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跟菩萨区别(佛跟菩萨的区别)
佛跟菩萨的区别
佛与菩萨的区别
1、定义的不同
佛: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
2、雕像装饰品:
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3.修行的过程:
众生苦修成罗汉
罗汉苦修成菩萨
菩萨苦修成佛
4、衣服的区别
衣饰是另一个辨别菩萨像的重要方式,菩萨多为白衣,而佛多为袈裟披身。
5、头发的不同
同为阿弥陀佛胁侍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就不相同,菩萨多为披发,而佛的多为盘起做旋涡状,暗示宇宙。
佛和菩萨什么区别
观音不算佛。
观音虽然不是佛,可是她的地位却能和用五行山,镇压孙悟空的如来佛祖平起平坐。甚至于观音菩萨的地位还略高于如来。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一起商议用什么宝贝捉拿孙悟空。可见能和道祖太上老君平等处之,可见观音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至于她为什么不能被封佛,据说她因为救一夫人,耽误了如来封禅的时间而导致。
佛跟菩萨是什么关系
1)“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2)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3)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佛陀在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
(五)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他不能使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佛有.如来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包括
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 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两种不同的信仰,现在却被混淆的厉害,遇上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事就和尚.道士一起请,殊不知他们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这些都是吴承恩撰写的小说《西游记》惹的祸,这部神魔小说把东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结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的民众把两个宗教混淆在了一块.虽然两个宗教都是本着引导人们向善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把"宗教自由"变成"自由宗教"吧!?
佛与菩萨区别
从外表看性别和身材都有区别。观音是女菩萨,而弥勒佛是男的,大肚子五短身材。观音给人一种庄严慈祥的映像,而弥勒佛是笑囗常开,给人一种永远开囗快乐的样子。
佛和菩萨的区别
佛者,觉也。“佛为法本,法由佛出”,佛法就是佛觉悟并宣说出来的法,是谓“诸佛常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自然就是佛说的法。将释迦的言教集结成文字,从言教中又可析出教法即经,教诫即律。又,广义上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诸菩萨、祖师大德译注佛所说法,使正法流布海内古今。且凡依“诸佛常法”而“入佛法相”者亦名为佛法。因此有三藏十二部之经、律、论。由是可知,三宝已出,即佛、法、僧。佛者自性觉,法者自性正,僧者自性净,这是自性三宝。
学佛所强调的是学佛的法,发成佛的愿,视佛陀的言教为圣教量,常随佛学,信受奉行,而不止于知识层面。发心学佛去对待佛法和在研究佛教的心态上去看佛学,是有根本差异的,相对而言称学佛更恭敬更严谨。所谓“佛学概论”一说,之所以在一些学佛者看来不妥,其原因即在此。
佛教作为一个规范化的组织团体的确具有现代所说的宗教属性和教团属性。但如果将佛教的教理解为教化、言教,那就如冯达庵在《佛教真面目》中所认为的:“佛教亦称佛学,就垂示言曰教,就参究言曰学。”太虚法师说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欧阳竟无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蒋维乔在《佛学入门》中直言佛教的哲理是高于任何哲学的,佛学就是将佛教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在他的《中国佛教史》中又将学问分学理与历史。故知研究佛学,自当研究佛法之义理,明晰佛教之源流。
佛跟菩萨的区别图片
菩萨和菩提不是一个意思,虽然都不能从广义上去具体解释,但是层次不一样,菩提,应该是一种境界,类似于“觉悟”、“觉醒”、“境界”等的意思。菩萨——是一种人,即“已经觉悟了的人”。全称叫“菩提萨埵”,有很多种意译的。所以从层次上说菩萨比菩提更深一个层次吧。
佛跟菩萨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基本释义不同
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
菩萨:①佛教中指修行到较高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②泛指佛和某些神。③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区别二、引证出处不同
和尚:丁玲 《母亲》一:“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
菩萨:现代汉语词典。
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
佛道一家的思潮是从晋朝开始的。最初这么看的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一段时间,是以道教的一个分支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佛教的教义最初也是借用道教的宗教概念加以解释的。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佛道一家。
佛道一家在哲学层面进行论述的时候,应该在明朝中叶开始的。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儒学已经分别进入佛道两个宗教,或者说,佛教和道教分别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论,成为自己的教义核心。这种改造的结果使得一些人认为,佛道两家实际上在修行最终目标上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
说我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认识而消灭无明,度达圆觉的大光明境界.众生得到达这种大光明境界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吗?不是的,没有任何所得.因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静经>里的”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家的圆觉之境,道家的清静之地.这二种认识都是人间异名罢了.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实仍空无一物,连这种”空无一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连这种空无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了.
“空”是佛家用来说人的。人是什么,手是人吗?思想是吗?如果说手是人,那猪足和手有什么差别。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吗?我们看书会想,如果没有书,想不是就没有了吗?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么才是我?佛家说人所以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么这个功能才是“我”,肉体不过是这个“认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佛说“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觉明”就认识到每个人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功能,这个“功能”无形无体。象虚空一样都又不是虚空。那么“明觉”就是众生认为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观到了,这就是“明觉”也就是众生迷昧的根源。
那么物质是怎样来的来,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风这样是怎样来的来。
佛家认为这样物质都是这那个“功能”也就是“觉明”就产生出来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那个“觉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不增不减,遍满十方,脱生离死。”
佛家说这个世界物质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现在科学观,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说这是“邻虚尘”就是小到无限度的连近虚空,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小。也就是说物质都是由“无限小的微粒构成的”这个科学现象就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就是用无数个“虚空一样的无限小的微粒”组合成了物质世界。佛家说问:那要多少个“虚空”才能组合出一个“苹果”,人真的是吃了“无数个虚空”就饱了。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的。是人的本性产生的“认识功能”就是佛家说的“识”,眼看,闻听,味觉,触感,意想,法生,是六识。但是人有第七种“识”还有高最境界的第八种“识”就是“般若”
佛有了“般若”就脱离生死了。进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语的“如如”“真如”
佛家非常详细的说明了,物质,思想,意识,等等是“空”
只是受语言束缚,无法直通。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再来看这几句文字,就易容懂了些。得道就是“觉明”实际上那有什么得到呀。
明白了这此,就要去理解“道佛”两家的出世思想,来众生造福,这点佛道两家有分歧了。
佛跟菩萨的区别在哪里
释迦摩尼佛是佛祖,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下一任,也叫未来佛,观世音菩萨是摩尼佛的第子,顺序依次是:释迦摩尼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