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戏剧(一什么戏(填数量词))
一什么戏剧
一个戏班,量词是个。
戏班旧称戏曲剧团。也叫“戏班子”,指以表演戏剧为目的组成的团体。它是戏剧盛行时期出现的一个名词。
一什么戏(填数量词)
形容火纸数量的量词,一般都是使用“刀”、“吨”。
例如:一刀火纸、一吨火纸等等。
火纸,主要指的是迷信的人祭奠故去亲人时烧的纸钱。
量词,是一个数理科学术语,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不同的事物,使用的量词不同。例如:一出戏、一座山、一群人、一条街等等。
一什么戏台
一个戏台。
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已经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与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
戏台即戏剧舞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中国古代戏台基本为木结构建筑,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
一什么戏剧量词一个
可以填:
场
字典释义
chǎng
1.
众人会聚进行某种活动的地方
组词:会场
2.
指表演或比赛的全过程
组词:开场
3.
舞台
组词:上场
4.
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5.
量词。多用于文娱体育活动
6.
指某种活动范围
组词:官场
7.
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单位
组词:农场
8.
事情发生的地点
组词:现场
9.
物理学术语。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
组词:电场
一什么戏剧填空
干活——活动——动物题目——目的——的确洗衣——衣服——服气惊奇——奇怪——怪事(答案不唯一)
一什么戏填空
嬉笑地玩耍。嬉笑基础释义:笑着闹着: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声。详细释义:欢笑;戏乐。
《魏书·崔光传》:“远存瞩眺,周见山河,因其所眄,增发嬉笑。”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却见是 阮小七 穿了御衣服,戴着平天冠,在那里嬉笑。”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当下满堂嬉笑,一片寒喧。”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一阵嬉笑的喊声在什么地方喧腾着。”
例句:鲁迅先生的杂文对当时的社会冷嘲热讽,真正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一什么戏剧量词
可能是从外国出版界翻译来的,这个种字用得不像中国话,要按我们自己说话的习惯,应该是用“出”。
1、一出戏剧。
2、出,量词,一个独立的剧目或节目。如:一出《白蛇传》。
一什么戏剧填量词
一(台)戏
一(出)戏
一(场)戏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一什么戏曲
一气势恢宏的场面,一热热闹闹的场面。场面,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演奏术语,同时也为电影术语,除此之外,还有同名电影名称问《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或戏剧、电影中,人物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互相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老工人讲家史的场面很感人,一个宏伟的戏剧场面。
一什么戏剧家
乔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
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2、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3.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4、白朴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5、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6、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