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复利怎么计算(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

2023-06-14 20:00:22自我学习1

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

复利利息计算公式是:F=P*(1+i)∧n。其中,F表示投资本金与投资收益之和,P表示最初投资的本金,i表示利率或折现率,n表示计息的具体期数。计算复利时,一般是把上期末的本利之和换为下一期的投资本金,因此计算利息时,每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银行复利率计算公式

银行复利计算公式分为两种:

1、一次性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P(1+i)^n。

2、等额多次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A((1+i)^n-1)÷i。

F是最后的本利和,P是初期的本金,A是等额值,i是利率,n是计息的期数。

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1.76怎么算

复利计息,就是将期满的利息滚入本金内,将本息之和作为“新本金”,在下一个存款周期内再次计息的一个过程。1、如果存入的本金是一年期,年利率6%,30万元,连续存5年(5次),利息计算公式如下:300000* [(1+6%)^5-1]=101467.67元。到期的本金、利息和为:300000+101467.67=401467.67元。或者:300000* (1+6%)^5-=401467.67元。式中^5表示5次方(5年、5次)2、如果是每个月结一次利息,利率仍为6%,存5年,复利公式为:300000*[(1+6%/12)^60-1]=104655.05元。式中^60为12个月*5年=60

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收入

银行的复利计算公式为,就是将期满的利息滚入本金内,将本息之和作为“新本金”,在下一个存款周期内再次计息的一个过程。

如果存入的本金是一年期,年利率6%,30万元,连续存5年(5次),利息计算公式如下:

300000*[(1+6%)^5-1]=101467.67元。

银行的复利的公式是

银行复利计算公式分为两种:

1、一次性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P(1+i)^n。

2、等额多次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A((1+i)^n-1)÷i。

F是最后的本利和,P是初期的本金,A是等额值,i是利率,n是计息的期数。

复利率(compound rate)是每年都结算一次利息(以单利率方式结算),然后把本金和利息和起来作为下一年的本金,下一年结算利息时就用这个数字作为本金。复利率比单利率得到的利息要多。

银行复利率怎么计算

1、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存款利率。所谓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就是指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存款本金或贷款本金的比率。公式为:利率=利息÷本金÷时间×10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复利是指一笔资金除本金产生利息外,在下一个计息周期内,以前各计息周期内产生的利息也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以本金为一万元,即10000元,利率4.5%为例根据公式,年利息=本金*年利率复利终值F=A*(1+i)^n代入题中数据,年利率为4.5%,那么年利息=10000*4.5%=450(元)那么一年的本息总和=10000*450=10450(元)

若按照月复利计算,一年为12个月,那么复利终值=10000*(1+4.5%)^12=16958.8(元)两者相差=16958.8-10450=6508.8(元)扩展资料: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X 利息率 X存款期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2008〕826号规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因此目前储蓄存款利息暂免征收利息税。

利率与股市之间有着明显的“杠杆效应”,它将关系到股市与银行资金量的增减。

但利率的上升这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企业需求及个人消费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加息对股市而言是提高了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成本。

银行加息与国债利率的提高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提高了,无形中也影响了股市的风险收益率。

利息(年)=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或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存款利息=本金×天数×挂牌利息(日利率)=计息天数×日利率利息税=存款利息(应缴纳所得税额)×适用税率

银行复利公式计算器

具体如下:

拿出你的计算器,随便输入一个数字,比如2,然后按一下乘号键,再按一下等号键,是否变成了4?再按一下等号键则变成了8,再按一下等号键……同样输入2,然后按一下除号键,再按一下等号键,是否变成了0.5?再按一下等号键则变成了0.25,再按一下等号键……

若能通过上面的测试,则说明你的计算器具有这样的功能,并且可以因此得出一个规律:

一、任何数的n次方,等于“按一下乘号,再按n-1次等号;

二、任何数的-n次方,等于“按一次除号,再按n次等号”。

比如:

1、计算复利终值系数,假设年利率为16.68%,期间为10年,等于“输入1.1668,按一下乘号,再按9次等号”即可得;

2、计算复利现值系数,假设年利率为8%,期间为5,等于“输入1.08,按一下除号,再按5次等号”即可得。

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收益

这种连续复利的构成和应用都是错误的。

雅各布.伯努利300多年前提出了这种连续复利。

现在国内外经济数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工程经济学、公司理财、衍生工具等课程都还在讲这种错误方法,有些理工类学生用的高等数学,有些数学读物也在讲这错误方法,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没有看出这种连续复利法的错误。

所谓的连续复利是从不连续复利的公式

A。(1+r)^t

(小学数学中学到的)为基础推导的,将一年分成m次计算,每次利率取为r/m,这样一年计算m次 ,t年计算mt次,于是就有复利分期计算公式

A。(1+r/m)^(mt)

令m趋于无穷大,得出所谓连续复利公式

A。e^(rt)。(这种连续复利计算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推导出的式子A。e^(rt)中的时间变量t可以取连续实数)

错误一 从A。(1+r)^t推导出A。e^(rt),对于r=10%,就是从A。(1+10%)^t推导出A。e^(0.1t)=

A。(1+10.517%)^t。根据A。(1+10%)^t推导出

A。(1+10.517%)^t,这也就是根据10%推导出了10.517%,这是用任何知识推导都推导不出来的(思考:根据这一点能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这种连续复利计算?能不能对这种连续复利法一票否决?)。

错误二 我们把t=3代入这推导过程看一下。根据这种推导过程,这就是根据

A。(1+r)^3推导出

A。(1+r/m)^(3m),再得出A。e^(3r).

这种推导后的计算,时间变量还是只取整数,并没有推导出时间变量t可取非整数的连续复利计算(强调一下,各种期权定价模型就是根据这种推导让时间变量t变成了可以取连续实数),A。e^(rt)中的时间变量还是只取整数。根本没有推导出”连续计算”(思考:根据这一点能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这种连续复利计算?能不能对这种连续复利法一票否决。还可进一步思考,无论一年中的计息次数m的值是多大,所谓复利分期计算公式

A。(1+r/m)^(mt))计算的值都只是一个数,不是m个数值,在平面坐标系中只是一个点,这些点列的极限只是一个点

(t,A。e^(rt)),不能成为连续曲线,没有构成连续计算)

错误三

以年利率r=10%为例思考三个问题就就可从另一角度知道这种连续复利计算方法的错误了。

1 当年利率为10%时,要按A。(1+10%)^t计算复利。但又根据什么认定A。(1+10%)^t不反映资金随时”利生利”,即连续复利的资金增值规律?

2 一方面认定

A。(1+10%)^t

不反映资金随时间”利生利”,不是连续复利的增值规律,那么,为什么要用A。(1+10%)^t计算所称的离散的复利?年利率10%是什么意思?

3 根据所谓不反映资金增值规律的算式A。(1+10%)^t推导出A。e^(0.1t)=

A。(1+10.517%)^t,怎么就成了计算连续复利的计算式?

A。(1+10%)^t,与

A。(1+10.517%)^t结构一样,式子含义一样 只是

A。(1+10.517%)^t把年利率10%无理由的变大成了10.517%而已。这不是明显的可笑的错误吗?

对于A。(1+r)^t推导

A。(1+r/m)^(mt)^t,再到A。e^(rt).不少人还会陷入”名义年利率r”的迷思,表面上”名义年利率r”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一年期计息的名义年利率,半年期计息的名义年利率,一个月一计算一次利息的名义年利率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在对A。(1+r/m)^(mt)^t求极限,令m趋于无穷大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名义年利率r概念含义的过程。在推导过程中不断改变概念含义,这在任何推导中都不会推导出合理正确的结果。

如还不理解这种连续复利法的错误,还可看下面提供的文章。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论述这种连续复利法的错误。2014年文章《国外教材中讲授连续复利的种种错误》论述了美国五种课程权威教材中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错误。如果这些教材没有错,怎么会找出五种不同错误写成文章发表出来;2018年的文章《连续复利错误面面观》从六个角度论述了这种方法的错误。

结论:国内外多门课程讲的,存在了300多年的连续复利计算法是错误的,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没有看到连续复利的错误。

银行的复利怎么计算利息

银行复利计算公式分为两种:

1、一次性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P(1+i)^n。

2、等额多次支付复利计算公式。F=A((1+i)^n-1)÷i。

F是最后的本利和,P是初期的本金,A是等额值,i是利率,n是计息的期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9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