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和直裾区别(曲裾是什么)
曲裾是什么
有的,木兰诗就是那时比较火的曲。
曲裾图片
襦裙适合胖子,曲裾适合瘦子,看情况而定,特别深曲裾要求腰围特别细才好看。
曲裾是什么朝代的衣服
古代服装的称呼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2、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4、“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5、“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6、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7、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具体讲,古代服饰有十八种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白丁
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
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布衣
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袍泽
“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
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苍头
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
黄裳
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缙绅
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缨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巾帼
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
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裙钗
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纨绔
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赭衣
《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黄冠
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后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
曲裾是什么时期
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缘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缘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02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03
齐胸襦裙: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起于隋,兴于唐。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曲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不是大袖,是广袖,大袖比这袖子大得多符合现代汉服体系,不过因为没有挖出过实物老是被骂成“现代曲”
其实这种曲裾是根据陶俑木俑做出来的
什么叫曲裾
这种汉服之所以不被认可的原因之一就是:曲裾是自然淘汰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在传承下去了!还有就是,曲裾被人认为是不属于古装,它属于古董,是老物件,因此说曲裾不属于汉服。
其次,就是影楼装因素。汉服圈之中都属于比较专业的人士,他们专业素养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在这些人的眼中汉服与影楼他们分的非常清,就如同山寨版与正版一样!然而我们看到的古装还有影楼之中曲裾这种汉服随处都是,甚至是可以用“泛滥”形容!
也有人说曲裾只是下摆的一种修饰形式,并不能作为汉服的完整款式之一。
曲裾是什么意思
索殳加在一起是縠
縠hú
释义
◎ 有皱纹的纱:绮罗绫~。
详细释义
〈名〉
皱纱。用细纱织成的皱状丝织物。如:縠衫(薄纱的单衣);縠纹(即绉纱的皱状纹。往往用来比喻水波纹);绮罗绫縠
云縠
云縠[yún hú]
释义
轻软如云的丝织品。
纱縠
纱縠[shā hú]
释义
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的通称。《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 颜师古 注:“纱縠,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縐者为縠。” 三国魏曹植 《七启》:“黼黻之服,纱縠之裳。”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高平刘整 有雋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 宋洪迈 《容斋三笔·纳紬绢尺度》:“ 周显德 三年。敕,旧制织造絁紬、绢布、綾罗、锦綺、纱縠等,幅阔二尺起,来年后并须及二尺五分。”
曲裾是什么形制的汉服
适合。
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曲裾为什么被踢出汉服圈
服曲裾读音是hàn fú qū jū。
裾[jū]汉语汉字
裾,汉语常用字,读作jū,本义是指衣服的大襟的意思,也有衣服的前后部分的意思。字从衣从居,居亦声。“居”意为“土著”、“本地人”。“衣”与“居”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本地人穿着的服装”。
曲裾是什么形制
分里衣,中衣和外衣。你问它是什么样的,你是在问它的形制还是款式呢?款式的话,女子有袄裙,曲裾,直裾,齐胸襦裙,对襟襦裙,褙子,男子有直裾,玄端等。汉服的基本形制是右衽,宽袖,交领。应该就是这些了。
曲裾是什么时候的
顺序?一般都是内衣,中衣,外衫吧。四季着装要看个人喜好了,比如春寒料峭的时候你可以穿着袄裙加褙子,夏季的时候短打襦裙或半臂,秋季曲裾,冬季里面随意搭配外面披斗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