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家家)
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指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而后知至的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如何家家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幸福永安康是一幅对联,中国有大年三十贴对联的习俗,就是今天,把对联贴在你家大门两侧,在进祢家大门口的左边贴上:事事如意大吉祥,在门的右边贴上:家家幸福永安康。在大门的中间再贴上一个倒着的福,意思是福到了,对联有横批吗?把横批再贴上门眉上,这样就完美了。
如何齐家 曾仕强
1、《人力自动化》
是一本专门探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书,值得管理者或准管理者一读。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有别于西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力资源管理理念:“无为而治”却又“无所不为”。
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与西方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自动化”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概念;论述了人力自动化管理的60条原理和60条法则
2、《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曾仕强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中国式管理。这20多年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对他所讲授的中国式管理产生热烈的回应,大家纷纷表示一向是这个样子,只是平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胡雪岩的启示》
《胡雪岩的启示》是2008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曾仕强。本书根据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除了播出的内容之外,还将剪辑未播的2集内容一并整理在了书中。
4、《易经的奥秘》
《易经的奥秘》一书根据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除了播出的内容之外,还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语录,以及电视上未播出的部分内容。
这是一本《易经》的入门书、导读书,本书的读者对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层次、更不分高低贵贱,所有读者都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从中获得的智慧必将终生受益!
5、《管理大道》
本书是曾仕强教授对“大学之道”的精妙诠释,从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同时,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的实践问题,点明了中国管理哲学是个人安身立命,企来安和乐利的可行之道。
本书文笔犀利幽默,见解独到,且不乏对现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对现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及实操性于一体。信手拈来,皆为中国管理精髓;字里行间,尽是智者的思索结晶。
怎样齐家,治家
“治家以勤俭为本”意思是:勤俭节约是管好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
节选原文: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不无爱之民物。
人君以天地之心为心,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一之心矣;臣工以国家之事为事,奴仆以家主之事为事,天下无不一之事矣。
译文:
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
对子女来说,世上没有不对的父母;对兄弟来说,人生最珍视手足之情。
用父母的慈爱对待手足,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不友爱的兄弟了;用祖先的仁爱对待同宗,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不和睦的宗族了;用天地的博爱对待别人,那么天下就不会有不敬爱的百姓了。
国君用天地广博的襟怀对待百姓,人们用父母慈爱的心田对待别人,那么天下就没有难以统一的思想了;大臣把朝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奴仆把主人的事当成自己的职责,那么天下就没有难于专一的事业了。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
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各类之间,并非经纬分明,而是有所交错,要之皆以“修已、行仁、省躬、察物为归。”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
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
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但由于刊行紊乱,版本差异较大
什么是齐家,要如何齐家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曾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它与孟子说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又强调以“仁”为本的道德原则,所以它的入世思想有着浓重的道德色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割裂开来看,它们是一个递进式的层级系统。要以一个整体化来看。修身是首要,是齐家的基础,修身和齐家又是治国的基础,而修身、齐家、治国又共同构成了平天下的基础。简单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又是修身齐家的最终指向。
修身是入世的第一步,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行修养,使它能达到“仁”的要求和标准,成为“仁人君子”。身正齐家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满足于个人道德的提升和家庭的美满,要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那么就是投身国家建设,走仕途之路,辅佐君王,为国效力,特别是在政治清明时,要有兼济天下的思想。
总之,儒家主张积极进取,就是要争取立德立功立言,为国家统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生命。以礼来构建尊卑等级秩序,以仁为道德原则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努力把臣民培养成“仁人君子”和能为国效力的人,进而形成忠君爱国、尊卑有序、互谦互爱的无冲突均衡社会,或者说冲突最小化,确保国的长治久安。因而,儒家思想就成了国家统治者能接受并长期奉行的统治思想,而历代统治者也无不以儒学思想教化臣民,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