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立克次体大小鉴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2023-06-01 04:54:05自我学习1

立克次体大小鉴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立克次体与细菌的共同特点是

1.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

3.

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与病毒谁大谁小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立克次体包括哪些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扩展资料: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参考资料来源:

立克次体属于细菌吗

  立克次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的许多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比如: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也是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4个的二分裂方式繁殖,它有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等。它能引起人类患病,如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它与一些昆虫关系密切,如森林蜱、体虱,都可以是立克次体的宿主或储存宿主,通过它们作为传播媒介而感染人。  这种微生物为什么叫立克次体呢?这与发现它的故事以及为此献身的人有关系。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立克次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关,有些与人类有关。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3.立克次氏立克次体,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4.恙虫病立克次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主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鼠、灭虱。

立克次体与细菌病毒有何区别

化学武器是通过爆炸的方式(比如炸弹、炮弹或导弹)释放有毒化学品或称化学制剂。化学武器通过包括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和起水疱在内的令人恐怖的反应杀伤人类。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主要有塔崩、沙林、梭曼)、糜烂性毒剂(主要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氰气)、失能性毒剂(如毕兹)、刺激性毒剂(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窒息性毒剂(如光气、氯气、双光气、氯化氢)。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其生物制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真菌等,以及携带生物制剂的其他生物,如被制剂感染的老鼠、蟑螂、蚊子等。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传染能力,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和战争动员能力。

生物武器主要有:

一、病毒类,如天花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热病毒等;

二、细菌类,主要有炭疽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

三、立克次氏体类,一种能导致斑疹伤寒、战壕热等流行疾病的特殊病原体;

四、衣原体类,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五、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孔孢浆菌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7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