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姓李什么堂号(李姓堂号排名)

2023-05-12 03:50:09自我学习1

姓李什么堂号

李世民是陇西堂的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李氏人丁兴旺,遍及海内外,李镐九世孙李白诗赞道:我李白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李姓堂号排名

客家陇西堂,是李姓的堂号。

姓氏之中,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

姓李的是什么堂

堂号和堂联比如李姓的“陇西堂”、王姓的“太原堂”、朱姓的“紫阳堂”、孙姓的“兵法堂”等。

堂号主要用于该姓氏家族的公众物事与建筑物,如家族厅堂、家谱名称;家庙(祠堂)匾额、家族学校校名;以及红白喜事、春秋祭祖时用的灯笼、祭幛等。

作为家族个体,则将堂号用于生活器具,如斗、箭袋、钱袋等,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标明族称。

李姓氏堂号

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李南冲李氏宗族,系本支李姓始祖李文忠跟随其外祖考吴国宝一起于明代从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迁入。迄今五百余年。一世祖李采生三子,长子伯章,次子伯仁、三子伯佐。宗谱依李采所生三子分列长、二、三房。自始祖李文忠,一世祖李采下延至今共繁衍二十一代,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7人、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43人,其中:硕士11人、博士2人。大多数宗亲仍然居住在河南省新县和光山县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总人口3600余人.自清代末和民国期间,因连年战乱,民众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四处逃乱觅生,而流入浙江湖州、江苏溧阳、安徽广德、江西彭泽、福建福安等地,现今约有人口1500余人。2012年前,本支宗族续谱,组织人员到上述各地查找采访,因原谱记载地址不详,日久年湮,地名变更,多次迁徙等多种原因,仅查找到400余人入谱,大多数查找未果。因多种原因,本支李氏原老谱丢失,始祖李文忠出生何时、何地、上延列祖列宗发源何处、繁衍发展状况均无从考证。本支李氏宗族,历史上有三次续谱,首续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再续于民国十年(1922年),三续于二00九年至二0一二年。新谱共分九卷3600页,精装16开本。新入谱在生者4200余人。原普所载堂号为《燕翼堂》,至今延用此堂号。自十三世起用宗派“德乃安邦宝,传家定克昌;汝心维远效,祖道允延长”二十字。本次续谱新拟了宗派二十字,即:“才则立世本,兰桂映华堂;博学广建树,功业兆宗光”。将新二十字并入前二十字,合并执行四十字,后世子孙辈分依序顺延。

李姓的堂号是什么

十二个

陇西堂十二姓氏: 董、李、彭、牛、马、时、辛、禹、闵、边、阳、关----陇西郡。

陇西堂是甘肃陇西的旅游景点,位于甘肃省陇西。“陇西堂”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李氏的标志。

因此,将陇西李氏的发源地古陇西作为“堂号”,恰恰证明了陇西李氏发源的地域就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

姓李的堂名叫什么堂名

展开全部

  名、字、号知识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 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选自:365知识网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 如下: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孝直。

  选自:365知识网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 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 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3、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5、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号一诗人谢朓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6、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研究中国古人的名与字,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常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如杜甫,名甫,字子美。如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等。可见古人的字,从它在一个完整的名字中的结构位置看,是对古人之名的一种扩展与解释,“或同义而互训,如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亮与明,辽与远皆同义,可互为解释;或相对而反训,如韩愈字退之,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等。”对古人名与字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方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1、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2、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3、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4、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选自:365知识网

  5、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6、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7、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8、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9、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总之,从古人名与字的表意本质上看,则古人的名与字共同表明着古人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与愿望。可以说,古人的字,相当于现在电脑上的文件扩展名。现代人一般都只有名而没有字,应该说是现代一般大众人生局促的一种反映。

  明白了古人的名与字之间这样一种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扩展与被扩展的内在的关系,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学习研究方面的实际问题。

  唐朝诗人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对于这个与中国人的起名用字之习惯大不相近的“字”,如果我们知道了“维摩诘”是佛教经典里的一个人物,而王维又是一个佛家思想的信奉者,同时如果我们又明白了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这种扩展与被扩展、说明与被说明、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则一切就晃然而大悟。

  关于孔子的名与字,也可以通过这一原则去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名极易让人联想到佛经上之“比丘尼”。且古人中就有王维者,取名于佛典中之“维摩诘”。但孔子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出生,他的名字绝对与佛无涉。“丘”,《说文》:土之高也,会意字,从“丘(去下面一横)”、从“一”,“丘(去下面一横)”为“北”,“一”为“地”。又为坟墓之意。《说文》:“人[尸(外)几(内)]在丘南故从北。”传说孔子之前,人们墓而不坟,自孔子后始坟而为志。但“丘”之此二意均与孔子之名无关。“仲”,中也,如“仲裁”之仲,如“仲春二月”之仲。亦为排行之老二,为伯仲叔季之仲。文革时呼孔子为“孔老二”,想是源于此。称孔子为孔老二,可能更有一辱骂之源,此不便言。“尼”,从“尸”,从“匕”。尸,陈也,象卧之形;匕,取饭之具,凡匕之属皆从匕,如匙,即从匕也。此具前薄而锐,故后有匕首一物。但尼字不是会意字,与此二意均无关。《说文》:尼,近也。古以为亲昵字。《说文》释“即”为:尼也。后来此“尼”字被改为“昵”字。这些意义也与孔子之名无关。《说文》又说:“尼”,是“[丘(左)尼(右)]”字的通假字。查“[丘(左)尼(右)]”字,方知孔子之名正与此字有关。“[丘(左)尼(右)]”,水潦之所止,通“泥”,段注云:孔子父母曾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音wei,四周高中间低)顶,故名为丘,字仲尼。古人曾言:孔子反宇,是谓尼丘,德泽兴焉,藏元通流,盖顶似尼丘。于是孔子之名字,就与古字“ [丘(左)尼(右)]”有关,可能孔子生于泥丘之上,也可能孔子的父母真的祷于尼丘,总之是他的生命与有水的高山有关。古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为一大仁者,所以,人们觉得巍巍高山应该是大哉孔子的象征。

  选自:365知识网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故乡、居住地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白居易为白香山等。唐代还有以排行、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如称白居易为“二十二”就是如此。

李姓堂号是什么

陇西堂,是李姓的堂号。

姓氏之中,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

李姓的堂号

陇西堂是一个旅游景点,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北关、渭河之滨的李家龙宫公园(李氏文化博览馆对面)内。景点由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组成。中院主祭堂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檐悬匾额。

李姓堂号和字辈

李姓的堂号有陇西堂、赵郡堂、龙门堂、青莲堂、澄心堂、龙眠堂等,而著名的当属陇西堂。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姓李什么堂号好听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

  "郡望"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大熟悉,但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

  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有2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是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李姓堂号的由来

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3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