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支撑(什么是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什么是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科技和教育,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什么是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泉
上进心[shàng jìn xīn]是指进取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之心,其实是对人的发展需求,只要始终保持一种发展的意愿和努力,就是有上进心。
上进心是人们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理意愿,是人们勇于开拓、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坚持理想、追求作为的思想信念,是引领人们不断谋求发展的精神导向与动力源泉,所以生活上要有上进心。
没有上进心的人,也会心无所求,无所用心,饱食终日,必定生活懒散,百无聊赖,生活中稍有挫折,便会心灰意懒,悲观失望,对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什么是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点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建立一种以科技为驱动、以创新为主导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排放污染“脱钩”,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模式。
2、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时刻保持创新思维,时刻不能停止各种各样的创新。
3、创新在经济、科技、社会学以及建筑等领域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
1、转变观念是基本前提。过去,粗放式发展追求“有没有”,如今高质量发展追求“好不好”,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转变“高速低效”的观念,实现“高质高效”持续发展,才是一条长远之路。但不可否认,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数字政绩”,热衷在自己任期内见成效,谈起高质量发展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转变观念才是根本前提,要求地方干部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多从国家长远持续发展出发,多从满足人民群众向往需求出发,多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出发,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观念。
2、 厚植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发展理念、生产技术、人口素质、装备设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首先,要加强人才培育,从小学到大学,全链条提升教育质量,注重思政、技能教育,引导更多学子树立报国之志,学习一技之长,成长为国家栋梁。同时,要招才引智,全方位搭建人才研究平台,解决生活困难,打消后顾之忧,鼓励人才沉下心来创新创业。要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畅通人才晋升通道,落实人才持续提升计划,树立“实绩”评优导向,推动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强劲动能。
3、鼓励创新是根本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最为持久的智力动能。对一个企业来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得到发展壮大。单靠拼资源、拼环境、卖苦力,迟早会被淘汰。对一个地方来讲,多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发展结构,实现发展与保护齐头并进。为此,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加强资金扶持,助力更多创新取得成功,驱动经济良性发展。
什么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方案,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应聘人员;
设置符合科学、高效运营的组织机构与岗位;
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培训与发展计划(入岗教育、在岗提高培训,职业发展培训等);
制定并实施评估、激励方案。
总之,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人”,人力资源部门要为企业发展助力,就要选对人、提高人、发展人、留住人。
支撑引领作用
西部陆海新通道要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把《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实施作为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化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战略定位:
1.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发挥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以全方位开放引领西部内陆、沿海、沿江、沿边高质量开发开放。通过通道建设密切西北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2.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纵贯我国西南地区,有机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走廊的联系互动,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桥梁和纽带。
3.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支持和促进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带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协商共建发展通道,共享通道资源,提升互利互惠水平,探索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深化国际经贸关系,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4.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交通、物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
支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首先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企业要想结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在技术上领先占有竞争优势。
其次,产业升级,机构转型需要依靠互联网+,当今时代是信息革命的时代,知己知彼离不开网络,云计算。不跟上这一步伐,就会被淘汰出局。
第三,是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式,摒弃老旧的管理办法,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优化设计。这是保证企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要一环。
什么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论是户籍、司法、教育等方面改革措施密集出台,还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双翼齐飞……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为中国发展不断开拓新境界。
展望未来,中国发展的时与势、艰与险,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突出软肋。如果不能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五中全会提出的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给出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以五中全会绘就的蓝图为引领,创新发展才能取得新突破、达到新水平。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十三五”时期推动创新发展,就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从提出并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举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我们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电子科技领域中的摩尔定律揭示,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这就是创新的速度。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让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迸发、源泉不断涌流,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特别是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主要是:
1、储蓄率过低、福利消费过高的经济模式问题。
2、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过度发展的经济结构问题。
3、过度杠杆化的金融结构问题。
4、高赤字、高政府债务率的财政结构问题。
5、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6、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
7、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
8、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