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端砚和歙砚区别(端砚和歙砚哪个更好)

2023-05-25 06:30:07西部百科1

端砚和歙砚哪个更好

  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工艺特点: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

墨蝶和砚台都是书法用具,但是它们的材质不一样。墨蝶一般是塑料做成的,写字的时候用来盛放墨汁。砚台是石制的,有端砚、歙砚、洮河砚等,一般用来盛放墨汁或者磨墨写字用。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盛放墨汁写字,不同地方是砚台多了一个磨墨写字功能。

当我们写小楷的时候,最好用磨墨块来写字,那样磨出的墨,不滞笔,书写起来很是流畅。

端砚好还是歙砚好

端砚好用。

端砚知名度较大,但其实在历史文化积淀方面,歙砚略胜一筹。端砚石质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端砚和歙砚哪个更好些

端砚性价比高。

端砚知名度较大,但其实在历史文化积淀方面,歙砚略胜一筹。端砚石质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什么叫歙砚.什么叫端砚

据明《一统志》载,歙砚石品质有5类25种:一类为眉子石,有7种;二类为外山罗纹,有13种;三类为里山罗纹,1种;四类为金星,有3种;五类为驴坑,1种。纹色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

歙石有“坚、润、柔、键、细、腻、洁、美”八德。

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

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

经识材选石,精雕细琢,制成的砚台内质优而外形美,具有石质坚涩、温润莹洁、纹理缜密、发墨如油、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等特点。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

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

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元明两代的三百多年间,歙石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后一欢采掘;制砚业几度停顿表滞,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视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致使近百年来的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叹。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激砚的生产,使停产一百八十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砚,终于大放异彩。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蜚声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织、罗纹、金星、银星、金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从全国来说,砚雕分微、粤、苏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

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四大名砚是哪四个

1、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初期的广东肇庆,当时名为端州,在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端砚也因此而蜚声中外。端砚质地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以独特而丰富的石品花纹、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2、歙砚

歙砚出产于中国东部古歙州地区,其中婺源出产的歙砚又称“龙尾砚”,享有“龙尾歙砚为天下冠”的美誉。歙砚的制作始于唐代开元年间,而到了南唐时期,李后主在歙州设立制砚作坊,专门生产歙砚。自唐以来,歙砚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

3、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是山西新绛特色传统手工艺术珍品。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它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

4、洮砚

洮砚的出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记道:“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得之为无价之宝”。洮砚的原材料极为稀有,比端砚、歙砚更加稀有,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进行加工,都等于是得到千年古董。洮砚有“鸭头绿”、“柳叶青”、“鸊鹈血”等名贵品种,其石质细润坚实,发墨快,贮墨时间长,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

5、鲁砚

鲁砚乃山东境内所产砚石制成砚台的通称,据有关文献记载,自晋代就已开始生产,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其琢砚工艺,代有发展,素有“齐笔鲁砚”的美誉。品类也繁多,最主要的有红丝石紫金石、淄石、鼍矶石、徐公石、温石等等。其质地结构紧密,清盈如玉,纹理丰富多样,石色五彩缤纷,石质嫩润细腻,研磨易于发墨。西晋《博物志》有相关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

6、苴却砚

苴却砚有着千年的古老历史,早在汉魏时期便已生产,但至民国初期失传。现今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产于四川省攀西大裂谷的金沙江畔深谷里,此地古称苴却,砚因产地而得名。国家质检总局对苴却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苴却砚与其它砚类相比,有着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因此被美誉为“中国彩砚”。苴却砚具有着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等优点,并且也有着很好的审美性,砚身布满类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等雕刻装饰。

7、贺兰砚

贺兰砚产于宁夏蓝宝,最早有史书记载的是清朝时期的《宁夏府志》,贺兰砚大致也就从这个时候诞生,清末还流传着“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1963年董必武副主席曾赞誉说,“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贺兰砚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细腻均匀,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与天下第一的端石齐名。这一优点深受书法家、画家的喜爱。

8、思州石砚

思州石砚产于古思州治地,相传于汉代前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誉之为“珙璧”。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当年访问我国时,曾向周总理求取思砚。思州石砚易于发墨、研汁如油、久藏不臭、理顺笔毫,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和收藏价值。其石质之细腻,造型古朴厚重,内含金星,经磨耐用,具有着“水石殊质,云滋露液,浑金璞玉,惜墨惜笔”的优点。

9、松花御砚

松花御砚产于吉林通化长白山区,始于明代末年,推重于清朝,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康熙帝还封它为“御砚”。而正是由于皇帝的专宠,没能使松花御砚发展成为民间普及的文房用具。松花石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贮墨不固”的特点。砚石以绿色为主,还有深绿、浅绿、黄色、紫红色,紫绿相间等。纹理有的如刷丝,有的如大海的波涛,有的如溪水旋涡,有的如平行之纹理等。其中,以翠绿色的刷丝为上品。

10、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是中国制砚的鼻祖。易水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砚造型精美古朴,保潮耐固,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具备了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优良特性。正如古书《易州志》记载:“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

端砚和歙砚哪个更好 知乎

四大砚台是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和山东泗水的鲁柘澄泥砚。

1、端砚: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2、歙砚: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

3、澄泥砚: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

4、洮河砚:洮河砚比端砚、歙砚更稀有,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歙县端砚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受到历代文人追捧。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更是酷爱藏砚。自古就有“米癫拜石”的千古佳话,曾有一位江南富商央求米芾这位“砚痴”,愿以一座园林豪宅换得他所藏的一方南唐后主李煜的灵璧石砚。砚台自古就有投资收藏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砚台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作为传统书法的辅助工具,砚台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已是很低,但它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一种有着很高观赏价值的文物性工艺品,而且只要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存在,砚台的实用价值就依然存在。

  可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硬笔书法的普及,传统的毛笔、砚台等书写工具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范围而走进了收藏行列。

  历史中有两次砚台收藏热潮,但时至今日砚台收藏还是冷门项目。不过名砚的价值却不容忽视。名砚的可贵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它外在的质量上,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将历史与文化融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砚台之中,成为文人雅士观赏、收藏、馈赠亲友、陶情怡性之砚林佳品。一方砚台,兼具了材质美、雕刻美、书法美以及强大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玩味。

  虽然砚台收藏“冷”,可是近几年却在拍场中表现出了“热”的一面。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疲软的几年里,砚台的拍卖成交额也相当亮眼,如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当时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

  古砚价值高 新砚亦可藏

  近几年,古砚台的拍卖价格稳步上升,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都不在少数。那么只有古砚才具有收藏价值吗?新砚能否收藏呢?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洪利表示,古砚的收藏价值体现在使用人身份高、流传历史久、传世量少这三方面,但是并不是年代越久价值越高。据悉,宋砚、唐砚甚至汉砚,这些砚台的石质比较粗糙,而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的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反而会越来越高。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市场价格不见得很好。

  古砚因有历史性而被藏家追捧,与此同时,现代砚台也进入拍场成为关注的焦点。2007年北京翰海推出的砚雕汇集了端歙两大名砚中的顶级作品。端砚有国家级大师黎铿及琢砚名家刘演良的宋坑名品;歙砚作品以王耀、蔡永江、周新钰三位制砚新秀为代表,所用砚石都为唐宋名坑名品,刀法、构图继承古法而饶有新意。中国嘉德2008春拍也推出了十多方现代砚台,包括杨留海、伦少国、梁弘健、姜书璞、王耀、刘演良等人的作品,个别砚台估价在50万元以上。

  赏玩功用的强化使得砚台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材质,设计、雕琢和文化内涵对于一方砚台的价值来说更为重要。“砚台发展至今尽管使用价值减少了,但是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却提高了。”邹洪利表示,“古代的砚台大多造型简洁、大方,而现在的砚台大多都以繁复的雕刻手法、丰富的雕刻题材和精细的雕刻工艺而价值倍增。所以新砚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大因素决定砚台价值

  砚台在拍场中的出色表现让不少人看到了砚台的未来收藏前景。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重点的收藏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但由于这些名砚石材稀缺,存储量少,所以很多其他石质的砚台也具有收藏价值,比如易水砚、红丝石砚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蔡国声在《浅涉砚的历史和珍藏》中如是评判砚台的价值:“砚的珍藏和鉴赏能够从质(质地)、工(工艺)、铭(铭文)、品(品相)、饰(装饰)五个方面研讨剖析。”

  据邹洪利介绍,一方具有收藏价值的砚台对砚石的石材质地有很高的要求,这些砚石要具有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发墨即墨与砚石相发,好的砚石可以使墨彩焕发。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对砚台就曾有这样的论断:“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贮墨是指可以储藏墨汁。除了对墨有好的影响外,一方好的砚台还应该对书写用笔具有保护作用,这就是润笔、励毫的意义。

  尽管这四个特性看起来简单,却使诸多石材被淘汰,这也是砚台由古至今流传数量少的原因之一。其次,好的雕刻工艺能使砚台价值倍增。而铭文则是指拥有者的身份地位,身份贵重、地位高者所拥有的砚台价值也高。与其他藏品相同,砚台收藏也要看品相。因此,每一块砚石都非常宝贵,而这也是砚台具有收藏性的一大原因。

端砚与歙砚哪个好

区别如下。

一、产地区别歙砚,全称歙州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二、原材料质地区别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10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4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端砚石质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三、工艺特点区别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文化。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歙砚,与宣笔、宣纸、徽墨等一体系融合一体,共织浓厚的徽派文化。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61106.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善于与擅于区别(善于和擅于的意思)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