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区别(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区别)

2023-08-12 12:55:05西部百科1

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区别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的方式:

1、暴力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2、和平方式: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后,学习农耕民族的文化,因而被农耕民族所同化.如:族际通婚、民族迁徙杂居等.

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区别与联系

从历史上来说……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那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封建化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生产互补,学习汉文化,实质是促进他们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

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一般是指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过程,或是少数民族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农业定居的过程。因此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

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3、四种融合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改革。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和汉族基本一样了。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区别和联系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然而,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而言,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区别在于

原生名族与次生名族区别是原生民族是“民族实体”,而“次生民族”则是“复合民族”。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几十万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所同化。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族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这种自然同化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民族 同化

我们大汉文明是十分伟大的,少数民数是自已进来的,例如鲜卑族,党项族,契丹,巴族,我们不是征服人家,我们是文化自信,我们认的是文化,学孔孟,尊儒道类我中华就是中国人,我们不看血缘,再一个就是我们文化的包容性,不排外不极端,在一个就是我们太善良了,懂得分享感恩

阐述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消亡之间的关系

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日渐趋于一致,民族语言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的自然的发展过程。

民族消亡:一般是指全世界的民族实现了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国学术界也常常把历史上某些民族被别的民族完全同化而称为消亡。

民族同化融合消亡关系

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日渐趋于一致,民族语言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的自然的发展过程。

民族消亡:一般是指全世界的民族实现了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国学术界也常常把历史上某些民族被别的民族完全同化而称为消亡。

民族融化和民族同化的区别

世界上已经灭亡的民族有玛雅人、卡拉什人、拉普人、帕西人、哥萨克、赫梯人、罗姆人、苏美尔人、巴斯克人、关契斯人。

详细介绍:

1、玛雅人

玛雅人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的种族之一,他属于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由于玛雅人具有超高文明,以至于被一些人认为他们是外星人的后裔。关于玛雅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还有他们的外貌问题,也成为考古史上的谜团。

2、卡拉什人

卡拉什人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少的一个非穆斯林民族,据说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军的后裔。所以卡拉什人属于白种人,他们的面部轮廓与欧洲人十分接近。卡拉什人的独特民族文化不仅不同于巴基斯坦其他民族,甚至整个亚洲地区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是十分独特的,所以现在卡拉什人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的到来。

3、拉普人

拉普人是居住在挪威、瑞典、芬兰、北极圈的一个民族,自称萨阿米人。拉普人这个族群的年龄至少有5000年,据说他们的祖先是1万年前开始从乌拉尔地区陆续迁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后来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挤,一部分向北迁移,一部分人被其他民族同化。有学者认为拉普人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也有学者认为拉普人属于蒙古人种。

4、帕西人

帕西人是生活在印度的拜火教徒,大部分是波斯后裔,他们在8世纪到10世纪迁来印度的呢,据说是因为逃避穆斯林的迫害而移居到印度孟买。帕西人虽然生活在印度这么多年,却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而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社会。据说曾经帕西人看到犹太人在以色列复国,他们也想在伊朗搞一块土地复国,但没得到国际支持。

5、哥萨克

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社群,但他们与俄罗斯民族、乌克兰民族的文化历史却大相径庭。他们的祖先可能是西亚地区的切尔克斯人,也可能是伊朗高原上的斯基泰人。现在一般不认为哥萨克人是一个民族,只认为他们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

6、赫梯人

赫梯人是现在已消失的一个民族。他们在公元前三千年由欧洲徒步翻越了海拔超过四千米高加索山脉,而进入了小亚细亚。根据史料记载赫梯人是一个善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都保持一支30万人的军队,而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等等。

赫梯人还会使用生化武器,他们将感染了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敌方城镇,使敌人感染上这种疾病,可见赫梯人的文明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公元前800多年,赫梯人被其他民族入侵而被毁灭了。

7、罗姆人

罗姆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吉普赛人。罗姆人大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北部,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到16世纪时罗姆人已遍布欧洲各地。罗姆人为什么要离开印度向西方迁徙,现在仍然是世界之谜。

有的认为他们是不断西征而留在了欧洲,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被穆斯林征服而沦为奴隶,被带到西方的。自古以来,欧洲人对罗姆人普遍印象较坏,认为他们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罗姆人也进行了大量的迫害。

8、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是世界上一个已经灭亡的神秘民族,定居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苏美尔人的起源,也不知他们的语言属于哪个语系,似乎苏美尔人的语言是独立于世界现有语系之外的存在。

苏美尔人的文明程度较高,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同时苏美尔文明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产生的文明。通过碳十四的断代测试,美尔文明的开端大概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结束于公元前2000年。

9、巴斯克人

巴斯克人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西段和比斯开湾南岸,他们自遥远的年代起,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巴斯克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他们说着于欧洲其他民族不一样的独特语言,穿着和风俗也与众不同。

自古以来巴斯克人就是一个弱小民族,他们人口很少。但他们又是一个强大民族,罗马人、凯尔特人、西哥特人都曾经企图征服他们,却无不铩羽而归。直到现在他们还顽强地存在着,虽然人口不多,能量却不小。

10、关契斯人

关契斯人居住在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关契斯人是柏柏尔人的一支,从上古时期开始,他们从埃及迁徙到加那利群岛上,并慢慢形成自己的民族独特性。

在西班牙人来到之后,关契斯人渐渐灭亡了。许多关契斯人被西班牙人杀害,还有一部分沦为奴隶,还有一部分与西班牙人通婚而被同化。

如何理解民族同化分化组合融合消亡问题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老挝王国时期公布的数据,老挝共有68个民族。按语族分成泰-老语族、蒙-高棉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越-孟语族和贺(汉)语族。

老挝王国时期公布的68个民族分别为:老族、泰诺族、泰岱族、泰丹族(黑泰)、泰登族( 红泰)、泰考族(白泰)、普泰族、泰潘族、泰永族、泰梅族、泰蔑族、泰听族、泰兰族 、 泰勒族、族、蔑族、满族、老瓦族、老努族、老拉墨族、老埂族、巴拉族、西达族、老 毕 族、老桑坦族、老丹族、老和族、普听族、老法族、老班竹族、塞拉族、老塞族、嘎森族、 绥族、嘎威族、拉旺族、拉维族、阿拉族、嘎栋族、听南族、听坡族、听拨族、英蒂族、雅 听族、 嘎雅族、佧木族、达里英族、达昂族、达莱族、达努族、达里族、蒙莱族(花苗)、蒙考 族 (白苗)、蒙丹族(黑苗)、蒙高族(绿苗)、瑶族、梭罗族、贺族(汉)、木先族、普诺 族、桂族、倮族(彝)、楞登族、楞刀族、木塞族、贺丹族和木生族等。

这些民族中,有的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若干支系,如泰诺、泰丹、泰登、泰考、泰岱、泰潘和 泰永等13个民族,实际上是泰族的13个支系;蒙莱、蒙考、蒙丹、蒙高等4 个民族,实际上是苗族的4个支系;有的只是部族或部落,如老瓦、老努、老埂、巴拉、西达、老毕、老桑 坦等,这些部族或部落大都以农耕或游牧为生,在长期的迁徙和演变中,有的已被其他民族融合或同化,实际上已经解体或消亡。老挝社会科学院民族调研所,有些民族已经难以分辨出来,甚至有些民族的后代已不知道自己原属什么民族。

老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使用的语言为老挝的官方语言老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老族主要居住在老挝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坝、江河沿线和城镇地区,以万象平原、沙湾纳吉平原、巴色平原和湄公河沿岸居多,约占这些地区总人口的80%。老挝首都万象、古都琅勃拉邦、中部重镇沙湾纳吉和南部交通枢纽 城市巴色,老族约占90%。

老挝的6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7%,人数最多的是普泰族,其次是佧木族,蒙(苗)族居第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多则几万人,少则几千人。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其大融合的体现有:

1、 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曰:“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

2、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总结有四个特点:

1.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

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

3.不使杂处通婚。

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这种自由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全国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效果亦非常显著。

3、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而府兵“不堪攻战”,其主力实赖蕃将。

其著名蕃将(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契苾何力,铁勒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李谨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战功卓著。

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宝臣、李抱玉、李光颜、李克用、王思礼、王镕、仆固怀恩、乌重胤、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

《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4、少数民族人员出将入相,必然会对当时的政治以及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很为青年人所发扬,许多诗人对尚武精神进行歌颂。

5、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李唐的这种文化背景,使他们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较积极,亦比较通达。他们努力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内传布。

6、对传统礼教的突破。西晋以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深受胡风影响。唐兴以后,虽仍然以中国传统礼教治国,但时转世移,民风世俗不能不有所变化,很难再回复到魏晋以前。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就指出了这种情况。

7、对世俗民风的转移。《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条:“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使诸部敛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陈寅恪云:“此突厥俗,见《通典·突厥传》首,太宗以突厥为宫工,故承乾习染其俗也。”李承乾作为皇子,爱好突厥语言、风俗,以致于极力摹仿。

又《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近服妖也。”长孙无忌是鲜卑族,是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浑脱是胡物。长孙无忌戴少数民族风格的帽子并不为奇,但天下人都跟风效仿。

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初,贵族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陈寅恪笺白诗曰:“乐天则取胡妆别为此篇以咏之。盖元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

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 其实,自北朝以来,男女衣饰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犹尔,至开元后稍博 。向达先生研究敦煌壁画,谓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着胡服,即所谓裤褶,男衣短仅至膝,折襟翻领;女衣亦同而稍长,内面另有长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觇李唐一代服装趋向之转变 。总之,从唐初到中唐,少数民族妆束一直是引导新潮流者。

8、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诗人

在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人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点。首先在民族构成上,很多著名诗人是少数民族出身,或者是汉化已久的少数民族,如白居易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91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