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百科 > 正文内容

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敦煌艺术来源于)

2023-08-27 15:47:04西部百科1

导语:敦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座巨大宝库,它坐落于闻名于世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西汉时期便是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承担着抵御匈奴和沟通西域的重要使命,是少数民族贸易沟通的交汇点,也是西域文明和中土文明的交汇点。无论是文学、音乐、宗教、绘画、舞蹈还是其他,都在这文化碰撞的火花中生出新意来。到现代,敦煌艺术虽然饱受了千年的风雨、战火,但仍然幸运的保存着部分遗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那绚丽多姿的敦煌壁画。中国古代的壁画艺术从起源来讲是宗教艺术的一种,敦煌壁画便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的体现,又因为敦煌在历史上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所以敦煌壁画与其他宗教壁画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使得敦煌壁画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敦煌莫高窟

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敦煌艺术来源于)

一、多种文化在敦煌的兴起

1、特殊的地理位置

中国自古是一个文明大国,但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明。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辽阔的海洋,北部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西南伫立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则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沙漠,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四塞之地",要想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通十分困难。幸运的是,在茫茫沙漠戈壁中,还有一条狭长的通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这也就是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敦煌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这里由于受到祁连山冰川融雪的滋养,成为了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身处这样的地理节点,敦煌自然成为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要地,它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并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它展现出极大的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不断吸收着来自异域的文化养分。

河西走廊

2、西域文化的涌入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许多国人过去根本无从知道的异域文化知识,公元前111年,汉朝为广开西域正式设立敦煌郡。自此以后,中国便不断遣使者西出敦煌,与西域诸国建立联系,西域国家也有人跨越万里来到中国,将中国的文化、物产带回西域,丝绸之路渐渐形成,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冲,成为了西域客商和汉族客商的交易中心和运输中转站。随着丝绸之路往来贸易的繁荣,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食物、服装、艺术文化等大量涌入,影响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敦煌的经济文化发展愈加迅速。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

3、汉唐佛教的兴盛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经西域进入中国,始为国人所知,魏晋时期儒学式微,佛教便趁机而起,终于南北朝时大盛,当时社会动荡,人们急于找到一个可供倾诉的思想寄托之所,于是北方石窟林立,南方寺庙成灾,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一说。

唐取代隋朝之后,统治者一方面信奉佛教,另一方面也对佛教开始进行整顿并加以利用。唐太宗时,玄奘西出玉门关,从印度取回"真经",朝廷便为他开设翻译之所,以便对东土僧众有更好的传播。武则天时,她利用伪造佛经,给自己的夺权代政披上合理的外衣。

敦煌变文

除了与政治的联系,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也有很大影响,比如,传教者为了使教义更加深入人心,又在艰深的经义之外增加"俗讲",用通俗的语言和简短有趣的故事来吸引群众的聆听,这种形式最后演变成"变文",是后世勾栏说书和讲唱文学的前身,十分受群众喜爱。

敦煌作为文化交流的关口,自然也是佛教入关传教的第一站,由印度远来传教的高僧都会在敦煌暂留歇息,也有许多人在敦煌修建佛寺、石窟,敦煌所拥有的大大小小的石窟约有二百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挖掘出来,其中保存的大量古典文献现诸于世,经过查阅,发现十之有九是佛教典籍,更有无数精美佛教壁画、雕塑。可见在文化交流繁盛的敦煌,佛教文化氛围是何等浓厚。

敦煌经卷

二、宗教及西域文化在敦煌壁画创作中的表现

1、题材内容上的表现

就现存的敦煌壁画来看,它的主要题材还是与佛教相关的人物故事,及神界与人界的沟通。首先是佛像画,其中包括释迦等佛像、菩萨像、飞天等等神灵形像。其次是经变画,这些壁画和"变文"类似,也是将佛教典籍中不易理解的、深奥抽象的佛学经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像,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经文更简单易解。还有为建造石窟出资的供养人的画像即俗人画像以及一些装饰画。

此外,石窟中还有类似于现代连环画的故事画,如莫高窟第290窟的壁画,用87个画面来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如此长篇巨制实属罕见。另外还有一些经过加工润色的与佛教相关的民间故事、寓言神话和历史传说,有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引人入胜,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被灌输了"因果报应"、"人世本苦修"等佛家思想。

敦煌壁画——菩萨

2、 形象服饰上的表现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可以通过宗教性和世俗性进行区分,宗教性人物一般是佛教中具有神性的菩萨、飞仙、神将等,世俗人物则主要是佛教的信众。

敦煌壁画中比较突出的是女性的人物形象,与传统画作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审美不同,敦煌壁画中的女性造型各异、形体婀娜、婆娑多姿,整体上呈现出飘逸灵动的风格。即便是印象中庄严肃穆的菩萨,在敦煌壁画里也有着多种形态的坐姿、站姿。其飘逸灵动的风格在飞天这一具有神性的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飞天即飞仙,她们手势纤巧、姿态优美、其衣裙飘逸、彩练飞舞,周围飞花满天,作凌云腾飞状。飞天的形象寄托了人们超脱现实痛苦的愿望。

敦煌壁画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中土佛教对女性的束缚,有一些女性甚至呈半裸状态,动作的运用也纷繁多样,对展现女性身体自然的婀娜之美毫不避忌,更多地展现了类似印度和西域女子的风情,自由奔放而富有魅力。对于世俗女子的描绘虽然多写实,不如前者大胆而富有想象,但也表现出了她们的温柔善良和女性风姿。

敦煌壁画——飞天

从服装上看,敦煌壁画相对写意,有部分想象成分,人物的服装和配饰多样且搭配较为自由,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菩萨这一形象的服饰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印度佛教中原有的衣着装束,飞天的服饰为了体现人物的飘逸灵动,往往上身裸露不着衣物而佩戴帔帛,下身穿长裙。乐舞伎的服装与佛教信徒的服装则大多接近现实,前者偏西域风格,后者则是唐代流行的胡汉融合装束,如袒领、高腰长裙、披帛、半臂和宽袖襦衫等。总之,敦煌壁画中人物所穿着的服饰即有宗教服饰,也有中土风格和西域风格的服饰,神界人物形象往往偏向印度和西域风格,世俗人物的形象则接近中土的风格。

敦煌壁画——乐舞伎

3、构图色彩上的表现

由于是在石窟的墙壁上作画,绘画的可用空间很大,完全区别于在丝帛卷轴上作画,充实的空间得以让敦煌壁画整体呈现出一种宏阔壮丽、泼洒自如的气势。心之所至笔亦能至,并无半点束缚,使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人物之间彼此照应、相互配合,动作形态呼应,便自然有了一种节奏和韵律。 另外,在整体构图宏大的同时,敦煌壁画也能兼顾对细节的精微把控,人物的表情动作、装饰都能够进行细致描绘。

敦煌壁画的配色丰富多彩,它不在意现实情况下光影对绘画的影响,创作时惯于使用华丽鲜艳的富有装饰性的色彩,上色精致细腻,丰满而充实,并与线条相互融合,颇具设计感。尤其是在创作神性人物时,大胆使用对比感强烈的不同色系,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西方异域的神秘感。

多彩的壁画

三、 敦煌壁画对后世的文化价值

真正的艺术品,即使历经千年风霜,仍能让人感到勃勃的生机。敦煌壁画艺术的辉煌,毫无疑问的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结果,无论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或是来自西域的民族特色,还是来自中土的中原文明,都能在敦煌壁画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从另一方面来说,敦煌壁画记载了佛教、西域以及中原文明的部分历史。

敦煌壁画中对于世俗人的形象有着十分写实的描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衣着服饰以及生活状态;敦煌壁画的供养人画像也是根据现实人物的形象绘成,而且旁边大多写有名字、家族、题记等文字记载,是研究文物年代及作图制画者的重要资料。壁画中有时还画着供养人乐伎队,这种乐伎一些是为了礼佛,还有一些则是为了显示一些豪门贵族的供养者的富贵生活,体现着上层世族的生活情趣。从这一方面来说,敦煌壁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考证的价值。

女性供养人形象

另外,我们在观赏壁画时,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出身贵族却心怀大慈大悲,数载苦行修身终于菩提顿悟、证得自我;可以看到神话小说故事中的唐玄奘,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如何一步一步历尽艰辛,从万里之外的印度求得佛家真义的;可以看到我们自古便怀有的飞天的美好愿望;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理想自由世界的憧憬和想象……从这方面来说,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人民精神上的重要载体,寄托着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共同的愿望。

九色鹿经图

敦煌是印度的佛教文化,独特的西域文化,中原的华夏文明三种不同文明的交叉点,三种文明彼此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敦煌壁画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这对我们当代多元文化的世界具有启迪意义。世界需要多元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具有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就能促成多元文化世界的和谐共存。

来自不同文明的乐器组合

结语:敦煌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它成为宗教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的地区。敦煌壁画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别具一格的绘画形象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无数艺术家赞叹、学习。画中所体现的多重的艺术风格,也使得它成为我国在历史、文化、艺术上的珍贵遗产。敦煌壁画的多重风格正体现了异质文化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通融与协调,而这种风格最终能够形成,得益于敦煌开放自由的文化风气和充满活力的思维观念。敦煌壁画不仅可以让我们探古钩沉,寻找历史的遗迹,它也用事实证明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创造新生的可能性,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富有价值性的参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926430.html