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菜和蕨菜区别(蕨菜和徽菜的区别)
蕨菜和徽菜的区别
作为一个安徽人 ,同时也从事美食制作 ,我对徽菜还是有些了解的 。
徽菜发源于古徽州 它的行成离不开当时盛极一时的徽州商人 ,所以说徽菜的主流风味是皖南风味,同时沿江和沿淮风味与他相知辅之 ,并且与之派生的产生了五大流派:皖南皖江合肥淮北和皖北 。
皖南风味呢,是以黄山 绩溪 歙县为主 ,是其徽菜的主源流,因其在于山区盛产山珍野味 ,多以就地取材,注重食材的原始风味为主,同时呢,为了保存食材 还体现出了一种新的风味腌鲜,比如说臭桂鱼就是典型。
沿江风味,主要说的是沿江两岸的,那里多产河鲜,鱼类其味也就多为水乡风味,
沿准风味,比如说淮南的豆腐宴 ,皖北的乡土菜。
总的来说呢,就是善于取材 ,巧妙用火(烧炖焖蒸闻名),将就原汁原味 汤醇味鲜 色泽艳丽 (善用酱油 爱调色 ),由于古时徽商,喜欢家乡菜也就诞生了一些需要时间等待的腌制美味 。
下面是一些典型菜的图,徽州臭鳜鱼 ,问政山笋 ,黄山毛豆腐 ,黄山烧饼 ,李鸿章大杂烩。 我相信徽菜在徽厨人奋斗下会更好!!
蕨菜跟图片
不是 蕨麻别名:蕨麻委陵菜,蔷薇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于海拔500~4100米的河岸、路边、山坡草地及草甸。其根向下延长,茎匍匐,在节处生根,外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叶柄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小叶对生或互生,叶脉明显或不明显;单花腋生,花直径1.5~2厘米,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形。
蕨菜和徽菜的区别是什么
上饶菜,即饶帮菜,属江西菜系的一支,发源于古信州,并兼纳上饶、婺源、广丰、铅山、玉山各地的美味佳肴,具有喜鲜香、偏重辣味的特色。而婺源由于古属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其饮食承袭徽菜的传统.以清蒸、清炖为主上饶的代表名菜有清蒸荷包红鲤鱼、三丝鱼卷、鄱阳全鱼宴、广丰酱香鹅、婺源粉蒸肉等。
上饶特色菜
三丝鱼卷、斩虾丸、清蒸荷包红鲤鱼、鳙鱼烧豆腐、鸡丝锅巴、弋阳国道鱼、龟峰扣肉、弋阳土狗肉、广丰酱香鹅、鄱阳藜蒿炒腊肉、弋阳醋鸡、婺源糊豆腐、婺源粉蒸鱼、粉蒸肉、婺源李坑撰肉等
上饶风味小吃
糯米子糕、清明果、烫米粉、猪肝粉、羊肉粉、肥肠粉、万年贡米粉、荞麦夹子羊角糖、弋阳年糕、铅山灯盏馃、清炒白玉豆、饭麸馃、婺源木心果等
婺源荷包红鲤鱼
红鲤鱼在婺源已有300多年的养殖历史,因其色泽鲜红、头小尾短、形似荷包而得名。食时,现抓现做,肉质肥美,又鲜又香,营养丰富,许多到婺源的游客都会点这道特色菜。
婺源野菜
到婺源观光美丽的古村落,一定不要忘了尝尝当地的野菜。如酸豆角、茱茶、苦菜、野翘等,味道都很独特,野味十足,值得一尝。
婺源蒸菜
婺源的饮食主要以糊(豆腐糊、蕨菜糊等)、粉(粉蒸肉、粉蒸鱼等)为主要烹饪技法。“糊”菜,其实叫“蒸菜”。在江西地区,只有婺源有这种特色菜。
信州芋头牛肉
为上饶市信州区的一道特色菜肴,采用当地特产的芋头和本土水牛肉为原料烹制而成。牛肉酥烂,味道鲜美,诱人食欲。
灯盏馃
为上饶市铅山县著名的特色小吃,因其外形呈灯盏状而得名。其外皮由大米面制成,中间添馅,放入小蒸笼中蒸熟即可。色、香、味俱全,食后回味无穷。
弋阳扣肉
又名“经国扣肉”。此菜系20世纪30年代蒋经国在赣南时雇佣的厨师涂光明师傅所创,肉酥香浓,入口即化,是江南民间菜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蕨菜和徽菜的区别在哪里
查济十二碗是查济地沿徽州的一道特色菜,其菜与徽菜大相径庭。
菜 名
查济十二碗
出自于
沿徽州
基本内容
查济地沿徽州,其菜与徽菜大相径庭。其烹调特点亦重油、重色、重火功。其旺火急烧时,瞬息可成;而小火煨炖时,要几个小时以上。要求原汁不耗,原味不失,形式不变,吃起来又透乱无渣。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查济地处万山丛中,林竹遍布,溪清水澈,适合奇禽异兽活动,木草本植物生长。查济菜的主要配料多取之于当地山货,如野猪、野兔、山鸡、石鸡、蛇;厥菜、香椿、紫藤花、春笋、冬笋。
查济人生活节俭,遵从祖训。昔日过节过年,以“一品锅”为主。“一品锅”以红烧肉为主料,配以小竹笋、厥菜、干豆角、粉丝、油煎豆腐等配料,相当于现在饭店的“什锦锅”。只有婚嫁、寿庆等大喜日子,那就要办盛宴十二碗,富裕人家还要配上四盘、八盘,大多为海鲜。查济的十二碗是:
粉渣,即渣肉、粉蒸肉。将肥肉、骨头肉、米粉配好主料,加上糖、姜等配料,放入木质大蒸笼,蒸上半天,油出将粉滋润透,风味非同一般。作为饮酒第一道菜上,有让大家填肚充饥之意,以免醉酒。一般上两碗,但只算一道菜。
煮肉,即红烧猪肉。有的可略加香菇,因太腻,现多为卤菜所替代。
炖鸡。选用上好老母鸡,用文火炖至半熟,再加上香菇和木耳等,炖上半天,直至烂熟。最好选用陶罐烧炖。这是主打菜,有“无鸡不成正席”之说。
雾粉,即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糊羹,因色似云如雾而得名。将淀粉、精糖用鸡汤调制,再加入蛋花、香葱、姜末进一步调制得色彩诱人,最后撒上脆香的花生末或桃仁而成。这也是主打菜之一,有传承性。
微菜跟蕨菜
1、形态的区别
蕨菜和薇菜在形态上其实十分的相似,但是它们也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薇菜的颜色偏黄色,而蕨菜的颜色偏紫色或者是褐色。其次就是蕨菜上的绒毛也是紫色或者是褐色的,而薇菜上的颜色为黄白色,并且薇菜上的绒毛相对较少。
2、属性的区别
蕨菜和薇菜在属性上也是有区别的。薇菜它并不是单单指的是蕨类植物紫萁的嫩芽,还有一些小巢菜、野豌豆苗等这类的蔬菜也是薇菜的一种。而蕨菜也叫龙头菜、如意菜,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蕨类植物。
3、食用方法的区别
薇菜和蕨菜它们的食用方法其实是差不多的,薇菜一般都是要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腥味之后才能炒食或煲汤等,薇菜还能入药。而蕨菜主要是用于凉拌或者炒着吃,还可以加工成干菜,以及做成馅或者罐头,还可以用于制作泡菜。
蕨菜和薇菜
都是蕨类植物,生理学特点差不多,从肉眼来看薇菜的上面绒毛更细更多,蕨菜则是少些,另外蕨菜比薇菜个体要大,味道上来说薇菜略有些象是涩的味道却完全不滞口,蕨菜微苦但菜中汁液丰富比较爽滑
蕨和蕨菜的区别
没有近义词。
蕨 jué
〈名〉
(1) 蕨菜 [brake]
蕨,鳖也。从艸,厥声。——《说文》
(2) 按,初生如蒜苗,无叶,端似鳖脚,故名,亦似小儿拳,故曰拳菜,紫黑色。”
蕨,山菜也。周秦曰蕨, 齐鲁曰鳖。——《齐民要术·蕨》
(3)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蔓生土中,被棕色细毛。叶大、多回羽状复叶,孢子囊群生叶背边缘,广布于全球,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
幼叶可食,根状茎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也供药用。其纤维可制绳缆能耐水湿。如:密毛蕨;欧洲蕨;蕨手(指蕨芽);蕨拳(指蕨芽);蕨萁(蕨苗);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蕨菜和徽菜的区别图片
我也是安徽的。推荐一些吧!
歙县的名砚,泾县的宣纸,徽州的香墨,:祁门的名瓷,宣城的宣笔,绩溪的蚕丝,:曹索功御墨,天柱山灵芝,金寨的天麻,:歙县的贡菊,颍上的泥人,阜阳的剪纸,:合肥真发绣,刘麻子剪子,歙县砖石雕,:怀远的石榴,灵璧的奇石,黟县古徽绣,:胡开文墨锭,岳西桑皮纸,界首的陶瓷,:芜湖的铁画,九华山佛像,南溪镇灵芝,:祁门的祁红,临泉的生姜,徽州的雪梨,:休宁竹木器,蒙城黄牛肉,新安芝麻糖,:亳州古井贡,淮北口子酒,固镇大花生,:黄石溪名茶,来安的板鸭,大别山茯苓,:石台天方茶,涡阳的苔干,东至云尖茶,:舒城的兰花,桐城小花茶,琅琊寺素斋,:石台云雾茶,屯溪臭鲑鱼,安庆雪木画,:芜湖牡丹皮,凤阳的凤画,徽州臭豆腐,:淮南火烙画,枞阳黄花菜,徽州八碗八,:屯溪炸肉圆,皖西的绿茶,宁国的乌早,:苏埠的大麻,太和香椿芽,潜山的舒席,:定远的桥尾,宣州宣木瓜,芜湖的香樟,:天柱山药材,巢湖虾米虾,板桥的草席,:无为的板鸭,寿州的香草,霍山的黄芽,:采石矶茶干,滁县贡菊茶,琅琊的酥糖,:金寨鸭蛋干,巢湖玉带糕,萧县大葡萄,:繁昌酱菜好,九华山素斋,砀山的酥梨,:岳西县厥菜,绩溪徽菜帮,凤台县铁锅,:泾县的竹雕,桐城的丝枣,宁国的笋干,:霍邱的柳编,亳州的中药,利辛尼龙网,:水东的蜜枣,萧县葡萄酒,马坑的香蘑,:东至葛根草,广德的板栗,亳州的烟草,:富岱的杨梅,休宁的孔雀,长丰的草莓,:黟县的香榧,六安白蒜多,滁州滁贡菊,:太和的香椿,休宁的笋尖,明光的绿豆,:肥东的花生,临泉的贡柿,凤台淮王鱼,:贵池的鹿群,庐江的蜂蜜,金寨的鱖鱼,:明光的特曲,阜阳的皮丝,黄山的石耳,:合肥的切糕,利辛的泡桐,蒙城的牛肉,:霍山的石斛,亳州的白芍。:霍山根桩盆景,金寨推光漆器,广德的竹根雕,宣城的山核桃,:瓦埠湖的银鱼,黄山的猕猴桃,桐城的水芹菜,休宁的松萝条,:阜南恋思萝卜,颍州的红樱桃,歙县金竹贡菊,天柱山盏儿糕。:潜山的扒蹄膀,桐城的麻丰糕,寿县的大救驾,安庆江毛水饺。:胡玉美蚕豆酱,黄山的松子糕,铜陵的薄皮姜,休宁县的松萝,:绩溪的玫瑰酥,余良卿的膏药,毫州雪湖贡藕,合肥麻饼烘糕,:马鞍山丝绵画,界首的古彩陶,包河的鱼莲藕,符离集的烧鸡,:天堂寨的吊锅,八公山的豆腐,桐城县的丝枣,安庆五香牛肉,:泗溪的三大宝,凤台县肥王鱼,歙县琥珀蜜枣,亳州的苏赵梨,:萧县的贡葡萄,黄音坑绿牡丹,东至县猕猴桃,南陵西山丹皮,:横山镇的长枣,黄山银钩石耳,宿松凉亭雪枣,五河沱湖螃蟹,:阜阳玉器玛瑙,芜湖清水荸荠,郎溪的水辣椒,阜南黄岗柳编,:临泉高产薄荷,贵池的翠微茶,英坑的竹蜜枣,宁国的山核桃,:阜阳的枕头馍,亳州观堂大蒜,齐云山野味好,巢湖银鱼珍珠,:砀山县的梨酥,万佛湖的鲢鱼,滁州市的蜂蜜,肖家桥饼油酥,:九华山的冰姜,黄岭区的大葱,郎溪的瑞魁草,歙县极品炒青,:六安的瓜片好,黄山极品毛峰,芜湖迎春瓜子,黄山绿牡丹茶,:霍山小岘春茶,亳州观堂大蒜,怀远县的芦笋,:屯溪的猴魁茶,泾县宣笔宣纸,歙县的金桔大。:六郎中华绒螯蟹,天长甘露油饼好,邢塘脱水蒜姜优,:无为纱灯工艺精,凤阳御液酒驰名,合肥小刘瓜子香,:芜湖傻子瓜子精,宣州的板栗个大,舒城的贡席进京,:霍邱柳编堆满城,南溪镇的灵芝多,新港茶干味正浓,:桐城的鲖蒜鲜红,安庆墨子酥有名,泾县酱菜家常备,:明教寺佛茶水圣,黄山极顶云雾茶,歙县顶谷大方茶,:泾县涌溪火青茶。:休宁的虎皮毛豆腐,齐云山的白药黄芽,泾县育才酱菜制品,:歙县黄山绿牡丹茶,屯溪市的腌鲜鳜鱼,亳州豪门贡菊冰茶,:合肥的虎皮金桔蛋,歙县漳潭三潭枇杷,怀宁县的顶雪贡糕,:安徽祁红屯绿名茶,涡阳的高炉大曲酒,黄山的特级毛峰茶,:临泉水洗芝麻蒜片,亳州的穿心红萝卜,唐模杏树千年不老,:齐云山木耳石鸡名。
安徽蕨菜
安徽宿松的土特产有:凉亭雪枣、马陵打瓜子、隘口糕、雨花菜、黄湖大闸蟹、松兹板鸭、宿松糖粑、豆格酥、宿松香芽、程集条子等。马陵打瓜子也叫许岭打瓜籽,简称马陵瓜,曾为贡品,宿松特产小吃,主产于宿松县东乡许岭一带,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
安徽蕨菜家常做法大全
野菜野果多的是!【野果】:现在这个季节的野果有:毛栗子、八月炸、野猕猴桃、楮树果(朴树果)、菱角(寒菱、鬼菱、牛角菱、四角菱、野菱角)、鸡榴米(芡实果)、莲子、野葡球(野荸荠)、棠榴(棠棣)、鸡爪梨(拐枣)等桑果、梦子(覆盆子)、毛桃、杏子、野黑豆、腌喉(野葡萄)、红绿果(扛板归)、酸草果(酸浆草)、灯笼果等【野菜】:荠菜、香椿头、水芹、芦蒿、马兰头、野大椒头(甜菜头、野苟杞头)、蒸蛋花(黄花菜)、灰灰菜、安菜、蕨菜、马乳菜(马齿苋)、野蒜、苦菜、蒲公英、榆钱、槐花、地芦(紫云英)、地答皮、野木耳、野蘑菇、茶树菇、山芋杆、南瓜头、豌豆头、野黑豆头(薇菜)、野豆米、毛竹笋、山竹笋、石耳、印蒿(野艾草)、鸡榴米(芡实果)、鸡榴杆(芡实杆)、野大米豇、茅絮根(茅根草)、蒲菜(蒲草)、野苋菜、茭瓜(茭白)、野葛、大碗花(木槿)、蔷木苔(野蔷薇)、莲藕、菱角、洋姜(野生姜)、野胡萝卜、野毛芋、车板草(车前菜)、人参菜、楮树花(朴树花)、莼菜等
野菜徽菜图片
【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在众多的解读中,我更看重南怀瑾的看法,南怀瑾的理解更能将本章的整体意思联系起来。而非割裂来看待本章的意义。这一章当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还是无力做到言行不一的问题。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解读】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其实还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解读】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封谥号为“文”,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来问孔子。子贡怀疑孔文子,不该得到这样的谥号,而孔子答复子贡说是因为孔文子聪明,但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勤学好问,还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谥他为“文”。意在告诫子贡虽聪明,但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
【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为智慧而得名的。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张居正说:“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这正是孔子据实而断,印证了孔子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卫灵公篇》15.28)”。
【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字之清探讨与仁的关系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那么从这各方面看,孔子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抉择还不够理智或者不够聪明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这样做还不算聪明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解读】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孔子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因而会导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孔子也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
【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有道的时候,他就显露才智,当国家处于无道的时期,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却学不到。”
【解读】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后世有郑板桥“大智若愚”之说,大智若愚正是宁武子这等人。政治生活中往往极其复杂,政通人和之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在政令不通人不和之时,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十分艰难,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该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韬光养晦,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能量,这正是大智慧。这种装傻不是学来的,是修养来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对事物发展的长期性认识而来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装出来的,把傻能装到真处也是大智慧。
【原文】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学生们都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文采可观,但还不知道怎么自我节制!”
【解读】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思考和打算。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仁道的,以仁道改造这个纷乱的社会,但见自己的仁道不得推行,又不甘心于这样的结果。于是想到要把自己的仁道传诸后世,所以想到了家乡的弟子们。体现了孔子此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言外之音,有感慨“人生苦短”的味道。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内心里就没有怨恨和不满。”
【解读】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人在父亲死后因为谦让君位而逃离国家。周灭商之后,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便隐居在首阳山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一章正是赞扬这两个人宽阔的胸怀,因为不念旧恶,所以即便生活采徽菜度日内心也没有怨恨和不满。
【原文】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不直说没有,偷偷地)到邻居家要了点给人家。”
【解读】微生高是鲁国人,相传他与女友相约桥下,涨水,因为信守承诺,抱着桥柱子而淹死。在当时以直见称于世,但人们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孔子便举这个例子评断其时的传说。也正是“众好之,必察焉”之一例,说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觉得这样可耻。”
【解读】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有着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贤达人士。孔子借左丘明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做人的人是可耻的。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说和做的不一样,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不一样。
【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解读】此章的评论朱熹的评价十分到位,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功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这一章师徒三人,要知道颜渊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优秀的学生的谈话。场景使人倍感温馨,孔子俨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子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颜渊是仁者之风,不自夸,不施劳;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发现自己有过失而在内心里自责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对过错的态度问题。安德义解读论语将人对过错的态度分成了六种,一种是掩饰错误,“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一种是坚持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一种是过而能改,“过,则勿惮改”(《学而篇》);一种是自讼己过,朱熹说“能内自讼者,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种是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正因为对待过错的态度不同,所以孔子又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说的就是通过看一个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就能知道一个人和他内心对仁的体认程度。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解读】我以为孔子说的是忠诚守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谓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