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小说区别(故事与小说的区别例子)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例子
小说的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作品中描写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整个生活事件、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从叙述人物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都被称之为情节。
故事的含义,从狭意来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特点侧重于描写事件的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保证事件发展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适合口头讲述。从广义来说,除上述之外,在文艺作品中还用于体现主题的情节。
不是。故事,指文学作品所讲述、构造的完整事件。情节,指故事发生、演变的过程。故事由情节构成,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情节是故事发展的具体过程,用来充分展现场景、人物活动等,组成整个故事的完整性。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例子英语
reading stories的单数是reading story。
stories story的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n.(虚构的)故事;小说;(真实情况的)叙述,描述;对往事的叙述
英 [ˈstɔːriz] 美 [ˈstɔriz]
reading英 [ˈriːdɪŋ] 美 [ˈriːdɪŋ] n.阅读;读书活动;宣读;读本;读物;阅读材料;v.识字;阅读;读懂;读;朗读;读到;查阅到
read的现在分词
扩展资料:
read的常用短语动词
1、read sth↔back;读出(以便核对)
2、read sth into sth;把本没有的意思加进去解释;对…作过多的理解
3、read on;继续读;接着读
4、read sth↔out;(尤指向别人)读,朗读
5、read sth↔over/through;认真通读;仔细核对
6、read sth↔up;read up on sb/sth(就某课题)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并举例
我一看见正课书就晕,但是看小说绝不会。我可能是上辈子读书太多,这辈子就让我和书成了冤家了吧!说起书,我可是和它有仇,如果是什么作文书,我就不用正眼瞧它,如果是小说之类的,我就一定会“K”死它啦!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书,一走进书城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我和妈妈一直走啊走,走到了第四层,里面大部分都是我讨厌的书,不过当我走到了小说面前时,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来。我拿起一本叫《绝对小孩》的书,开始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得津津有味。于是叫妈妈给我买,妈妈说:“对于小说嘛,不能买。”后来我求了妈妈很久,妈妈仍旧没有同意。顿时我眼圈红了,妈妈于心不忍,说:“好吧!这次我就网开一面,给你买!”我听了可乐得不得了,高兴得走路都带风了。回到家里,我立马钻进了书的世界。
小说呀小说,我真是爱死你了!
小说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一、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事件和矛盾都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
二、开端 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 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高潮 是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三、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例子有哪些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和矛盾。 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故事与小说的区别论述
一、概述
小说和散文是人们接触比较多的文体,有很多人有时读到一些文章后搞不清楚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正是因为小说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有时才会有人搞不清楚。那么,小说和散文到底有哪些相通和不同的地方呢?
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小说的分类就不说了,关于小说的主要特征:
1、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2、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
关于散文的主要特征:除了诗歌,小说,戏剧,其他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称为散文,这是人们广义上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大众式的理解。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有抒情和记叙散文两类,也有人在叙事散文中又分纪实散文,与报告文学和杂文可以并列。
散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
2、紧紧围绕主题,广阔而灵活地选用生活侧面,一篇文章中可以古往今来,展开充分的联想,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3、语言优美,胜过推敲,达到一定的美学境界。
二、区别与比较
区别与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人物和对话;
人物:
1、真实与虚构。大家知道,小说和散文里面都会有人物,但不同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的即虚构的,而散文里的人物通常只会是真的,不存在虚构的问题,所以人们对散文更容易产生共鸣。
2、具体与散落。长篇小说就不必说了,一个短篇小说至少会有1-2个人物甚至更多,一般来说也会有姓名(不排除有的短篇只用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而散文表现比较散落,与它表现情感的真实性相比较,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而小说肯定不能这样,小说这样就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因为小说就是要让人一读就能看到一个清清楚楚活灵活现的人站在面前,有时甚至以为就是自己,所以有些小说改成电影时总要强调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就是防止别人误认为写的是自己。这就是小说非常鲜明的地方。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有点糊涂,不是说小说是虚构的吗?怎么现在又说得这么真实呢?区别就在这里,既是虚构,又要虚构的像真的一样,这有点像撒谎,骗人,让人上了当就成功了,小说呢,虽是虚构,你虚构得让人掉眼泪了,就肯定成功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有点那么回事。散文呢,既是真实的,又不强调具体,比如出生地点,时间,家庭来龙去脉等等,都可以不涉及,只要有个真实的影子在你心中就行了。(举例)
3、时间与空间。小说里的人物一般来说就是生活在作品交待的时间和环境里,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而且互相总是有某种关联,而散文里的人物与文章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可以相隔非常遥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纵横古今,现代人与过去几百年的上下几千年的人人都可以神交在一起,即使相互间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不是胡说八道,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乱扯。(举例)
4、描写。小说里的人物很注重外表描写,从相貌到服装,包括一些个性特征的突出都很强调,但散文就不太有这方面的要求,写可以随意一两笔,不写也无伤大雅,有时写多了反而不好,有喧宾夺主之嫌,因为散文的重点并不在写人物。特殊情况下比如这篇散文本来写的就是服饰,就有可能写人的外表和服装,这样说就是反对绝对化。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
对话:
1、小说里的对话往往就是故事情节,这是小说里必不可少的东西,极少没有人物对话的小说。而散文里的对话就不一定与故事情节有关;常常是一种意境的喧染,反过来,很多散文除了作者自己没有更多的人物,所以也就没有对话,但你很难找到一部甚至一篇没有对话的小说。曾经有人把一句话也称作短篇小说,小小说。我说那是放屁!因为连小说的几个基本特征都不具备能称之为小说吗?
2、散文里的对话虽然也可能是某种故事情节但大多比较简单,因为不会在情节上做太多文章,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小说的对话常常就是某些情节的延续,所以它常常要表现人物性格故事的发展等。有时可能通篇都是人物对话,情节就在对话中发展,所以散文的对话随意性比较多,小说则必须着力对付。
(二)描写和故事情节;
小说里需要的描写有多种,如人物,对话,景物,环境等等,凡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有的,小说里就会有,因为小说写的就是人,写人生活的环境与人有关系的所有外部存在,这些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内容,需要作者认真构思,而散文是在自然地抒发情感中,自然地描写景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会人为地为了人物做景物上的铺陈,所以散文里的景物,人物,对话描写,大都比较简单,除了强调文字的优美,不会在意故事情节的复杂,有时甚至谈不上情节,更不会细致地去构思故事情节和细节,与小说的以情节引人就有本质的区别了。(举例)
(三)时间和生活场面;
小说的时间,如故事发生的年代,情节产生的具体时间交待是必不可少的,要让读者明白你这个人物是生活在宋代还是在清代,是生活在十年前,还是在二十年前,而散文则不必交待十分清楚,前面也说过,上下几千年都可以交融在一起。场面也同样,可以明确也可以不很明确,说来说去,散文是以情感人,小说是以故事情节吸引人,侧重不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再说,小说和散文的篇幅也有很大的不同,散文是不可能有几万字,哪怕是五千字以上的也不多,它无法展开太多的内容。而小说除了微型小说,小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几十万几百万字都有可能,散文一般两千字左右为宜,一事一议,不可能篇幅太长。容量有限,所以也不必如小说那样拥有那么多的表现手段。
三、散文和小说侧重的两个方面:
散文的真实性:以情感人,这表现在文字的优美,情感的真实,意境的烘托。它与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虚构,一个不能虚构。所以散文写出来的那种情很容易打动人,小说尽管也可以感人,但因为知道它的虚构性,所以人们不会去追究它的真实性,而散文就有可能去追究它的来龙去脉,当然写的好的小说往往让人觉得如临其境如知其人,那是写作的技巧使然。没有虚构就不成为小说了,所以人们有时会把这样的东西叫作纪实文学。
散文的美学性:散文有时可以用美不美这个词去形容,这就说明了散文具有的美学价值。美从哪里表现出来呢?首当其冲就是它的文字了,也就是语言美,散文的美,同时还表现在感情美,感情美首先又体现在它的真,即真实的美,一段真实的感情表现出来把人们打动了,产生了共鸣这就是说达到了美的意境,既要真实也要感人,并不是说真实的就是感人的,随便写你家哪个小孩打架也是真实的,还要看能不能感人。
散文的语言和真实性都能感动人的话,这篇文章应该算是成功的了。
小说的人物性格:前面说过,小说以写人为主,所以,写好人,把你虚构的人物写的像真的一样就是你的主要任务,写出了性格就写出了真实,在文艺学里这叫人物的典型性,或者叫典型人物。这方面要铺开来讲几天也讲不完。
小说的故事情节:其次就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谁也看不下去,看电影我们也喜欢看里面的事情是如何发展下去的,电视连续剧就更是这样,让你天天都守在电视机边上欲罢不能,这就是故事吸引了人。没有故事的小说是不存在的。所以写小说必须编故事,就像你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要让大家愿意听下去,讲的不好,没味道,自己都觉得无聊,人家也听不下去,看小说也是这样,必须用故事来吸引人,让人在故事的发展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
文学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
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从内容来说: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主观情理性。
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条理清晰;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质彬彬。
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从读者来说:它们都有认知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从功能来说:它们都有社会价值,但学科著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而文学作品则重于社会教化,重于审美。
从以上特征的比较中,可以认为,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掌握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本质区别,我们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就能较有把握的进行标引了。当然,图书分类还有其特殊的一些规则,还必须根据这些规则来标引。
下面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具体的讨论。
与文学研究著作的区分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类图书包括两类图书资料,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和各体文学作品。
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是以探索、研究文学领域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著作,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这类图书属于逻辑思维的科学著作范畴,一般容易作出判断。较容易混淆的是文学评论中的"文学欣赏"这一类图书区分问题。
所谓文学欣赏, 是读者观赏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根据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过程。作为分类法中的类目,"文学欣赏"所收的是文学欣赏的理论与方法的著作,包括文学欣赏活动的认识过程、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等一般规律。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合为一个类组,归到"I06文学评论、研究"类目中去。文学评论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帮助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现象,并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创作发展的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往往包含作品欣赏的印象、直感的判断,因此,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是紧密相关的。指导读者正确欣赏与理解文学作品的著作应归入"I06 文学评论、研究"及其相关下位类目。如,魏玉山著的《微型小说阅读与欣赏》,以微型小说的文体及其特点为主线, 分章论述微型小说的五个特性,每章附有例文六篇,每篇例文后有作品评析和阅读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导读者正确欣赏,应入I062.54。
此外,文学作品的简介、评析,也应归入"文学评论"。如,杨丽萍主编的《中外名著100部析读》,选辑100 部中外名著篇目(不收作品),逐篇予以介绍性的评析,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析读,兼有赏析及资料的双重功用,入I061。同样,徐波编的《中外文学名著简介》,亦入I061。
但是,应该注意,以文学作品集(选)的形式编辑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赏、赏析、选萃等题名的作品, 不应归入"作品欣赏", 虽然也在作品之后编列了作者简介、注释等,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提供作品阅读,因此,应作为作品归类。如:
《白话封神演义赏析》,(明) 许仲琳原著,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短篇小说卷》,柯岩主编,入I41。
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与作品欣赏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阅读还是指导欣赏。
与历史著作的区分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交叉渗透产生的边缘文体。它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载体。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作者对故事情节大胆虚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更具有艺术真实和典型意义。历史小说,其文学的"原色"成份较重,应归入文学的史传小说类。
例:《淑妃文绣的一生》,柳溪著,入I427.53。
此外,历史剧、史诗的文学"原色"成份也很重,也应归入文学的有关类目。
例:《大风歌》(历史剧),陈白尘著,入I323。
2.传记与传记文学: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图书资料。传统的传记著作,强调的是人物考订,如年谱、行年考、大事记等,在《中图法》中,传记归为历史类。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属于广义散文,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为对象进行创作的文学。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实, 所写的内容确实是生活中存在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二是忠于历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写,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中图法》中,传记文学归为文学类。应该说, 传记与传记文学都是历史与文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只是它们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一般地说,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史实性传记属于历史科学范畴, 入历史类;用形象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畴,入文学类。
然而,传记与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的界线是很难截然分清的。2012,一些史年以来实性传记采用了文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 冲击着"传记"的传统形式,使传记与传记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传记文学不同于虚构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其它文学作品,它具有"传记"和"文学"双重性质。作为传记,它有信史的价值,作为文学,它有艺术的功能。在实际图书分类过程中,有的名为传记文学,实为历史著作。因此, 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分类要视具体图书内容来归类。可以从以下二方面把握:
⑴ 如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或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无虚构情节,只是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艺术加工的, 可根据图书的最大用途归入历史类;以形象化方法,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符合报告文学、故事或小说、散文体裁特征的,才归入文学类的有关类目。
例:《伟人孙中山》,李茂高编著,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仪著,入I521。
《藤野先生》,鲁迅著,入I626。
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进人物事迹则入D政治有关类目。如,《中国当代少年英雄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入D462.263。
⑵ 记录人物一生或较长时间的生活历史,旨在详尽地描绘出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入历史类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 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的, 入文学的"报告文学"或"故事"类目。
例:《徐悲鸿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精粹》,尹学义编,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骆青、刘广春编写,入I892.7
3.回忆录:回忆录是作者对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追述,应属于历史范畴。但是,《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又将回忆录分列在"I5报告文学"的下位类和"K106、K206史料""K8传记"的范畴中,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据《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使用手册》的一些说明,对回忆录的分类,应注意不同类型图书的各自区别。
⑴"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
例:《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⑵"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
例:《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
《茅盾回忆录》,入K825.6。
⑶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
例:《黑格回忆录》,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
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故事体的历史读物,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著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
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段万翰著,入K263。
《三大战役》,万庆华著,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瑶、 水秀编写,入I892.7
与新闻著作的区分
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写真人真事,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
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
根据上述的观点,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著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著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
例:《香港,1997》,海绵编著,入D618。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入I521。
与地理著作的区分
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
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
两种图书的区分标准, 是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以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入文学类;后者以实景为主,意在介绍地理知识,应入地理类。
例:《石英游记散文》,石英著,入I627。
《海南岛游记》,罗茂繁著,入K928.9。
与科学著作的区分
文学与科学,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产生了"科学文艺"这一边缘文体出来。它们具有对科学材料作艺术概括,同时又具有以艺术方法来认识科学的特点,从文学中吸取了文艺性,从科学中获取了科学性,正是这种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不能笼统地将它们一概而论地归入一般文学体裁范畴之内。
"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科学故事、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不同的体裁, 造就了其文学特性的不同程度。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话,由于其虚构性很强,无可非议地归入文学类。而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则较为模糊。有些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 其科学性特点十分突出而压倒了文艺性特点。虽采用文学笔调,但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这样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学普及读物,其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因此,宜根据科学知识门类来归类。
例:《算得快》,刘后一著,入O121.4。
与语言著作的区分
⑴读物、读本:由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 许多文学名著又常被选为学习语言、文学的读本,所以两者容易混淆。分类时,应注意:凡为了学习语言、文学, 选用一些文学名著,并附有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方面的讲解或注释的,应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用途归入语言类有关"读物"的类目。
例:《中外文学作品精选:初中三年段》(中学课外阅读丛书),胡甫夏主编,入H1-482。
《小学阅读文选》,王有声编,中小学语文教学补充读物,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入H1-48。
⑵两种文字对照的作品
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文学作品, 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类有关类目去。
例:《丑小鸭》(英汉对照读物) ,丹顿改写,赵海天译注,入H31 -48。
汉语拼音注音的文学作品,其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也应归入语言有关类目去。
例:《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著,王新民注音(汉语拼音 读物),入H125-48。
⑶启蒙读物: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因而其韵律与节奏不象诗歌那样自然地随情绪抑扬顿挫地发展。所以, 这类书应按内容和使用功能归类。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①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著。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②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