,然后依靠着那些贤臣的能力才夺得的天下。因此,人们提起项羽总会夸一句大丈夫真英雄,但是对于汉高祖刘邦就不会有这样的评价了。高祖刘邦出生很低,和他争霸天下的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而高祖只是平民百姓。高祖年少的时候,当地的人们对他都不太看好。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只知道和那些贩夫走卒们混在一起玩闹。连他的父亲都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勤快,认为他是一个没出息的人。对于这些言论,高祖从来都不去辩驳,他仍旧是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异样的眼光。
高祖不愿意做农民,他选择混一个亭长,一个极小的小官。在做亭长时,他和那些附近的亭长关系都很好,那些亭长对他都很信服。当时秦王朝的暴政已经激发了很多百姓的不满,我们所熟悉的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在这个环境下发生的。陈胜吴广石破天惊的起义得到了各地的纷纷响应,这其中也有高祖刘邦。当时他负责送那些人去服役,可是时间来不及了,他就十分果断的将那些人放掉了,让他们各自逃命。那些人也是十分懂得感恩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如果逃了,所有的责任就会全部压在刘邦的身上。于是他们就干脆和刘邦一起起义,他们推举刘邦为首领,刘邦于是就自称沛公。刘邦的起义队伍力量还很弱小,刘邦就去投奔了陈胜吴广的军队,跟着他们一起反抗秦朝的暴政。
在个人看来,刘邦其实一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只想潇洒的过一生,起义实属被逼无奈之举。走上起义道路的刘邦没有回头路了,他只有一直向前。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过能坐到皇帝的位置上。因为在当时,各地有势的起义队伍有很多,项羽的呼声很高实力也很强。项羽一直打着楚王的名号行事,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而刘邦却是师出无名,为了让他的称帝之路走的更加的顺畅,他借着神鬼之事来大做文章。当时他喝醉了杀掉了一条白蛇,然后就有人说他是赤帝的儿子。这个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斩蛇起义”,这个和当时陈胜吴广起义之时所玩的把戏是一模一样。可是向来对鬼神就很敬畏的古人也不会去追究其中的真伪了。这样一来刘邦就借着赤帝之子的名义开始了他的上位之路。
刘邦是个好运的人,他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能人异士。就连他的老婆吕雉也不是一般的女子。当时他的斩蛇起义中就少不了他老婆的功劳。甚至是他和项羽对峙的期间,他老婆是被俘虏了的,但她却丝毫没有对项羽示弱。在刘邦去世以后,吕雉更是接手了他的王朝,管的还不错。除去他老婆还有那些到现在都依旧很有名气的臣子们。韩信、萧何、周平、陈平、张良,哪怕是他曾经的狗肉朋友樊哙都为了他出生入死,虽然这些人里面有些的下场并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出了很大的力。
刘邦在成为皇帝以后也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认为他自己和他的臣子们相比起来的确是没有出众的地方。带兵打仗他不行治理国家他也不行,但是他手下的人才都能为他所用,在他的管理之下他们都能各尽其责。项羽则与之相反,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忠告。或许是因为项羽太优秀了,带兵打仗他很在行,治理国家他也知道一点,因此他觉得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不需要别人来帮他。刘邦自身没有多大的能力,但他善于用人,他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这或许就是刘邦能夺得天下的原因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怎么上位的
在我国古代皇帝中,刘邦和朱元璋比较相似,很多人也都把二人联系起来。而出生时间来看,他俩都是草根人物。刘邦起义前只是一个亭长,而朱元璋当时也只是一个游僧。
而他俩的创业之路,都是充满挑战的。刘邦的敌人除了秦朝军队,更有以项羽为首的各路诸侯。
而朱元璋就更别提了,他从一个和尚,靠着马大脚的关系,加入起义军,再到成为一个领袖,其间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而这两位皇帝坐上龙椅后,都诛杀了不少功臣,这可能就是二人最大的缺点吧!
朱元璋一直自比刘邦,想要像汉高祖学习,而除了这些,朱元璋还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在对抗外敌入侵中,朱元璋那可谓是绝对不妥协!
而刘邦在死前,给后世留下了七子遗言,那就是:“安刘氏者必勃也!”而之后,制止吕氏扰乱朝纲的,也正是周勃,可见他多有先见之明啊!
而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去世前的几天,他还在批阅奏折,可见她有多么么的勤于政事。朱元璋知道自己大限之日不愿了。而他却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了。此时的朱允炆才20出头,了无任何经验,肯定是斗不过那些“老江湖”的。
为了防止有人图谋不轨,朱元璋也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在他死后,各地的藩王都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好好的呆着,不许到京城里奔丧。但是,朱元璋的遗诏害死没能阻止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叛乱。而他也夺下了朱允炆手中的江山。不知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的话,会作何感想呢?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和朱元璋虽然在不同的年代,面对的局势不同,但还是有很多相似点的。从之后明朝和汉朝的走向来看,刘邦还是略胜一筹。
刘邦如何当上皇上的时候
刘邦的皇位传给了儿子刘盈,即为汉惠帝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皇位。
刘盈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之手,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刘邦是怎么当上帝位的
汉朝人都不知道答案 《史记》记载秦朝祭祀少了一个上帝 中国从秦朝开始,合并、统一祭祀礼仪,“五方上帝大祭祀”、“山川五岳”等大祭祀的传统,始于秦始皇,从此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但是,秦朝仅仅是简单合并,由于祭祀礼仪制定中,有很多术士参与,神仙迷信色彩浓厚,祭祀中,等级仍很混乱,以祭山为主,尤其以泰山为最重要。祭祀山川用牛,而祭祀上帝用马,与“周监二代”一样,秦朝祭祀,马,比牛更加尊贵,为“第一等”。等等。——《史记 封禅书》记载: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骍,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珪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於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但是,秦朝祭祀的上帝,只有四个,分别为:白帝、青帝、黄帝、赤帝,少一个,其中原因,谁都不知道。——《史记 封禅书》记载: (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